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同事在辦公室放了一盒口罩。
有盒口罩還挺方便的,偶爾要出門的時候就拿一個,比跑到辦公樓對面的便利店方便得多。
總是拿人家的,我們也有點不好意思,就商量著,誰拿了一個,第二天自己帶個新的還上。
同事說,不用。
放口罩在這就是給大家用的。
我家裡還有囤了好幾大盒呢。
我們也有點不解。
雖說現在是“抗疫常態化”了,但以後總不至於有那種搶口罩的時候了。
回想去年那個時候,口罩可算是“硬通貨”。
全網口罩被賣空,一包十個裝的口罩,賣到近百元。
實在搶不到的人,還去買了“口罩貼片”應急。
經過2020年的折騰,很多人患上了“囤貨癖”。
我們都深切地知道了“未雨綢繆”的重要性,畢竟誰也不能預知未來。
所以,看到這一期奇葩說的辯題時,我覺得非常有趣。
這期的主題是“收到30年後的自己發來的人生建議,你要不要看?”
面對這個題目,我第一反應是“要看,為啥不看。”
最現實的,就算未來的自己隨便告訴我一個彩票號碼、哪的房子漲價、基金股票走勢……
這都是貨真價實的好處,相當於你打遊戲多了個外掛。
就算提供不了這些,“來自未來的資訊”,也能對我們眼下的生活產生影響。
畢竟,誰沒有過後悔的時候呢?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時刻:
晚上臨睡前輾轉反側,都覺得今天哪件事沒有做好,“要是能重來一次,肯定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跟人吵架,一時氣急說不出話,隔了好多天以後突然想到,“我當時要是這麼罵回去,該多解氣!”
不用說30年,也許每一天,也許下一秒,都會有讓你後悔的事情出現。
而30年的時間,更蘊含著無限的可能。
這當中有多少可能錯過的機會、可能做錯的決定……
如果聽從哪怕其中一個,都可能對我的人生產生巨大的變化。
這場辯論,正方一辯@小鹿說的非常在理,“誰會記得普普通通的一天呢?
那麼,三十年後的我選擇在這個時間點給我發信,肯定是因為有大事要發生。
而且是影響我這一輩子的大事。”
誰也不好說你人生的下一個關鍵時間節點是什麼。
所以,如果真的有這封信,至少可以讓你提前做好準備。
另外,@冉高鳴的觀點也很有意思,能夠預測未來,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彌補遺憾”。“這封人生建議,未來的你的一本錯題集。”
我們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可能導致我們成為一個完全不同的人。
有的時候我也在想,也許有另一個平行世界的自己。
她也許沒有選擇離開家唸書,也許沒有選擇和當時的男友分手……
雖然從來沒有離開過出生的地方,她也過的也是有滋有味。
這種想法不是對當下的生活有多不滿,只是偶爾想想,自己的人生還有什麼別的可能性,會不會更獲得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幸福。
@冉高鳴的另一個觀點同樣讓我深以為然,“看這封信不是看他寫了什麼,而是看沒寫什麼。”
他舉了一個例子,回看十幾年前自己的qq空間,看自己當時寫的說說。
讀起來十分羞恥,聽上去好像——“抱著寫遺囑的心態寫的”。
但是現在,當時發生了什麼,他都不記得了。
年輕的時候,我們的世界太小了。
考試退步幾名,好幾天吃不下飯;被老師批評一句,能難受一整天;而失戀的影響大於世界末日。
朋友@莫莫,有一次向我提起她人生第一次有“自殺”的念頭:
是在她六歲的時候——原因是她媽強行帶她去理髮店剪了個短髮。
每個聽過這個故事的人都大笑起來,開玩笑說一句“真有你的”。
“看這封信的意義,在於能安慰我們,告訴我們那些痛苦都會過去。”
看上去,無論是從物質還是精神的角度,看看“30年之後的自己寫來的人生建議”,似乎是百利而無一害。
仔細想想,我們看過不少穿越小說/電視劇,可是主人公能夠真的改變歷史的例子不多。
這種“時空穿越”來的建議,真的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嗎?
正方選手@陳銘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去還原“時空穿越”的規則:
如果有一天,人類的科技真的能夠讓我們“穿越時空”了,這也不會是什麼好事。
哪怕只是給過去的自己寄出一封信,它所帶來的改變,就像“蝴蝶效應”一樣,看似微小,卻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會受到太多的影響,真正喪失了對生活的判斷,也喪失了自己的選擇權。
而@梁秋陽的觀點更加致命一擊:這封信看了也沒用。
因為,所謂“人生建議”其實就是“道理”。
從小到大,我們聽過多少道理。
父母老師催你好好學習,不要沉迷遊戲,早點實習,認真工作。
“聽過很多道理,卻還是沒能過好這一生”的原因在於,如果不經歷這個過程,你永遠沒有辦法真正認同這個“道理”,更沒辦法照著去做。
在我很喜歡的美劇《老爸老媽浪漫史》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婚禮在即,她不敢告訴未婚夫馬修,準備偷偷去面試。
好友泰德知道之後,告訴她了一個“道理”:未婚夫馬修是世界上最愛她的人,如果此刻她放棄婚約去洛杉磯求學,這輩子可能都不會遇到這麼合適的人了。
作為上帝視角的我們來說,泰德說的話是對的。
可是莉莉還是去了。
這對她來說,是一個必須要犯的錯。
如果直接放棄學業去結婚,在接下來的人生中,她也會一直後悔。
有些選擇,即使我們知道它可能是錯的,還是會去犯。
我媽給我講過一個我小時候的故事。
有一天她在熨衣服,還是幼兒的我在旁邊玩耍。
我媽怕我碰到電熨斗,於是反覆告訴我,“這東西燙,千萬別碰”。
結果她一個轉身,就聽到背後我“哇”地一聲,抱著被燙紅的手指哇哇大哭。
從此,我看見那個電熨斗就離它八丈遠。
以至於長大之後,我雖然沒有這段記憶,但是對自家的電熨斗還是有種不知名的恐懼。
人性或許就是如此,只有經歷過了,受到教訓了,才能記住這些“道理”。
回到這個選題上來。
這個命題本身就是虛構的,我想節目組設計這樣一道選題,並不是真的希望看到誰對誰錯。
它背後的意義,其實是在問你,你希望選擇一個怎樣的人生。
選擇看,也許人生會更輕鬆,你走了捷徑,但是同時也失去了“感知”的能力。
就像你玩遊戲有了攻略,你也許會喪失遊戲的樂趣。
按照說明書,像完成任務一樣完成自己的人生。
選擇不看,也許會經歷多一些的挫折。
但是,這樣你就能夠如一個正常人一樣去享受喜怒哀樂,為那份未知而期待、而激動。
正如蔡康永所說的,“如果真的有這封信,沒有人能抗拒這份誘惑。”
我們都想提前得知未來。
但是看清這份“未來”的虛無縹緲,去拒絕它,更需要勇氣。
“我的人生不是任務,不需要尋求攻略”,未知的人生探求才有價值。
封面 /《W兩個世界》
插圖 / 《當你沉睡時》、《奇葩說》等
文 / 瑋瑋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