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說到高科技,人們很自然的就會聯想到美國,想到日本、德國,但很少能想到咱們自己,這個也可以理解,因為長久以來的印象裡,搞高科技不光是需要錢需要人,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不是說一下子就能出成績的。

我們都知道現在中國是製造業大國,但是這個工業實力到底是個什麼水平,卻一直有很多爭議,有一種說法是,中國的工業水平還處於世界第三梯隊,很多高科技的環節,還會被西方國家限制,要想成為不被美國卡脖子的工業強國,還需要三十年。

但又會有很多人不服氣,我們的高鐵,我們的特高壓輸電網,北斗導航,航天,造船……很多也都是世界領先的水平,怎麼能說我們是世界三流水平呢?這跟我們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的地位也不符合吧?突破這些卡脖子的技術真的要三十年嗎?

這兩種觀點,都有他的道理,但實際情況可能既沒有說的那麼弱,也還確實沒有那麼強,到底是個什麼情況,我們可以先看下我們的工業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對現在的問題自然就一目瞭然了。

全球產業鏈分工的得與失

我們的工業生產總值,從2010年起,就已經是世界第一了,到現在每年的產值,要比美國,德國,日本,英國這幾個傳統工業強國的產值加起來還要多,這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工業大國。所以說,在大這個方面,基本上即便是最看不上咱們的人,也不敢否認這一點,我們就是最大的工業國。

大是沒得說了,很多人說的最多的就是不強,我們先不說強不強,這個後面我們再細說,就說中國的這種規模大,和看起來不強,到底是怎麼形成這個局面的呢?這個說起來就跟過去的全球產業鏈分工有關係了。

我們都知道中國過去是個農業國,從洋務運動起,開始引進西方的工業化,但是整體進步很有限,基本上到建國時,只有一個最最初級水平的工業化,很多東西都是靠進口,洋火洋釘洋布,很多最普通的東西都還帶個洋字。

一直到1953年,我們打贏了朝鮮戰爭後,蘇聯才願意幫我們搞了一個156套工業化的援助專案,這才真正給我們初步工業化打下了一個基礎,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邁出了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身的第一步,全面實現工業化,這是我們第一代建國領導人最渴望實現的一個夢想。

從上面的圖我們可以看到,差不多在援建四年之後,從1957年起,我們的工業生產總值就開始快速發力了。然而在1960年,蘇聯單方面撤回了這些配套專案的專家,這是我們工業化程序中的第一個挫折,不過我們在這幾年時間裡把工業化的框架,初步建立起來了,這是我們日後融入世界時最重要的家底之一。

等到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們的工業化水平雖然跟世界有很大差距,但是有了這些基礎的工業化生產能力,再加上便宜充足的勞動力,和自身龐大的市場,這三個因素疊加到一起之後,我們很快就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改革開放前,1978年工業增加值僅有1622億元。改革開放後,工業實力空前增強,1990年,我國製造業佔全球的比重為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6%,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達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佔比進一步提高到19.8%,躍居世界第一。自此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

真正的轉折點,是在2001年,我們加入了世貿組織,這個時候我們的工業產能開始全面釋放,因為我們要為全世界提供基礎生活用品,這時為什麼我們不全面做高科技的東西?這就跟我們在全球產業鏈的分工有重要關係。

全球產業鏈的分工,是由美國來主導的,他們在產業鏈的最頂層,主要負責制定產業規則,標準,設計,品牌,以及一些最核心的零部件,這都是附加值最高的那部分,然後由日本,韓國,歐洲國家,負責子系統的關鍵零部件生產,最後再到中國組裝成成品。

所以在這個產業鏈體系分工下,我們一直在最下游,少部分能到中游,這些都沒有太高的技術含量,也沒有太多的附加值,純粹就是賺點辛苦錢,但我們的優勢是人多,產能大,所以可以把這一塊規模做的很大,然後把成本降得很低。

這就是我們的工業生產留給很多人的一貫印象,規模大,產值低,沒技術含量,搞的都是產業鏈中下游的髒活累活,中國的電視裡去看,有一代人都是面無表情的在車間裡勞動,只有美國歐洲這些國家,他們的人總是穿得光鮮亮麗在寫字樓裡喝咖啡,大概就是兩種發展階段的一個真實寫照。

但是中國工業,真的就全是這種讓人瞧不起的低端配套嗎?那肯定也不是,即便是以現在的標準來看,我們也有兩個大的產業,是很強的。

強者帶給我們兩個啟示

因為這兩年我們在半導體產業上被卡脖子,所以現在對於強的標準裡,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自主可控,但是強肯定不止這一點,應該說除了這個之外,還要有規模化生產的能力,然後還要有市場化競爭的優勢,不然都沒法算是工業化的強者。

因為工業化生產的東西,有兩個最重要的特點,一個是便宜,一個是量大,這就是上面說的市場競爭力和規模化生產能力。這兩個缺一不可,現在又加上了一個自主可控,才能算強大。那我們現在有沒有這樣的產業呢?

我覺得至少有兩個產業,肯定是能達到這三個標準的。

第一個是航天軍工產業。

這個產業說來單一,但是又很複雜,涉及到工業化的方方面面,但是我們總體上都心裡有底,這一塊我們不敢說世界第一,但是肯定也算是世界領先,所謂領先,至少說坐三望一肯定是沒問題的,而且我們還有很多都是世界第一的東西。

比如我們最新型的過載火箭,這是現在大熱的專案,因為美國也在熱火朝天的搞這個,大家有點競賽的意思,按計劃這個可能要到2030年才能首飛,但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洪上週接受採訪時表示,

我國正研製的超重型長征九號火箭,五年內有望實現成功飛天。該火箭具有 100 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是長征五號的 4 倍。隨著 500 噸級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的研製工作已取得成功,這款火箭將肩負起未來的載人登月、探測火星等任務。

這是妥妥的高科技,除此之外,我們的載人航天,北斗導航,東風快遞,航母建造,這些現在也都是世界領先的水平,雖然有些沒超過美國,但是大家公認還是比較強的,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知道一點,航天軍工領域,都是國之重器,開不得一點玩笑,那肯定是首先就得滿足自主可控這一條

而其他兩條在這個產業上就不用說了,便宜量大是我們一貫的優勢,花小錢辦大事說的就是這塊。為什麼這一塊跟全球化產業鏈分工不太相關的產業,我們也能做到很強呢?這可能就跟這個行業一直以來的核心精神有關。

在航天軍工產業的發展上,可以說從起步開始就一直被西方國家的巴統委員會和瓦森納協議的特殊照顧,從小制裁到大,越制裁越強大,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別無他法,只能靠自己,還必須要做大做強,那就只能沉下一條心,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就這樣,也做到了世界領先

這就說明了很重要的一點,沒有什麼高科技是我們做不出來的,載人航天,深海潛航,中段反導,這些都能做,那還有什麼做不出來?不過是決心而已,沉下心玩命要做,啥都能做出來。

第二個是網際網路資訊產業。

現在在網際網路資訊產業上,還能與美國有實力一爭的,可能就只有中國。為什麼日本,歐洲都沒有像樣的網際網路企業?為什麼中國在這一塊有很多世界500強崛起?這裡面很大的一個原因在於市場規模的限制。

如果人口少,這個產業根本搞不起來,美國能搞起來是因為他最先發展,然後用先發優勢迅速佔領了歐洲日本的市場,然後把這些發達國家全部整合到一起,才有了這個規模效應,美國加上歐洲日本和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國家的人口,差不多剛好10億,跟我們勉強在一個量級上。

而其他的那些像印度,非洲,甚至南美,中東,這些國家和地區,雖然也有人,但是整體的發展程度不行,資訊化必須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才能搞得起來的。所以這樣一來,世界就在這個領域,形成了兩極,一個美國,一箇中國。

很多人拿豆包不當乾糧,覺得我們的這些網際網路企業不是高科技,這肯定也是片面的,只是它的形式已經在發生變化,跟我們過去那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不一樣,正是這點不一樣,帶給我們很大的一個機遇。那就是工業化與資訊化的整合升級。我們在傳統工業領域,是有一些短板,但是利用好了資訊化,就可以直接彎道超車了

比如以前日本的錄音機,CD機,那都是風靡世界的高科技產品,但是現在磁帶,CD,DVD這些全都被淘汰了,你整的那些材料再厲害也沒用,因為最後都被數字化了,這就是賽道變了,資訊化對工業化的降維整合。

所以從這兩個我們強的產業看,帶給我們非常重要的兩點啟示,第一,獨立自主一樣可以做到世界領先,第二,資訊化整合工業化,我們有了一個絕好的彎道超車機會

中國有五大優勢

過去的全球化分工,弱化了全產業鏈自主可控的能力,其實有很多領域,我們不是做不到也不是做不了,而是不願意。因為很多產業搞國產化沒必要,一個產業產值太低,有現成的供應商,你進去做要時間精力投入,開始做出來的東西,一定是又貴又不好用,這完全不符合市場化要求。

比如半導體產業裡,有個光刻膠必不可少,但是整個光刻膠全世界的產值加起來也不到20億美元,在半導體產業裡佔比不到5%,過去有日本的企業在搞,那誰願意投錢投人到這種荒地去呢。但是現在形勢不同了,美國非要搞卡脖子,這就是逼著人把所有的產業都要自己做,那沒辦法,必須做的話那就只能找國產替代了,所以現在國內有近十家上市企業都開始做光刻膠。

因為需要國產替代作為戰略備份,全行業都意識到得給國產廠家機會,這樣一來進步就會很快,因為大家都來分擔這種進步的成本,可以快速迭代升級。所以作為資訊化的核心領域,在半導體產業上,我們五年之內,必定會在全產業鏈上都取得大的突破,這個是必然的

當然進步快也得有個紮實的基礎,而我們恰好就有,而且有五個非常巨大的優勢,尤其是第五個優勢我會重點說一下。這五個優勢分別是工業門類齊全,產能規模龐大,市場空間巨大,資訊化發展領先,以及我命由我不由天。前四個優勢,可以把工業化量大便宜的兩大優點放到最大

比如中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有220多種工業產品,中國的產量居全球第一。我們人口多,市場潛力很大,資訊化也是全面領先,現在全球100萬5G基站,其中中國70萬個,連線超過1.8億個終端。

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基礎,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以前在美國主導全球產業鏈分工的時代,產業鏈上在美國以下的國家,是不可以獨自發展美國掌握的那塊業務的,比如日本過去搞半導體產業,我們搞運十大飛機專案,這些都會威脅到美國的核心地位,所以後來都沒能弄下去。

而韓國,臺灣地區後來承接了日本的半導體產業,但是三星,臺積電這些龍頭企業,大股東都是美國資本,核心是美國技術,這就是代價。所以當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帶領各個產業向上遊突進,也開始威脅到美國地位的時候,美國又要搞制裁這一套。

但是我們跟這些小國,所謂的工業化強國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你制裁我也不怕,我就是要把這些做起來,你不是卡脖子嗎,那我就全產業鏈所有細分領域全部一手抓,上通到天下杵到地,全部都幹,一年幹不成兩年,兩年不行三年,以現在的這個基礎和優勢,五年,十年總能幹出來,即便不做第一,先解決有無,再做到量大便宜肯定沒問題。

所以說,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發展道路,才是我們區別於歐洲日本,真正的核心優勢。過去七十年,我們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兩百多年的工業化之路,未來在僅剩不多的落後領域實現超越,哪裡還用得著三十年,以現在的速度,五年突破,十年超越都是很有可能的。

最後

美國光有品牌,標準,設計這些,但是要搞出產品,那不也得落地,進行規模化生產嗎?日本,德國也是,在製造業的基礎上,材料,裝置,系統都厲害,但是不跟下游合作,怎麼轉化成龐大的產能呢?中國齊全的門類,龐大的產能,咋就不能算強?

美國搞產業鏈和供應鏈重組始終搞不下去,就是因為現在中國在產業鏈上的優勢都無人可以替代,如果我們沉下來心來決心要幹,有航天軍工自力更生的榜樣,有資訊化的後發優勢,就是把西方國家所有領先的地方合起來,我們一樣能超過去。

說起來,這條路是他們逼著我們走的,但是一旦走過去了,那就是自主可控加便宜量大,到那時候,能留給他們的,可能就只剩無路可走了。

5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請神容易送神難!韓國交了“保護費”,對待美國只能是花錢買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