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病房給每個床位分配的櫃子,彈簧特別緊,開啟後一鬆手就會很快回彈,同時發出很大的聲響。這對病人是有的影響的。

但有一個人就是不注意,任其“啪、啪”地響,全然不顧別人的感受。好容易這個人出院了,換了一個人依然如此。雖然我不相信相面,但一眼還是能感覺到是素質比較低的那種。

隔壁套間兩個老人早上五點多睡不著了,就開始大聲地聊起天來。雖然我已經起來,但病房中的病人都還在休息。勸他們小聲一些,這才住嘴。

近些年中國開始重視素質教育,應該是覺察出問題的嚴重性了。就此,我與不少人聊過。現在提的比較多的是場景,我感覺要提升素質,不能又回到考試和作業這一條道上來,還是要注意日常養成。

記得孩子上小學時,有一次吃完飯主動提出要給我們洗碗,令我們十分詫異和驚喜。但第二天再要求她洗時,她說出的一句話更讓我們詫異:“今天沒有勞動課。”原來這是學校佈置的作業,而非她自覺的行動。

素質與文明的概念是從西方開始提出並推廣的。他們有一個文化,就是有錢人之間經常會在家中組織各種舞會、晚餐會、沙龍等社交活動,有的活動受邀人是要帶上夫人和孩子的。因為去這種場合要帶孩子,怕孩子不懂事成為熊孩子,影響大人形象,所以從小就會進行教育。對每次做得不合適的地方都要總結批評。久而久之,一代代傳承,就養成了良好的素質,文明就此產生。繼而從貴族階層波及到平民階層。而對沒素質的人常常就認為是野蠻或沒教養的人。為了強化這一點,19世紀前後,甚至還有一本書風靡全歐,名子叫《寫給男孩子的書》,從做客前如何穿著、到人家家後如何稱呼、如何規範地就餐,甚至如果有屁該如何放等等都講到了。這本書幾乎是每家一本,雖然說是給男孩子看的,但應該是對家裡所有孩子都有用。對推動歐洲文明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這其實就是場景,有了這樣的場景,自然就會有素質方面的要求和自覺。孩子雖然不懂事,但家長要面子和形象,一定會對孩子做得不合適的地方進行約束的。

我去歐洲時,看到去博物館的人中,有許多是帶孩子的,有推在小車中的,也有大人牽著手的,更多的是隨父母一起看的。這些孩子十分安靜,應該是父母反覆教育和要求過的。

一次,在北京的博物館參觀時。我正在拍照,一個小女孩大聲地對她媽媽說:“這裡不讓拍照,為什麼叔叔還在拍照?”這說明她媽媽是給她講過的。她媽媽制止她,不

讓她說話。但我告訴她:“裡面是不讓拍照,我是在門口拍,這裡是可以的。”

以上兩種,就是典型的場景式教育及日常養成的例子,不是考試和佈置作業能解決的。

我感覺中國在素質教育和養成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種:

一是缺少上述能提升素質的場景。中國人的文化中基本是以家庭為單位活動的,講究大家庭,四世或五世同堂等,而與外人往來不多。就算是往來,也多是親戚之間,少有大型社交活動,尤其是可以帶孩子的。而親戚之間與鄰里或陌生人之間的交往是兩回事,親戚的要求會放寬,也更寬容。時下流行圈子文化,志同道合的人會經常聚在一起,但極少帶孩子,沒有這種文化基因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孩子要寫作業,要參加各種補習補課等,沒有時間。

二是獨生子女政策影響。導致全家人圍著一個孩子轉,使得孩子比較自我。即使父母要管,爺爺奶奶也會比較放縱甚至出面制止。以前聽說過一個事,就是當父親在管教孩子時,爺爺直接衝上去當著孩子的面給了他一個大耳光,責罵他說他小時候的表現還不如孫子。有關這個問題,已經是全社會的共識了。

三是教育理念問題。一會兒要虎爸虎媽式的嚴格教育,但主要體現在學習上。一會兒又要學習外國,寬鬆式教育,但只是學個皮毛。我就在北京的地鐵上親眼見到一個孩子拉著拉手吊著玩兒,兩隻亂動的腳都踢到了旁邊坐著的人的身上,人們避之不及。而其母親在一旁不僅不約束,甚至是以欣賞的眼光看著自己孩子的一舉一動。

五是社會影響。有許多家長以當時社會上的不良事件來教育或引導孩子,最主要的就是要讓孩子學會自私、不能吃虧、不能太善良等等。直接給孩子灌輸不正確的思想。

六是家庭教育不到位。按理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因為文革及之後改革開放中重物資輕精神的狀況,影響了幾代人自身的素質。他們自己不行,更沒有辦法把應該如何做人、如何才能具備良好素質等傳輸給孩子。我曾經與一個人溝通時提到要讓孩子多讀課外書,他苦笑到“我們兩口子自己都不讀書,所以也難以要求孩子。”

要想舉例,還有許多,這些都是使得不少國人素質不高的原因。如何提高,是需要一代代人不斷努力的,任重道遠。

6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日本暴露野心,要和美國平起平坐,一旦崛起,比中俄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