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專業,產品經理圈子的一番話對我很受用:
每個人都只用得上一個APP 15%的功能。
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話,但不知道後半句:
但每個人用到的可能是不同的15%。
所以,其實如果沒有在一個專業領域裡摸爬滾打或面對足夠多的任務,很多的年輕朋友會躊躇滿志的看著一堆軟體說:你看這些軟體做的都是些啥,看我做一個完爆你們!
在我們這個領域,也會很容易聽到一些吐槽:
你看到的PPT雖然看起來厲害,但總有一些地方不如你,有些PPT,設計美感不如你,有些PPT,邏輯結構不如你,有些PPT,動態效果不如你,有些PPT,文案提煉不如你,有些PPT,資料分析不如你;
然而,就算你做的再好,你只能代表你自己,代表屬於你自己擅長的那15%,但不一定對方需要的不是你沾沾自喜的15%,也許是你所忽略的85%;而又何況,真實世界所需要的一個完整商業解決方案的100%的功能,是由各種不同人的,不同部位的15%需求組成的。
所以常常說,雖然我們是網際網路作業流程之中的小小一環,一方面不需要妄自菲薄,因為這樣也不妨礙我們要多去觀察和思考整體對外業務的體系和商業世界運作的原理,同時在自己負責的小小模組裡也要保持好奇和探索,不要陷入經驗主義的自滿自足,要保持垂直領域的精進和打磨。
從這點看,對於怎麼樣輸出對有價值或能夠幫助業務側勸說影響對方的解決方案,也有一些不成熟的小想法,站在巨人的肩膀,尚且也稱之為商業策略方案的4P元素吧。
1、Problem 瞭解行業痛點/需求
在進入鵝廠之前,曾經在agency行業待過一些時間,至今也有一些朋友在廣告行業工作,時常有一些業務的探討,發現行業深耕思維,也是近幾年來在工作裡收穫成長和思考啟發最大的領域;因為也許在規模不大的媒體或者標準化不成熟的代理公司,很多廣告營銷從業者的工作方法是缺乏或忽略行業屬性的,以至於經常依靠傳播戰術的招數去走天下,但殊不知,不同行業的商業運作邏輯和廣告營銷需求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因為常年接觸網際網路和3C數碼行業的關係,但我自認為掌握了許多營銷戰役的規律或創意玩法,可以自信跟其他行業的朋友(諸如珠寶,家居,手遊,線上教育等)分享時,我總是會被自己的經驗和無知“打臉”,以至於現在跟不同行業朋友交流經驗時,總是會讓自己再做點功課和獲取行業資訊,有一些明確思考後才敢提出一些見解。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輸出一份令合作方滿意或有信心的解決方案,其中一個要素就是對行業的解讀洞察和對所負責品牌/產品的資訊獲取,這塊是從事該領域的廣告營銷從業者或者顧問都需要注意的;
而這也成為了我近2年裡不亦樂乎學習和成長最快的一個路徑,因為工作關係,可以透過不同行業的商業計劃書或者業務側的一手資料經驗去切入對不同行業的商業思考,加深了對於商業的理解和反哺到自己所負責行業的方案迭代。
缺少了對行業痛點和需求的解讀,會讓解決方案也許寫的很好看,頭頭是道,但不一定能精準切中要害,淪為泛泛而談的套路化方案或只看到表面傳播需求的執行方案。
2、Product 熟悉售賣產品/競品
實際上大部分的行業都可以歸納為商品或服務的售賣,相對於提供服務或創意支援的廣告行業來說,網際網路行業的商業化產品也是比較清晰且有許多市場參照物的售賣邏輯,同時也是構成了我們日常輸出商業解決方案的核心內容。
這塊需要做的功課就很考驗每個人日常的快速學習和知識管理能力了,因為網際網路產品迭代和模式轉換非常快,且鵝廠也是一個多元流量和商業屬性的流量池,可以說半年前三個月前的營銷話術或產品能力,大部分就不再可以放在現有解決方案的內容裡頭了。
除了瞭解自身的產品體系,另外也需要時刻保持對國內外網際網路產品的商業化案例,產品能力和資料緯度的敏感度,也是必不可缺的,不然就很容易陷入“井底之蛙”的自嗨狀態,多瞭解外部的資訊和變化,同時也是方便對內的資訊反哺和自我業務的反思。
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是身處在什麼樣型別的商業角色,或者是所負責的具體崗位有何不同,都需要對自身所負責所對接的產品或服務,有很深刻且保持迭代的認知,與此同時,也要把眼光多往外看,瞭解外部環境或競品的發展動態,兼聽則明。
缺乏了對產品和競品的資訊學習和儲備,會讓我們輸出的解決方案在內容或組合上,考慮不夠全面或充分,以至於不能夠很好地突出解決方案的信服力和競爭力。
3、Project 擁有實戰/專案經驗
當自己成為一個業務側老同事的時候,有時候會忽視了實戰經驗或專案實操帶給自己的潛在幫助,而當到近半年在輔導團隊小夥伴和新人成長的時候,發現同樣接觸一個商業課題,同樣的產品材料和資訊,但由於彼此經驗值或資訊差的不同,會讓我們有南轅北轍的輸出方案結果。
所以說,當我們如果有幸在某個職業領域持續的耕耘或輸出作品時,實際上都會潛移默化沉澱一些好的或不好的習慣或經驗。
不好的部分,透過身邊同事好友的提醒或自省,可以逐步最佳化;好的經驗值透過對新人輔導,課程分享或者方法論沉澱的方式,是可以實現一種良性的保留和共享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作為職場有一定經驗的朋友,我們要保持自省和自我迭代,揚長避短,可以放大自身實戰或專案實操經驗的價值和適當沉澱;初入某個領域的新人或轉型期的朋友,可以透過模仿,覆盤和與前輩導師交流機會,多吸收和沉澱有指導意義或避坑價值的經驗,這樣的話可以讓整體方案輸出更有落地性和參考度,對方也會更容易接受。
缺乏了對某個領域的實戰經驗或專案實操,可能會讓方案輸出也許寫的很好看,很有想法,但總有虛無縹緲或滿是套話的感覺,某種程度上會讓對方擔心是否能落地的信心。
4、People 掌握使用者/資料思維
這點是許多擅長寫方案的人可能都會忽略的板塊,畢竟很多人是把報告資料當背景,把使用者資料當工具的習慣,然後一頓鋪墊猛如虎,之後就轉到了方案的推介主體了。
但我反而覺得對使用者和資料的理解和學習,不一定非得要體現在方案裡或者報告中,如果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究產品背後的使用者或者理解服務客戶的擔憂,多去獲取一些一手的資訊(親自挖資料洞察,親自做調研,親自跟客戶溝通),而不是純粹拿來主義的看報告或聽其他同事傳遞的二手資訊,可能會讓解決方案更簡單直接的說到對方的痛點或要點。
以我自己為例,最初剛入公司的時候,我最擅長的方式就是又快又美的完成策劃方案,包裝好的案例去參賽和報獎,但這樣也導致了我沒時間出差去見客戶,這樣高效的工作模式短期內獲得了合作同事和部門的認可;
但當我走出辦公室,拿著漂亮又看似有邏輯觀點的案子去提案的時候,我發現許多地方講不到客戶關注的要點,或者在表達上沒有講好“人話”,以至於經常事倍功半。
後面我和配合的同事們一起把方案和提案這件事情,變成一個網際網路產品一樣去打磨,多去見客戶,多瞭解使用者,每一次哪裡做得好,怎麼樣保留和最佳化;每一次哪裡不如意,怎麼樣調整和進步;
慢慢地,我所寫的方案不再在意跟其他人的對比,開始脫離套路,我們寫過思維導圖的一頁紙提案,我們也有白底大黑字的文案流提案,我們也會有自己搭建資料框架流程圖的策略引導,我們也試過用excel表格去表達方案的想法,越寫越簡單但且更能達到結果,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方案策劃者不斷熟悉使用者和客戶的語言和風格過程。
從這個角度來說,特別希望寫方案可以多點藉助溝通的機會和關鍵資料的瞭解,做到溝通效率和體驗的提升,畢竟雙方的資訊環境和決策邏輯不一定都在一個頻次上。
缺乏了對使用者或客戶的理解,會讓我們就算身兼多種專業技能,邏輯很好,很懂行業,很有經驗,熟悉產品,但卻不一定講人話,很難讓對方覺得感同身受或者輸出令人啟發的觀點,這樣的方案會比較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