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哲學,長期以來都貌似高冷,有曲高和寡之嫌,總令人生畏,被認為是無用之學,有敬而遠之之意。學哲學的人也好像從故紙堆裡走出來的一樣,大家都認為學了哲學畢業就失業,找不到工作,太不實用了。

"哲學"源於古希臘文,由"愛"和"智慧"兩片語成。按照字義解釋,哲學是使人聰明、給人智慧的學問。但實際上,我在學生時代包括工作以後一段時間絲毫沒有因為學習哲學而得到智慧,哲學於我而言只是停留在機械背誦、複習考試的層面,雖然成績很高但完全不能深入我心,絕對處於脫節狀態。直到有一天我聽了一場《辯證法》的講座,老師講得眉飛色舞,妙趣橫生,而我則是第一次聽到有人把我認為死氣沉沉的哲學講的那麼鮮活可愛,自己也感覺如醍醐灌頂,瞬間打開了任督二脈,思想完全通透了。辯證法於我不再是冷冰冰寫在書本上那三個基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而是活生生的有溫度的看世界、看他人的視角和姿態。

從此我對哲學不再畏懼,而是倍感親切,自己找來了一堆傳統國學著作,看得津津有味,還寫了厚厚的讀書筆記。儒家思想強調個人的社會責任 ,讓人們順應自己的良知去生活,良知就是人內心的亮光。對於個人的品德,孔子強調“仁”,包括:“己之所欲,亦施於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我們所講的換位思考,或是俗語所稱的“要想好,打個顛倒”。而我們從事各種活動是否成功,都有賴於各種外部條件的配合,外部條件是否配合,卻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是:竭盡己力,成敗在所不計。人就不必計較個人得失,也不怕失敗,就能保持快樂。這就是孔子說“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道家強調人內心自然的秉性,要求順應人和事物的本性。老子認為人的清靜自制是很重要的人格修養。一個謹慎的人應當溫和、謙虛、知足,溫和能夠保持自己的力量強大;謙虛能夠使人不斷進步;凡事知足可以使人處理任何事情能夠不致過分。道家講天道自然是最好的管理行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天道是利物而不害物,人道應該是有所作為而不與人相爭。

儒道兩家都認識到:無論在自然和人生的領域裡,任何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有一種趨向朝反方向的另一端移動,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物極必反。道家講:反者道之動,還有著名的“福禍相依”之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儒家也認為人若想做成一點事情,就不要指望一帆風順,馬到成功;若想不失去已有的東西,就要從事務的反面多著想一點。正是這個思想理論幫助了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克服了無數的困難,也正是這個理論給予極端困難的人以堅持的希望和心理支撐。儒道兩家思想倡導的“中庸之道”和亞里士多德所主張的中道為貴頗為相近。在這裡,“中”的真正含義是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正所謂“過猶不及”。如果在一個社會,各種人都懂得對自己的慾望和感情適度的滿足,社會便能達到和諧和安定。

哲學就像是一座思想寶庫,我列舉的只是其中的幾顆珍珠而已。哲學就是無用之用,外表貌似無用,但其底層卻潛藏著巨大的有用之處。尤其對涉世已深的人來講,細細品來它就像心靈的療愈藥箱,教會我們如何正確看待自己、他人和社會,如何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應對挫折和失敗,如何養成健全的人格。它給我們的心靈注入能量,幫助我們養成強大的內心,讓我們的思想開放而包容,心胸寬廣而豐富,從而有力量抵禦社會的風險和人生的艱辛,擁有屬於自己的精彩華年和幸福人生。

4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2021061期3D更新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