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二字是很多人忌諱的話題,更有甚者談及色變,唯恐避之不及。
但這生老病死實乃人之常情,生命都是會有盡頭的,每個人都會有經歷死亡的天,不同的是心態問題。
有的人順其自然,不會過分看重死亡的到來,講究珍惜當下,及時行樂。
而在古代的封建王朝統治思想中,很多君王為了求得長生不老,會透過很多旁門左道,煉製他們認為可以延長壽命的神丹妙藥,但最後的事實也是證明,這些也不過是他們的心理影響罷了。
貪生怕死,這樣的說法雖然有些貶義,但也卻是大多數人面對死亡的時候最真實的狀態,不過凡事都有例外,還有的人卻“一心求死”,這就要介紹世界上長壽第一人姆巴戈多。
一:“一心求死”的百歲老人據瞭解,這位印度的老人名叫姆巴戈多,1870年出生的他至今為止已經活了140多歲了。
而在這長達140多年的漫長人生中,他經歷了很多親人的相繼去世,家中的十位兄弟姐妹早已離世,四任妻子甚至子孫兒女也都與自己陰陽兩隔。
也是經歷了太多的人情冷暖,他也將生死看淡,出生在19世紀70年代的他,生命橫跨了三個世紀。
他的一生經歷很坎坷,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和身邊人都存在代溝,無人傾訴也無人分享,這樣的境地讓他感到非常的孤單無助。
就在1992年,他得了一場大病,但是他卻非常的高興,認為自己應當是命術將至。然而事與願違,大病初癒,這在外人看來是非常幸運的事,卻讓他萬分沮喪。
二:“求死”心願終於實現有的人可能會搞不懂姆巴戈多為何會有“求死”這樣的想法,這是因為沒能親身體會到他的痛苦。
在2017年的時候,姆巴戈多的視力已經是完全退化到幾乎看不清的狀態,與外界的交流十分困難,每天就只能透過收音機來了解外界的動態。
沒有體會過的人,不能真正瞭解到這種被時間拋棄的落寞感和孤獨感。
直到2017年4月12日,他因為身體原因在此入院,不過這一次的他求死心非常堅決,沒住幾天就辦理了出院,回家之後更是堅決不肯進食,兩天後便去世了。
去世那天的早飯時間他還在說著自己的夢想,希望死亡能儘快的到來。
這到底是是該有多麼的孤獨,才會說出這樣的話,有這樣的願望。
曾經姆巴戈多在世的時候,就有人向他尋求長壽的秘方,而其本人坦言,自己並沒有吃什麼山珍海味,也沒有飲神仙聖水。
他只是一直保持著一顆淡然的心,而科學研究證明,心情確實是能對身體狀況和壽命長短產生影響。
對於他來說,死亡已經不足以畏懼,死亡是一種輪迴,更是一種解脫。
死亡,是我們每個人的重點,但是,關於死亡教育卻是一片空白。
三:正確看待“死亡教育”大多家長都不願讓孩子提及死亡話題,但在這裡要說明,對於死亡教育,淡化和迴避都不是積極的態度。
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有義務讓孩子正確的認知死亡,減少對失望懷有的恐懼感,避免過激行為的產生。
死亡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值得被尊重的結果。
有的家長習慣性用善意的謊言去掩蓋死亡,但其實這並不是明智的做法,甚至會讓孩子因誤解而產生更加恐懼的心理。
因為有的時候,孩子談及死亡並不是真的對死亡這件事感興趣,而是擔心親人離自己遠去。
所以父母要認真的去聆聽孩子對死亡的看法,用和緩的方式想孩子解釋死亡的真諦。
兒童教育學家羅夫斯在《與孩子談死亡》中說到:“如果孩子能在開誠佈公談論死亡的環境下長大,那麼他對死亡會有較好的理解,不至於太害怕。”
泰戈爾也曾說過:“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既包括內體生命,也包括精神生命”。
所以我們當家長的,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進行死亡教育,這樣做不僅不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負擔,相反,幫助孩子瞭解生命,尊重生命,可以讓孩子對生命多一分敬畏和熱愛。
同時,也可以幫助孩子學會控制和疏導自己的情緒,形成平和穩重的心態,在遭遇到突發事件的時候可以更冷靜的去面對,做出理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