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錦還鄉”這事兒,古今有之。歷朝歷代的打工人都期盼有一天能夠光宗耀祖、揚眉吐氣,在全村老少爺們兒面前闊一回,燥一回,膨脹一回,浮誇一回。有人能錦衣夜行,低調到塵埃裡,有人便要人前顯貴,高調到雲霄外。如果楚霸王項羽攻進咸陽後定都建國,而不是急於東歸擺闊,恐怕天下大勢就要重新來過。
到了當代,有人的衣錦還鄉,還在了裡子上,接孩子進城上學,給他們更好的教育,讓他們的人生有更多選擇;有人的衣錦還鄉,還在了面子上,哪怕從廣東回東北,也要開著寶馬穿著貂兒,跨越山河大海。正可謂,有人內斂,有人張揚,有人花錢蓋了個房。說起這座大房子,那可是斥資50萬,花了不少錢,到最後卻只能每年回去過個年。
車是自己買的,貂兒是自己賺的,倒也硬氣
如今的農村,真是一年一個樣。曾經的矮屋土路再也尋不見蹤影,板油馬路四通八達,家家戶戶都建起了小洋樓。這一派欣欣向榮的背後,除了農村經濟水平的整體提高以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外地打工、村裡蓋房”的傳統操作。
如今的農村景象
如今的農村景象
榮歸故里,大興土木的風尚,早在近代的晉商、徽商身上便體現得淋漓盡致。也正基於此,我們如今才能有幸看到氣勢恢宏、特色鮮明的晉商大院,構思精巧、藝術性強的的徽派建築。這成為我國民居建築之林中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
有“民間故宮”之稱的王家大院,佔地25萬平方米,相當於35個足球場的大小
經典徽派建築群
然而,建房置地的傳統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晉商在商業資本發展道路上的一項阻礙。他們沒有像歐洲商人一樣把賺來的錢轉換成產業資本,而是固守“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傳統,購置土地,建造房屋,極盡奢華之能事。
古人置業到底還是因為尚有餘錢,而如今很多人回鄉蓋房不僅要掏空錢包,甚至還要借錢貸款。你可能對蓋一座房子的造價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我曾經以為,蓋房子能花多少錢呢,鋼筋水泥又不貴。但當我詢問了多地朋友老家蓋房的花銷以後,毫不誇張地說,我震驚了。一座單層面積八九十平米的二層樓,總花費竟然在50萬左右!這其中包括材料費,人工費,裝置費等等。50萬這個數字,可能只是北上廣一個高收入者的年薪甚至月薪,但是對於大部分打工人來說,尤其是進城務工人員來說,這也許是十年青春,或者是一生積蓄。最關鍵的是,這棟造好的房子,往往並沒有人常年生活在裡面,春節一過,一家人上學的返校,打工的返城,老人依然願意回到老院子生活,這套代表著家族榮光的“留守洋樓”,就這樣閒置了,矗立在村中,跟它的夥伴們一道,等待明年春節時,主人們歸來。
很多人不能一次性蓋完一棟房,便賺一點錢蓋一點
人工、裝置、材料,所有的費用如今都很高
所以,這一傳統,這到底是光耀門楣的思鄉真情,還是勞心傷財的虛榮大戰?你可能會說,現在不住,不代表未來不住,落葉歸根,終究是要回到農村養老的。但是隨著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進城務工人員及他們的子女也選擇留在了城裡。回村養老不是沒有可能,只是機率在逐漸變小。
在民間,一個村,一個屯,就是一個小生態,一個小社會。周圍人都在做的事情,置身其中你會如何抉擇?有人選擇了掙脫,無視左鄰右舍的攀比,自己是否認真工作、努力賺錢,並不需要靠蓋房子來體現,但是這部分人實在少得可憐。有人雖然明白這是道德綁架、是虛榮大戰,但還是處於猶豫的境地之中,終其一生都被其捆綁。還有甚者,被洗腦、被PUA,變得認同這份虛榮,然後將這一觀念傳播了下去。
如果你的鄰居把房子蓋成了酒店……你還打算攀比下去嗎?
如果只是勤勞致富改變居住條件,那麼這完全沒有任何非議之處。畸形的是,大家正在你追我趕,做著超乎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臉上的風光越大,心裡的枷鎖越重。當代社會諸如此類的現象隨處可見,蓋一座不住的房子,要一份天價的彩禮,換一輛進口的汽車……我們是不是終其一生都無法做自己,永遠要生活在虛榮和被虛榮中?
陽光燦爛而炙熱,但我們畏懼灼傷,就只好活在陰影下面。做逆行者,並不比做沉默的大多數容易,眾生皆苦,你願意吃哪種?生活中,歲月裡,你蓋了多少棟“50萬的房子”,又揹負了多少不情願與小妥協?
撰文:觀復桃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