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克里米亞和俄羅斯的關係,就不得不提到當年同在風口浪尖上的烏克蘭。
首先,對於俄羅斯、烏克蘭、克里米亞我們要有一個清楚的行政劃分,即俄羅斯與烏克蘭均屬於獨立的國家,而克里米亞則屬於俄羅斯聯邦加盟國。
早在1783年,克里米亞就成為蘇俄的一部分了。後來赫魯曉夫執政時期以“慶祝俄烏結盟三百週年”為由把克里米亞作為禮物送給了烏克蘭,這就為克里米亞的歸屬問題就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本來作為國家內部的行政區域重新調整是無可厚非的,可是赫魯曉夫並不能預料37年後居然會發生蘇聯解體這樣的鉅變。
蘇聯解體之後,對於克里米亞的爭奪就陷入了僵局。畢竟,克里米亞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它必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這個四通八達的島嶼不僅是承接歐洲和中東的海上通道還是俄羅斯通往印度洋、大西洋的重要港口。無論從哪方面說,克里米亞陷入兩國爭奪都是必然的。
最終的結果顯而易見,俄羅斯憑藉其鐵腕外交手段重新取得了對克里米亞的行政權。
兵家必爭之地的風起雲湧對於俄羅斯族佔比50%以上的克里米亞來說,併入俄羅斯倒不如說是重回故土。
烏克蘭獨立以後面臨著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國內經濟困難,自然不會對本身就分裂勢力猖獗的克里米亞有過多的財政投入,這就導致原本還算富裕的克里米亞不但日子越來越難過,還存在時局動盪的風險。
克里米亞作為一個海港城市,一直以旅遊著稱,旅遊業帶來的收入也一直作為國家的重點財政收入。
但是在歸屬於烏克蘭的時間內,由於局勢不夠穩定,經濟退化等因素使得來克里米亞旅遊的人數驟然下降。
自然而然地,克里米亞把經濟復甦的期望放在俄羅斯身上,希望透過俄羅斯帶動自身經濟的回溫。克里米亞的迴歸對於俄羅斯人民確是喜聞樂見的事情,大批俄羅斯民眾湧入克里米亞觀光,也使得短時間內克里米亞整體經濟有所回升。
其實在這裡存在一個矛盾的點,克里米亞堅持脫離烏克蘭併入俄羅斯的一部分原因是烏克蘭經濟蕭條,但是相比之下,俄羅斯面臨的情況也是相當惡劣。
那人口和佔地面積都不算太小的克里米亞為什麼沒有像其他歐洲小國一樣獨立出來呢。要知道,擁有得天獨厚的豐富礦產資源和絕佳地理位置的克里米亞也不是沒有獨立的條件,那為什麼它卻依舊選擇歸附於俄羅斯呢?
首先,還是要從“歷史上的克里米亞”講起。
一個民族現在就是它過往歷史的展覽臺。克里米亞現有的眾多俄羅斯族,其實並不是它的土著居民。
三百多年前,沙俄在武力吞併克里米亞之後對其進行了血統同化的大清剿,導致生活在克里米亞的鞭撻人受到嚴重迫害。
正因如此,二戰時克里米亞主動投降德國也是希望藉助德國人的力量擺脫沙俄的統治。只不過,德國納粹早已成為眾矢之的,二戰結束之後,蘇俄更是對“投敵叛國”的克里米亞進行了幾近滅族式的報復性殘殺。
鞭撻人在消失殆盡後,克里米亞的土地上就開始遍佈俄羅斯人的痕跡了。
克里米亞種族,也已經從鞭撻人變成了俄羅斯人。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點,也就是克里米亞的現有民眾其實都是喬遷至此的俄羅斯人。
故而在赫魯曉夫把克里米亞劃入烏克蘭之後,分裂勢力從未平息,對於被劃入烏克蘭的俄羅斯人來說,能夠早日迴歸故土必然是重中之重。這也是克里米亞不追求獨立反而要求併入俄羅斯的重要原因——故土的召喚。
其次,克里米亞不能選擇獨立的原因,還是因為自身力量薄弱,只能依附於大國生存。
克里米亞雖然資源豐富,地理優越,但這其實對於一個港口區域是最大的危險之處。克里米亞的軍事力量一直依靠俄羅斯的武器供給,人口也遠遠不足以和歐洲各國較量,這就使得它只能成為其他國家的掠奪物,而沒有自衛的能力。
所以,俄烏之爭中,克里米亞只能選擇“站隊”的方式,使自己免受戰火紛擾。
再次,蘇聯解體之後,烏克蘭就首當其衝的西方化了,從意識形態到國家政策都向著西方國家轉變。
保守的克里米亞就成為烏克蘭的“異類”,結合克里米亞的地理位置,被視為“異端”的克里米亞根本無力與西方各國斡旋,也只有依附於俄羅斯,才能更好的保衛自己。
而俄羅斯也需要一個同盟區域來加強自己的外圍防線,與東歐接壤的克里米亞就是最好的同盟夥伴。
顯而易見,一個民族主體為俄羅斯族的行政區,一個須以投靠大國才能保障自身的紛爭之地,無論是從國民依賴度還是自身發展來說,併入俄羅斯都是最好的選擇。
烏俄的風暴中心克里米亞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民眾公投、政府談判之後,終於在2014年3月18日併入俄羅斯。但這並不是事情的結束,相反,克里米亞依舊是烏俄兩國之間的焦點問題。
併入俄羅斯之後,克里米亞北部、烏東地區的紛爭不斷,圍繞克里米亞問題的不斷髮酵,甚至於,烏克蘭當局下令關閉克里米亞運河的閥門,這一舉動導致85%以上的克里米亞群眾臨飲水困難的問題。
雖然聯合國出手干預,但是卻適得其反,烏克蘭甚至還要對克里米亞進行食品和能源的全方位封閉,使得克里米亞陷入困境。
但烏克蘭的這種制裁,並沒有讓克里米亞和俄羅斯產生間隙,相反在這種榮辱與共的緊要關頭,克里米亞群眾對俄羅斯的歸屬感愈發強烈。
俄社會輿論基金會對克里米亞群眾進行的多次民調顯示,80%以上的克里米亞民眾對目前的生活狀態表示滿意。即便是遭受到烏克蘭的處處針對打擊,但是沒有分裂勢力也沒有侵佔勢力的壓迫,穩定的政治局勢終歸是民心所向。
政府扶持,新舊產業穩定發展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對俄羅斯的財政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克里米亞不僅僅是恢復生產的問題,甚至連基礎設施都要重新建立。在俄羅斯當局經濟拮据的狀況下,雖然不能完全支援克里米亞的經濟復甦,但是仍舊向其不斷施以援手,幫助克里米亞走過最艱難的重建時期,解決了燃眉之急。
過去連年的戰火和停滯不前的生產力導致克里米亞失業人口數量佔比很大,於是俄羅斯政府將克里米亞一併納入國家社會保障機制,克里米亞民眾也可以和俄羅斯民眾享受同樣的生活補助。
即便烏俄小範圍的衝突不斷,但是整個克里米亞局勢整體平和,入俄以後更是吸引了大批的俄羅斯民眾觀光旅遊。天然的島嶼賦予克里米亞無限的別樣風光,得益於盧布的貶值,不少國外遊客也開始陸陸續續前往克里米亞體驗俄族風情。旅遊業將持續坐鎮克里米亞財政收入的龍頭寶座。
但是克里米亞發展旅遊業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食品供應問題,島內雖然可以種植農產品,自給自足也不是問題,但是發展旅遊業所需要的食品加工線卻發展緩慢,不光是克里米亞,整個俄羅斯都是以重工業為主,對於輕工業以及加工行業發展都比較遲鈍。
隨著克里米亞旅遊業的恢復發展,當局也是透過加工器材的引進,人才的招攬,逐步將種植生產加工擴大為一體化生產。
現在,很多商場裡能夠看到不少富有克里米亞特色的食品,克里米亞不僅能夠滿足國內需要,也能夠透過外銷產品增加收入,這比起在烏克蘭統治下自顧不暇的經濟狀況有明顯進步。
除此之外,早前制約克里米亞發展的一個大問題就是道路交通問題。克里米亞滯後的交通不僅使其與俄羅斯聯絡困難,更使得旅遊業和產品外銷的發展都困難重重。
克里米亞入俄以後雙方最先做的事情也是打通俄克之間的道路樞紐。於是,一座橫跨俄羅斯大陸和克里米亞半島的大橋——刻赤海峽大橋應運而建。
早在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為了實現攻破蘇聯的目的就已經開始建橋,不過往後的七十年間,這座初具模型的大橋由於各方資金以及政治原因都沒有真正的建成,直到2018年,才順利通橋。
刻赤海峽大橋的建成對於克里米亞群眾而言意義非凡,這不僅在地理位置上連線了克里米亞與俄羅斯,更是建起了一座連線民眾與俄羅斯當局的心理之橋。海峽兩岸終於達成合體,克里米亞民眾只會更加依賴歸屬於俄羅斯。
前路艱難,攜手共進現在的俄羅斯和克里米亞既是同甘共苦的共同體,也是攜手前行的大聯盟。西方勢力對俄羅斯的制裁愈演愈烈,烏克蘭的仇俄情緒暴漲。這對克里米亞和俄羅斯而言都是艱難的挑戰。
俄羅斯受到西方制裁對克里米亞最大的影響還是在於財政補貼是否能到位,烏克蘭的仇俄情緒對其最大的影響莫過於封鎖了克里米亞民眾日常生活的物資供給。
俄羅斯當局對西方的經濟困局很難說何時結束,烏俄關係是進一步惡化還是峰迴路轉都是一個未知數。在這種詭譎不定的情形下,俄羅斯和克里米亞還是應該積極尋求自身發展的良好道路,向著更好的態勢發展。
克里米亞當局也是把發展目標定在了對外出口貿易,對內吸引外資,著重發展新型旅遊業,加快輕工業技術產業的發展。
隨著這種開放引進雙管齊下的發展模式,克里米亞在經濟上也是實現了十幾年來的飛躍,國民經濟增長同比上漲1.5倍左右,蘇聯解體烏俄混戰帶來的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經濟停滯、人口減少都有了明顯起色。
克里米亞入俄,從7年前來看是民心所向,從7年後來看,乃至更長遠的時間來看,都將無疑是挑戰與機遇並存的一個選擇。
一方面,克里米亞現在屬於俄羅斯的一部分,得到了大國的扶持與保障。另一方面,對於克里米亞來說,如何衝出西方國家的枷鎖,為人民謀發展才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