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中國航天取得了一個重大成就,“嫦娥五號”登陸月球併成功攜帶月壤返回地面,這不僅意味著我國成為了繼美蘇之後首個實現月球取樣返回的國家,同時也標誌時隔四十多年終於有國家再次完成這一壯舉。
根據協議內容,中俄將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建設可對月球開展探索利用、基礎科學實驗、月基觀測以及其他技術驗證等各種科研活動,並能夠長期自主執行的綜合性科學實驗基地。
也就是說,中俄合作最根本的目的是搞研究,而不是在月球上“圈地”劃地盤,更不是為了威脅哪個國家,僅就這點而言,我們比美國要和平得多。特朗普政府在2017年制定的“阿爾忒彌斯”月球登陸計劃,就帶有強烈的對抗色彩,一些美國官員甚至叫囂“世界太空行動”規則應該由美國太空軍說了算,還要求中國和俄羅斯在未來遵守由美國主導制定的月球規則。
但太空領域並不應該由西方國家所主導,更不能任由美國肆意妄為,中俄決定合建“月球科研站”就是在向外界發出號召,所有被美國排除在外的國家,均有機會共同參與該專案。
雖然不願意,但是這場太空競賽已經拉開帷幕了,我們只能被迫應戰,接下來就看哪一方最終能夠獲勝,但無論是何種結果,都會對太空格局帶來深遠影響,也有可能會促進新能源、新材料的大發展,推動下一次工業革命提前到來。按照現在的技術儲備,要想在月球表面建立科研基地,通常來說需要在月球軌道上先建設一個空間站作為中轉,這樣才能保證任務萬無一失,而在這方面中俄是有優勢的。
俄羅斯自不必說,其在空間站領域相關的經驗積累和技術儲備說是全球第一也不為過,畢竟這東西就是俄國人發明的,而且自從美國太空梭退役之後,美國宇航員想去國際空間站還得搭乘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足以可見美國航天技術雖然獨步全球,但也並非是樣樣精通。
而我國雖然技術上和俄羅斯存在差距,但肯定不至於拖後腿,首先來說我國多次開展載人航天任務技術上非常成熟,同時我們自己的空間站也正在建設當中,中俄合作是絕對沒有問題的,而這次簽署《備忘錄》,也代表著打響了在“探月領域”反擊西方陣營的第一槍!另外,兩國在航天領域的聯手可不止這一回,此前雙方還簽訂過《深空探測合作協議》,總結來說就是兩個字,共贏。
拜登上臺之後美國政府的對外政策發生了明顯變化,雖然拜登多次強調自己無意對抗,但美國背地裡卻積極拉攏盟友組隊搞圍堵,還將中俄汙衊為國際秩序的“威脅”,這給兩國提了個醒,合作不能僅停留在航天等領域,至少需要朝著結盟的方向更進一步。對此有俄媒就專門詢問了我國駐俄羅斯大使張漢暉,問及中方是否會與俄方協商共同反制美國的攻擊。
對於這種可能性張大使並沒有否定,他同時還強調稱,中俄有廣泛的共同利益,願意和俄方就各自對美關係保持密切溝通,以更好地維護兩國戰略利益和發展利益。如果拜登政府執意步步緊逼,那中俄不排除聯手對美國“亮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