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針、皮秒、熱瑪吉......都嘗試過,最近想去做鼻綜合,現在是看臉的社會,顏值很重要。”如同孫女士一樣,不少有過醫美體驗的人,都會對整形帶來的變美體驗欲罷不能,從“打針”變成了“動刀”,從躍躍欲試變成逐漸升級。
在幾年前,整容對於中國人來說,還是一件頗受爭議和歧視的事情。但如今,整容已如同化妝被大家熟知。
中國醫美服務市場規模保持較快速增長,2012年僅為298億元,到了2019年為1769億元,而2023年預計為3115億元,中國非外科手術醫美市場增速更快,佔比持續提高,佔比以每年增加0.7%持續提升。
醫美行業成為新賽道,眾多資本瞄準這個行業,從此前阿里健康與醫美企業艾爾建、京東與悅美達成獨家戰略合作,到美團與瑞藍、華熙生物等共同成立醫美行業“正品聯盟”搶奪非手術類輕醫美領域,再到拼多多萬人拼團活動頁面出現光子嫩膚專案、多家醫美店鋪入駐拼多多平臺,各個企業正在加大對醫美行業的佈局。
無獨有偶,美圖公司也在2020年會中曾表示,在未來三年除了繼續在影像、美妝和面板管理行業發展的同時,也會逐步佈局醫美行業。
眾多資本湧入,但在資本的加持之下,醫美行業快速繁榮的背後,是亂象四起。
2021年2月2日,演員高溜發文稱,自己做醫美整形失敗,並出現排斥發炎等症狀;濟南XX美容院整形失敗,導致整形者出現大小臉,向院方索賠遭拒絕;女大學生借整形貸款,卻淪為賺錢工具......醫美行業資質參差不齊、技術水平不足、醫美貸款等諸多問題,成為行業發展的桎梏。
參與其中的資本,應該注意“破圈”,而不“破格”,推動行業走在健康的軌道之上,才能促進行業有序且長期的發展。
醫美機構資質不全
野蠻生長的醫美行業,一路“黑紅”向前發展,醫療機構資質問題一直都是其中備受爭議的問題。
資本“破圈”進入行業,固然能推動醫美行業醫療資源、技術和人才的湧入,長期來看對行業產生積極影響,然而短期卻難以逆轉醫療機構資質參差不齊的短板,造成了平臺內商家泥沙俱下的情況。
隨便開啟美團、更美等APP,從面板管理、水光補水、到眼部整形等諸多醫美服務一一在列,但值得玩味的是,排序似乎並不是僅透過醫療機構資質、技術、口碑等標準進行確定的,醫療機構可透過付費方式,將自身排名提到靠前位置。
根據艾瑞諮詢資料,整形、美容醫院數量不斷增加,當前合法醫療機構數量約在1.3萬家,且大部分以私營為主,市場份額在80%以上。
中國醫療美容機構可以分為大體量、中小型、小微型三類。其中,大體量機構佔據的份額在6-12%之間,代表機構有美萊、藝星、伊美爾、華韓整形等。中小型機構目前為市場主體,佔據了70-75%的市場份額。
醫美行業合法合規醫療機構嚴重不足,線上平臺工作人員對機構也不進行嚴格稽核,這使得求美者在選擇醫療機構時是處於“盲選”的狀態,遇到好的機構是運氣,遇到不好的機構也是常態。
此外,醫美領域醫療事故頻發,與醫美流程不健全也存在一定關係。
近日新氧上推出了《女演員整形毀容了,然後呢?》一文,對演員高溜整容變毀容全過程進行了剖析,在文章中我們看到這樣一段話:“醫院相關人員包括醫生這對於他們來說他們是專業人士,他們沒有給我及時的送往三甲醫院大醫院去治療,或者是採取一些急救的措施,然後導致的這個情況越來越嚴重,最後鼻頭壞死。”
從這段採訪中我們可以看出,醫美機構在整個醫療過程中,事前沒有盡到情況告知的義務,事發後也沒有采取及時的應對措施,整個過程中,醫美機構可以說是失職的。
為什麼會存在這一情況?歸根究底,還是醫美行業缺乏嚴格的作業流程規範,讓一些醫療機構和從業醫師有漏洞可鑽。
醫美營銷毫無底線
早期醫美行業主要的獲客渠道是報紙、電視、戶外等傳統渠道,2010年後隨著百度等搜尋引擎的廣告推廣進入發展期,具有較強資金實力的頭部連鎖醫美機構,往往能進行包括網際網路渠道在內的更全方位的廣告投入。2015年開始隨著新氧、更美、悅美、美唄等垂直領域的APP問世,醫美的推廣獲客渠道也逐漸轉向了垂直類的APP和新媒體運營。
表面看來醫美機構毛利率普通較高,均值為58.72%,然而淨利率普遍較低。相比之下小體量的醫美機構盈利更加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是獲客營銷、藥品耗材、醫療服務合計成本的比重大致在50-90%之間。
營銷和醫療機構的比例在3:7左右,鉅額的利潤讓許多機構進行無底線的營銷。知乎、小紅書上不少大V分享自己的美容體驗,在抖音、快手上更有不少人身體力行的展示美容經歷,這也使得越來越多人群湧向醫美市場。
此外,廣告轟炸、虛假宣傳,也讓求美者深受其害。更有不少自媒體帶“節奏”,“世界上沒有懶女人,只有醜女人”、“美麗的容貌,對一個女人到底有多重要”等鼓動整形的文章不勝列舉,營銷過程中,可謂“用顏值去PUA求美者”。營銷花樣也是不斷迭代更新,誕生出了影片面診、美容直播、線上問答等形式,多維度打消求美者對整形的顧慮。
“喊得響,賣得好,效果差”,營銷讓求美者難以逃脫廣告織出的“美麗陷阱”。
更有甚者,一些大V和一些醫美機構形成顧問返點形式,在線上平臺以日記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整容經歷,吸引更多人關注,再將這些粉絲推介給合作機構,賺取返點。但這些大V,根本不會對醫美機構資質和技術進行核對。有些小型醫美機構親自上臺,購買醫美案例,透過一個個“變美”的案例去獲客。如今醫美行業購買案例已形成地下產業鏈,甚至催生了一些專門賣醫美案例的公司。
作為承接成本壓力的醫療機構,更是使出渾身解數不斷縮減醫療成本。一支進價近千元的瘦臉針或者玻尿酸,在線上平臺掛出500元價格,是拿出實實在在的補貼,還是“狸貓換太子”以次充好從而降低成本,消費者不得而知。
更誇張的是一些不正規的醫療機構,在線上專案設定“低價陷阱”,混淆概念,比如紋眉紋單側,想要補齊另一側,不好意思,要交更高的費用。
醫美貸款趁虛而入
從使用者層面來看,醫美市場的消費者以一二線城市的年輕女性為主。其中20-25歲年齡段的使用者佔37%,26-30歲的使用者佔26%,由於年輕使用者消費者經濟能力有限,因此醫美場景也漸漸產生了醫療金融、醫療分期等業務。
某外賣平臺上線了“有分期,美麗更輕鬆”的活動,在雙十一等大促活動期間,該平臺還會推出“醫美爆款全場免息熱銷中,最低5折+最高12期免息”的醫美分期廣告,引起市場關注。
低齡消費者對貸款風險認識不足,導致他們很容易被非法貸款機構所利潤,出現校園貸、高利貸等現象的出現。有些極端的消費者,甚至為了變美,花費上百萬,還沒畢業就債臺高築。
紅火的醫美背後亂象值得我們持續關注,根據艾瑞諮詢調研,約有46.3%的使用者曾注射過非法針劑。隨著醫美行業監管趨嚴、醫美網際網路平臺帶來資訊透明度加強,“黑針劑”的市場份額將不斷流向正規醫美產品。《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顯示,平均每年黑醫美致傷殘人數約10萬人,多數消費者維權困難。
也許“美麗”從來都是既誘人,又危險的。
但醫美行業作為一項新興的產業,要想獲得持續的發展,不僅需要更多資本的扶持,更為重要的是應加強醫美產業鏈上下游的管理和監督。還是那句話,合規才能長久發展。
希望越來越多不僅合規,而且能真心為消費者著想的平臺出現,促進這個“美麗的行業”進入良性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