近日,一份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博士生被騙10萬餘元的通報引發關注,不少人感到意外,稱“財經政法大學的博士生竟然也被騙”。
事實上,高學歷者被騙的案例並不罕見,我們緊盯學歷不放,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
“博士生也被騙?”
3月9日,一份關於“博士生被騙10萬元”的《警情通報》在網上流傳,引發熱議。
通報顯示,這名博士生就讀於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事發時間為3月8日中午。當時,該學生在食堂吃飯時接到自稱是銀監會工作人員的電話,對方以網上有貸款記錄需要取消,否則影響個人信用為由,要求其加QQ詳談。
加上QQ後,該學生對對方出示的假“工作證件”信以為真,按指示辦理了京東白條、支付寶借唄貸款業務(對方聲稱此貸款業務不用償還),並將借來的10萬餘元分多次轉入了對方提供的賬戶。
得逞後,對方再次要求轉款時,該學生才意識到上當受騙。
該通報登上熱搜後,不少網友表達出“博士生竟然也被騙”“書白讀了”“財經政法大學竟然不知道電信詐騙”等質疑。
對此,該校研究生辦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學校一直在推行防騙教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
高知分子被騙時有發生
網友之所以對此議論紛紛,主要是因為騙子的低階騙術和受騙者的高學歷形成了極為醒目的反差,讓人難以理解。
事實上,高知分子中招低階騙術的案例並不罕見。
去年6月,“準研究生被電話詐騙37萬”登上熱搜,引發關注。受害者青青被自稱民警的騙子告知,有人利用她的身份資訊散佈有關疫情的謠言,需要處理。
在“民警”的幫助下,青青成功解決了問題,誰知騙子利用她的信任趁熱打鐵,用“涉嫌洗錢”的老套騙術成功騙走了青青37萬元。
當時,不少人直言青青“高分低能”。
類似案例不勝列舉。2018年,廣州某高校一名女博士聽信騙術,5天內將85萬元匯入所謂“國家賬戶”;2020年,一名海歸碩士被某婚戀網站“物件”欺騙,15天內打了141萬元給對方……
無一例外,他們都遭到了網友的攻擊。
關注點不應是學歷
既如此,我們有必要將關注點放在他們的學歷上嗎?
的確,高學歷中招低階騙術是一個永不過時的輿論爆點話題,如果新聞不是“博士生被騙10萬元”,而是“小夥被騙10萬元”,那麼其熱度必然不及現在。但是,輿論越爆,受害者遭受的二次傷害就越大。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這名受騙者現在一定非常苦惱,自己不僅丟了錢,還因為“博士生”的標籤被形形色色的圍觀群眾罵傻。
小觸個人覺得,我們在匆忙將“博士生被騙10萬元”推上熱搜前,應當知曉這條資訊可能帶來的後果,以及受害者對輿論評議的承受能力。
希望今後的熱搜詞條,不要再出現類似的“反向學歷歧視”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