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2017年底,特朗普政府釋出第一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定義為美國的主要挑戰者,並判定美國面臨的主要戰略問題是大國地緣政治競爭,而非反恐。

2018年10月,美國副總統彭斯在哈德遜研究所發表演講,這一演講被認為是新鐵幕演講,很多人將其視為中美新冷戰的重要標誌。

拜登政府明確表示,在符合美國利益的前提下,願意與中國合作。因此,中美之間陷入新冷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3月3日,拜登政府用“頭號競爭對手”給中國做戰略新定位,中國外交部則明確表示:“中美之間在利益交融中出現競爭並不奇怪,關鍵是要在公平公正基礎上良性競爭。”

競爭是個中性詞,廣泛存在於社會生活中。企業與企業之間有競爭,個人與個人之間有競爭,關鍵是這些競爭應該是良性的。只要是良性的競爭,對競爭的雙方都有利。

中國希望與美國展開良性的競爭,看誰能把國家治理好,看誰能滿足本國人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看誰能為全球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看誰能為解決全球問題做出更多貢獻,看誰能對世界起到引領作用。

但拜登政府未必也這樣想、這樣做。在與中國的競爭中,拜登政府不會停止對中國的抹黑和詆譭,不會停止縱容甚至支援分裂勢力的錯誤言行,也不會停止在中國內部事務上損害中國主權和安全。這使得中美競爭會偏離良性,呈現出複雜態勢。

既然中美競爭已經是繞不開的話題,我們首先應該研究一下,中美競爭的特點。

一、中美意識形態競爭的特點。

美蘇冷戰突出的特點是意識形態之爭。美國是所謂自由世界的領袖,要消滅踐踏人權邪惡的集權國家;而蘇聯則要解放全人類,消滅人剝削人的資本主義罪惡制度。美蘇的意識形態水火不容,不僅彼此攻擊,而且雙方在全球展開爭奪戰。

中美在意識形態上的差異,與美蘇的差異類似。因此,特朗普政府就想將中國描述成蘇聯,以便聯合盟友對中國群毆。但中國所走的現代化道路與蘇聯有本質不同,中國根據自身的歷史文化和現實國情找到一條適合於自身的現代化道路。但中國並不像美蘇一樣,將自己的發展模式看作是普世適用,更沒有像美蘇一樣到處推銷自己的模式。

面對來自美國的抹黑,中國雖然加以反駁,但卻並不願意在意識形態上與美國糾纏。

中國將堅定不移走自己的道路,但卻不強迫其他國家走中國的道路,也不想改變其他國家(包括美國人民)選擇的道路。這樣,美國政府在意識形態上對華髮起的攻擊,很大一部分被中國的太極拳化解了。

拜登政府必定會在意識形態上加大對中國的攻擊。但時過境遷,美國在意識形態上對華攻擊的效果將越來越差。

首先是奧巴馬執政時期搞的顏色革命,非但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反而令很多國家對西方民主失望了。民主西方化不僅沒有給他們帶來和平與繁榮,反而是帶來了混亂和貧窮。反倒是中國的復興和倡導的共建“一帶一路”,使很多國家看到了希望。

其次是西方國家內部起了內亂,很多國家民粹主義抬頭,破壞了民主政治。特朗普就是民粹主義的代表,國會暴亂戳破美國的民主神話。

二、中美軍事競爭的特點

美蘇冷戰由於雙方都擁有能夠互相摧毀對付的核武器,因此遏制了大戰的爆發。與美蘇一樣,中美之間也因雙方都是核大國,爆發大戰的可能性基本排除。

與美蘇大打代理人戰爭不同,中國沒有稱霸全球的野心,也不輕易以戰爭手段解決問題,中美連代理人戰爭也難以打起來。

中美軍事競爭的特點是,美軍不斷在臺海和南海挑釁中國的核心利益。但由於中國發展起區域拒止性武器,解放軍已經在中國周邊佔據優勢,美國並不敢動真格的。

拜登政府上臺後,美國會適當收斂在中國周邊的軍事挑釁。拜登政府會鼓動西方國家,將炮艦開到中國家門口,捍衛所謂航行自由。但這種軍事行動更多是一種政治姿態,沒有多少軍事意義。

中美軍事競爭將更多體現在軍備競賽上,而非軍事行動上。拜登政府上臺後,也不可能大幅消減軍費,可能將軍費更多用於新武器研發,而非對華軍事壓力之上。

三、中美經濟與科技競爭的特點

中美同在一個國際體系之內,美國想要退出世貿組織,再建一個國際貿易體系根本不可能。更令拜登政府尷尬的是,儘管他們事先一再打招呼,要求盟友等拜登上臺後,與美國協商好共同應對中國挑戰的方略之後再行動。

但日韓澳新卻趁特朗普即將下臺而拜登還沒有上臺之際簽署了RCEP,歐盟也趁機與中國完成了投資協定談判。

結果,使中國不僅有了一個RCEP這個大後方,而且還有了中歐投資協定這個大平臺。中歐投資協定如果落實,中國不僅與歐盟結為經濟聯盟,而且也為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和中國加入CPTPP奠定了基礎。

反倒是美國尷尬了,加入RCEP放不下面子,重新加入TPP困難重重,重啟與歐盟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也不容易。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想與中國脫鉤簡直就是自絕於世界。拜登政府不再談經濟上與中國脫鉤,而是要謹慎處理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但拜登政府也將對中國科技採取重點遏制策略。

美國仍處於科技最前沿,自認為與中國在某些領域脫鉤有利於保持科技領先。但與中國科技脫鉤同樣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甚至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

中國是美國高科技最大的消費市場,美國科技與中國脫鉤也意味著將中國市場讓給了中國、日韓和歐盟的企業。這意味著美國高科技企業利潤喪失,競爭力下降。

結束語

民主黨一向重視意識形態鬥爭,拜登政府將在政治制度、人權等方面對華發動更加猛烈的攻擊。但今非昔比,美國的攻擊很難奏效。反倒是中國發展得越來越好,中國的制度與價值觀將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可。

拜登政府不會對華發動戰爭,但也不會停止軍事挑釁活動。不過,中美將建立更多的溝通渠道與管控機制,避免軍事誤判。

美國不可能與中國在經濟上脫鉤,但拜登政府也會繼續遏制中國的高科技發展。如果中歐投資協定落地,中國將從歐洲那裡得到更多的技術。中國減少對美國的依賴,拜登政府將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遏制中國的同時,也打擊了美國的企業。

如何處理這對矛盾,將考驗拜登政府的智慧。

此外,拜登政府也明確表示,將在擁有共同利益的地方與中國合作。比如,在抗疫和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上美國將與中國開展合作。

中美關係的特點大致如此,筆者認為用“纏鬥”一詞來形容中美關係似乎必將貼切。“纏鬥”的意思是貼身肉搏,且雙方在肉搏中攪在一起,難以給予對方以重拳。

中美何嘗不是貼身肉搏?雙方都擁有核武器,不可能透過戰爭解決問題。中美就連代理人戰爭也難以打起來,不是“肉搏”又是什麼?

中美在同一國際體系下競爭,雙方利益交織難以分開,即便是在高科技領域,美國也難以給中國一劑重拳,這不是“纏鬥”又是什麼?

中美“纏鬥”,誰也無法主宰對方,其他國家將根據自身利益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很多國家在安全上選擇站在美國一邊,而在經濟上選擇站在中國一邊將是常態。一些國家則會來回搖擺,拿不定主意,一些國家甚至會利用中美一方訛詐另一方。

6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中美明爭暗合,貿易量快速飆升,英國和澳洲只能流著口水捱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