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形式搭上了國潮熱的春風,開始在以Z世代為代表的年輕群體中破圈。古老的藝術形式與酷炫的潮流文化交相輝映,讓傳統文化本身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但在國潮熱之下,一個相對小眾的門類——武術,卻依然缺乏應有的關注。許多年輕人伴隨著武俠影視作品長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承載武術文化的武館卻日漸稀少,門可羅雀。
對武術來說,亟需一種新的由內而外的創新,才能夠讓其走進這場國潮熱的舞臺中央。因此,在這個微妙的轉捩點上,如果有一股力量能夠為武術文化的傳播添上一把柴火,無疑將對它的繼承與發揚大有裨益。
當此之際,1號觀察到,近期騰訊影片上線了一檔武館經營體驗類真人秀《姐姐妹妹的武館》,試圖從型別、形式、立意的三大維度,用「嫁接思維」給予武術實現大眾化傳播一針強心劑。
型別嫁接:以交叉賽道,帶來內容與受眾的破壁傳統文化從來都不乏「死忠粉」,但若想實現文化的有序傳承,就必須致力於讓傳統文化破圈,儘可能讓它觸達輻射到不同型別、不同偏好的受眾群體。
因此,《姐姐妹妹的武館》第一個用心之處便在於透過內容型別的嫁接,以交叉的賽道產生內容破壁與受眾破壁的傳播效果。
其實,從《姐姐妹妹的武館》的節目名字便可以發現,節目實則融匯了三條不同氣質的內容賽道:
可以說,《姐姐妹妹的武館》創新之處在於,它綜合了女性、武術、經營這三條兼具熱度與話題的垂類賽道,為傳統文化的時代表達提煉出一個內容交叉的新物種。
首先,在文化向內容賽道,《姐姐妹妹的武館》在致力於保留武術這種傳統文化純粹性的同時,讓曾經的國粹轉變為今日的國潮。
這尤其體現在節目的各種包裝元素上。無論是武館內部的置景、舞美,還是節目為張雨綺、硬糖少女303、秦霄賢和董又霖設計的官宣海報,《姐姐妹妹的武館》都讓人感受到一陣撲面而來的國潮風。在這個全新的武館裡,各種元素的綜合,讓武術看起來足夠帥、足夠酷。
「我們希望武術是潮的、酷的,同時它的門檻是低的,沒有想象中那麼高。我們希望參與者的體驗能夠讓大家從不懂武術、對武術有質疑變成他們去喜歡、去了解」,騰訊影片NOVA工作室負責人、《姐姐妹妹的武館》節目製片人多曉萌表示。
在第一期節目中,飽餐一頓後,館長與館員們便預感到了接下來的「艱辛」:作為館長,張雨綺需要帶領館員們自力更生、自負盈虧,武館人員只能花費所營所得,同時需按時交納每日高達8000元的房租。
因此,嘉賓們需要事無鉅細地籌備運營,參與市場調研,分劃班級規模並設計課時,招攬顧客......這些都凸顯出節目組在展現武館經營活動方面的「動真格」。
在傳統語境裡,無疑是認為年輕女性與武術之間的關聯較弱。而《姐姐妹妹的武館》的出現,不僅打破了曾經的刻板印象,同時也是為以「姐姐妹妹」為代表的年輕女性群體進行一次正名,正如同節目的slogan:你比想象中更強大。
無論是張雨綺的雷厲風行,還是硬糖少女們認真習武的英姿,都在向觀眾傳達出一種正向輸出的「女子力」,無不體現出當代女性「又A又颯」的嶄新氣質。
文化向、經營向與女性向內容進行嫁接,就如同三條支流匯鑄成了《姐姐妹妹的武館》這條新的大河,讓傳統文化的傳播河道變得更加寬廣。
形式嫁接:以「潮酷」解法,引爆武術的年輕化傳播「我可能理解不了武術的實用性在哪裡」、「武術它很美,所以不太敢去褻瀆它」。在《姐姐妹妹的武館》第一期節目的嘉賓採訪裡,秦霄賢和董又霖都表示了自己在來到節目之前,對武術的不解和疏離。
實際上,這樣的認知和困惑反映出武術在當下面臨的窘境:武術作為傳統文化的價值性與其在現代社會中日漸削弱的實用性存在較大的落差,這構成了制約當下武術文化傳承的最大桎梏。
唯有將傳統的武術形式與當代的流行元素進行一種形式上的嫁接,方才能為傳統優秀文化開啟一個大眾化的傳播渠道,在保留武術實用性的同時,增強其在趣味乃至審美層面的價值,從而讓武術獲得新的生命力。
對此,《姐姐妹妹的武館》給出了一個全新的答案——「潮酷解法」。
這種潮,是本源的「潮」。《姐姐妹妹的武館》在節目裡可謂原汁原味地還原了詠春的魅力。
對武學內容,毫不含糊。三位詠春拳師傅黃匡中、易揚、朱官卿對嘉賓們可謂嚴格要求,從基本動作的練習到未來更高階的挑戰,嘉賓們無不遵循著師傅們提出的「耐心、信任、尊重」的要求,在痛與快樂中感受詠春的魅力。
對儀式感,保持敬畏。無論是師傅提醒大家「沒有學過的東西都不要碰」,還是在教學進行前先教授行抱拳禮,並中氣十足地喊出「詠春」,都體現出節目組對武術這項傳統文化技藝誠摯的尊重。
「既臨武館,即入江湖」。《姐姐妹妹的武館》還創新地將傳統武館的執行制度融入到節目規則當中,將武館成員的話語權與英雄榜排名相關聯,每日重新整理、以武為尊。如有武館成員不服英雄榜的排名,可隨時擂鼓挑戰。
這種正本清源式的復古,亦是挖掘古老武術文化本身的潮流因子。它旨在讓年輕人看到,武術文化不再是難以實現的白月光,而是觸手可及的新浪潮。傳統武術的一招一式,都能被重新解讀為當下個體獨特趣味與不羈個性的現代表達。
這種潮,同樣是玩法的「潮」。
在《姐姐妹妹的武館》中,最令人過目不忘的當屬這個為拍攝節目而專門搭建的全新武館。這座武館從施工到建成僅用了20天時間,其中的舞美設計方案更是修改了不下10餘稿。節目總導演謝滌葵表示,「我們花了很多心思、投入了很多成本去設計和打造這個武館,為的就是帶給大家真實的沉浸感」。
最終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武館,可謂重新定義了潮酷武館的模樣。武館內部包含了許多經典且有來歷的傳統中式元素。例如武館內的許多陳設是基於詠春裡的諺語「一膽、二力、三功夫」的原則進行佈置,梅花樁、高低床、大銅壺等設施讓嘉賓們在生活中時時可練功,可謂處處有玄機。
同時,無論是講手堂、練功房還是生活場景的打造,都讓現代科技的霓虹色與傳統武館實現了水乳交融式的拼貼與融合。董又霖在看到武館後便發出驚歎:「沒想到武館是這樣子,它既很傳統,同時它的很多元素又是很潮流的,它的一切都在碰撞」。
可以說,以潮酷面貌出現的《姐姐妹妹的武館》,不僅挖掘了傳統武術文化本身的潮流基因,也透過大膽的設計,讓年輕人去擁抱和體驗具有國潮風和網紅範兒的潮流武館。與潮流文化的相遇,讓傳統武學既保留了嚴肅的裡子,又真正實現了武術在當下的大眾化傳播。可以說,形式上的嫁接,為傳統武術文化賦予了新的時代生命力。
立意嫁接:以「武學精神」連線Z世代,實現社會價值引領平心而論,武術是一種非常小眾的垂類內容,因此,引爆武術內容的大眾化傳播,不僅需要國潮式的風格設計,更需要對武術文化的精神核心有著深刻的理解,並將它與新的Z世代群體以及當下社會的價值體系之間建立可感的嫁接。
對此,在立意層面,《姐姐妹妹的武館》在深挖傳統武學精神的同時,還力圖尋求傳統精神與現代思想嫁接的交匯點,從而找到傳統武學在當下的正能量開啟方式,實現社會價值的引領。
一方面,《姐姐妹妹的武館》希望透過一群新秀藝人的習武群像,剖析個體的成長議題。
與《演員請就位》《超新星運動會》等綜藝一脈相承,《姐姐妹妹的武館》也將硬糖等充滿朝氣的年輕藝人放置在聚光燈下,向觀眾展現她們獨特又多樣的風采,為騰訊影片的「新秀戰略」版圖添磚加瓦。
但不同的是,《姐姐妹妹的武館》將這群新秀們置於一個更加充滿困難與磨礪的場景:年輕新秀們不僅需要從零開始學習和了解武術文化,還需要順利完成武館的經營目標,其難度與餐廳、民宿等觀眾常見的經營類節目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與此同時,這種挑戰性也為《姐姐妹妹的武館》帶來一條新的故事線。年輕藝人們透過學習武術文化獲得成長的脈絡成為不少觀眾的期待焦點。
實際上,僅僅一期節目,《姐姐妹妹的武館》便已經勾勒好這條成長線索。
在第一期節目開頭,陳卓璇對武術流露出一臉的狐疑,「覺得武術太遙遠」。而到了第一期節目末尾,劉些寧對武術有了新的感悟:「武術是一個很嚴肅的事情,你要很認真的去打,很認真的去防」。
並且,與嚴肅認識相伴隨的,是興趣的生成。「漸漸得對它感興趣了」這個狀態不止發生在劉些寧一人身上,也不止於參加節目的年輕藝人,而是所有觀看《姐姐妹妹的武館》的龐大觀眾群體。
另一方面,《姐姐妹妹的武館》力求凸現傳統武學的精神氣韻,使之成為正能量表達的新切口。
節目組對於傳統武學精神的強調突出表現為一個「正」字。謝滌葵強調,「我們想宣揚詠春的一個最基礎的理念就是,『念頭正、終身正』,就是你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非常正確的價值觀」。
不論是「學武要正宗,行事要正直,為人要正心」,還是「做人,還是經營,都要保持端正的態度」,《姐姐妹妹的武館》都試圖將傳統武學的精神菁華傳遞給當下的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
同時,這種透露著「正氣」的精神核心,本身亦與年輕群眾中開始興盛瀰漫的「正能量」高度契合。
習武之人,行事果斷,敢於擔當,時時以「正道」來約束自己,這種勇氣和敬畏感,便是新時代的武學精神。而正能量則是一個充滿象徵積極意義的符號:所有積極的、健康的、催人奮進的、給人力量的、充滿希望的人和事,都可以被吸收到正能量的容器之中。新時代武學精神與當代社會價值體系所倡導的正能量本身並行不悖,甚至是對社會正能量認知的一個有力的補充。
因此,對傳統武術精神的認識和傳承,與當代年輕人的精神嚮往構成了一體兩面。《姐姐妹妹的武館》試圖用自己的真誠打動大眾:走進武館體驗習武,不僅是潮的、酷的、有趣的,更是有意義、有價值的。透過立意的嫁接,《姐姐妹妹的武館》拉進了傳統武術文化與當下Z世代群體之間的物理和心理距離。
「一招一式皆具章法,一言一行皆有神韻」。
透過《姐姐妹妹的武館》這個視窗,傳統武學與當下的潮流文化和社會主流價值體系之間實現了有效的嫁接。
無論是武術的招式、武館的文化還是武術背後的精神核心,在《姐姐妹妹的武館》這檔節目中既得到原汁原味的詮釋,又透過潮流文化實現轉譯,還藉助年輕藝人的群像打通了價值傳遞的渠道與脈絡。
如果說,透過《姐姐妹妹的武館》的問世,未來能夠吸引更多的人透過新潮的武館去認識武術、瞭解武術,將武館體驗視作潮流生活的一部分,那便是節目最大的意義與價值。
正如人們所向往的武俠世界和俠骨柔情並不僅僅存在於文學和影視劇之中,俠義精神實際上就存在於我們的現實日常生活中,被不斷地運用和體現。而武館,正是為俠義之風播撒種子的載體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