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王辰在談到醫學教育時說:“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 德近佛,才近仙的人才能成為醫生,這真是為醫的最高境界!此語出自明朝裴一中《言醫.序》,“學不貫今古,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以誤世!” 這是對從醫者品德和醫術的最高要求。如此人們才把醫者仁心、治病救人的醫生稱為神醫,如扁鵲、華佗、李時珍、張仲景、孫思邈五大神醫,誰說林巧稚、裘法祖、吳階平、鍾南山、陳薇、張伯禮等醫生不是今天的扁鵲、華佗呢?
救民於危難之中,保民於平時健康,是醫生的職責和使命,所以醫生的醫德的高尚和醫術的精良比什麼都重要。
醫生的醫德的高尚和醫術的精良是相輔相成的,縱觀這些神醫的行醫過程和取得的醫學成果,哪一位不是充滿著對病人的愛,哪一位不是把治病救人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林巧稚在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考試中,發現有人突然暈倒了,毅然放下未完成的試卷去照顧病人。等她回到考場時考試時間已過,最拿手的英語試卷她沒有做完,也只好離去,對考試結果也就不報什麼希望了。可在發榜時,她卻發現了百裡挑一的金榜上有自己的名字。原來恰是她在考場救人的出色表現,被協和醫院看中。認為她的愛心和沉著具備了做一個醫生的優良品質。如果是現在,我們的醫學院能不能錄取這位學生呢?這檢驗著我們醫學院選拔學生的標準和制度是否把高尚品德放在第一位,醫德高尚的林巧稚終生獻給了醫學事業,成了中外著名的兒科專家。
還有鍾南山院士,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他建議公眾沒什麼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自己卻做趕到武漢防疫第一線,帶領醫務人員與病毒做抗爭,冒著生命危險親自拯救危重病人。成為億萬百姓心中的定海神針,看見他就看到了戰勝病毒的希望。
心中有愛,不斷學習鑽研,醫術就會精益求精,就會成為受老百姓的好醫生。我身邊的王菊霞醫生,把病人當親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學習提高自己,對每一個病例望聞問切,查病根、定方案,楞是用小小的銀針治好了我老伴五年全身麻的毛病以及眾多腿疼和腰疼的患者,被患者稱為“貼心小棉襖”、“小神手”、“小神針”等。
如果沒有愛,單單把行醫當成職業,就會照方抓藥、開單檢查,花完錢再出院,病人好不好不管,使有的病人糟了心、費了錢有時還會喪失了最佳的治療時間,這樣的“庸醫之害,勝於無醫。”
可見,要想培養出好醫生,一是有當年北京協和醫學院錄取林巧稚選拔學生的標準和制度,為好苗子提供學習的機會,搭建成才的平臺。不能為了學校的發展和利益招學生、湊專業,浪費國家的教育資金。二是讓更多的鐘南山、陳薇、張伯禮這樣德高望重的醫學專家到醫學院授課指導,讓醫學生親身感受他們的美德和精湛的醫術。三是讓醫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就像這次參加抗疫一樣,把自己的青春、命運和人民的利益聯絡起來,從實踐中學習和感受為醫的責任和擔當,促進其道德和醫術水平的提高。使更多的醫學生成為德近佛,才近仙的神醫。
上圖為北京石景山同心醫院醫生王菊霞為病人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