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江町,日本福島縣雙葉郡的一個小鎮,距離福島第一核電站不到10公里。因緊鄰大海,小鎮漁業發達,最多時曾經有25家水產公司,如今只剩一家還在經營——柴榮水產公司。柴榮水產的社長柴孝一今年已經82歲,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被迫撤離,隨家人移居到東京。10年後,他猶豫著重回故土。
▲福島縣雙葉郡廢棄的加油站。圖據法新社Behrouz Mehri(攝於2018年3月5日)
如今,災後重建的浪江町已經恢復了一些煙火氣,但在小鎮郊區樹立的警戒線背後滿目荒蕪破敗,提醒著人們10年前這裡曾發生的一切。
“那一天徹底改變了福島的命運”
2011年3月的一個週五下午,日本東北部太平洋海域發生有史以來最強烈的地震。地震引發的巨大海嘯對日本東北部福島縣、宮城縣、巖手縣等地造成毀滅性破壞,地震及系列災害共造成18000多人死亡。
位於海邊的福島第一核電站被近15米高的水牆襲擊。該廠的發電裝置被淹,導致冷卻系統失靈。6個反應堆中的3個堆芯發生了熔燬。在隨後的幾天裡,1號和3號反應堆發生多次氫氣爆炸。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發了福島核電站核洩漏事故。圖據美聯社
這次核危機讓日本陷入了21世紀以來最大的災難。由於核洩漏造成輻射汙染,迫使核電站周邊的15萬居民撤離。事故中散發的放射性物質銫-137比廣島原子彈所釋放的同類物質多500倍,257噸核燃料堆芯熔化,123萬噸核汙水仍難以處理。這一連串的數字讓福島陷入了停滯的狀態,福島變為“輻島”。正如福島縣知事內堀雅雄所說,那一天徹底改變了福島的命運。
如今,10年過去了。福島重建狀況如何?是否已經走出那場災難的陰影?
重建之路道阻且長
據日本復興廳2021年1月統計的資料,目前避難者已從47萬人減少到4.2萬人,住宅建設整備已基本完成。產業方面,福島、宮城、巖手受災3縣也在有序恢復中。3月6日,日本首相菅義偉赴福島縣視察中也表達了政府將會繼續支援災後重建的決心:“遠離家鄉避難的人們非常辛苦,政府將繼續致力於改善環境,讓避難者重返家園。”
儘管如此,很多日本民眾並不“買賬”,對災後重建工作進展表示不滿。在日本放送協會(NHK)於去年11月11日至12月18日開展的輿論調查中,近三成的受訪者認為震後災區的重建工作“沒有進展”。
▲日本放送協會(NHK)輿論調查結果。圖據NHK影片截圖
作為災後重建工作的重要部分,福島第一核電站中核反應堆報廢和除汙工作,更為國際社會所關注。核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質洩漏,對海洋環境、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已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除汙問題上,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日本政府有意淡化核事故影響,遲遲未能拿出有效對策,導致問題不斷拖延。菅義偉在3月6號的記者會上再次被問及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汙水處理問題,但並未明確給出處理方針的決定期限。
3月4日,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釋出了題為《2011-2021·福島放射性汙染的現實》的報告。該報告顯示,福島核汙染問題幾乎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到目前為止,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汙染去除工作只完成了15%。報告顯示,日本未來部分居民仍將長期生活在核輻射超出安全值的濃度之中。日本政府制定的現行福島核電站報廢方案存在重大問題,對環境存在安全隱患。
▲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內安放的核汙染水儲存罐。圖據日本《讀賣新聞》
東京電力公司還需要大約30年的時間來處理回收未受損的燃料、清除熔化燃料碎片、拆卸反應堆、處理即將達到儲存上限的核廢水……核洩漏事故帶來一系列的“後遺症”,讓災後重建之路仍舊漫長且艱難。
從“核電立國”到“零核電”再到“核電重啟”
10年時間,日本核電也坐上了從全盛到停滯再到重啟的過山車。
2011年前,在日本不到3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密集分佈了55個核電站反應堆,為全國提供了近30%的電力。僅東京電力公司運營的福島第一核電站的6個機組就為日本提供了近5000兆瓦的電力,約佔日本電力的1.5% 。但福島核事故使日本雄心勃勃的“核電立國”計劃蒙上了一層陰影,核電份額銳減,50多座核電站機組全部停運,日本進入“零核電”狀態。
儘管核電受到重創,日本政府仍然無法割棄核電。電力公司當初建設、維護核電站花費不菲,倘若徹底棄用將面臨巨大損失。另外,日本自然資源貧瘠,對外能源依存度高,單一的能源結構的現狀決定了日本不得不繼續挖掘本國核電潛力,滿足能源供應。所以面對日本國內巨大的輿論壓力以及國際社會對核電安全的懷疑,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首次發表施政方針演說時表示,將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重啟核電站。僅從2015年8月到2019年9月,日本就共恢復重啟核電機組9臺。
▲日本核電站分佈現狀。(截至2019年9月30日)圖據日本經濟產業省能源廳
隨著全球能源脫碳轉型的腳步加快,核電更成為日本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中的重要選擇。在現行的能源結構目標中,核能目標占比達20%~22%,以核電作為“重要的基荷能源”的定位不僅沒有改變,還從長遠意義上將其定位為“處於實用階段的、擺脫火電的選項”。日本首相菅義偉曾在向國會發表首次施政講話時宣佈,將“從根本上”減少煤電的比例,並在優先考慮安全的前提下,推進核電建設。不難看出,日本政府對於“恢復核電”的決心依然十分堅決。
能源結構單一、脫碳壓力加大,讓核電註定成為日本能源結構裡難以放棄的一部分。
“核”平才是真正的和平
10年已過,福島核洩漏事故似乎逐漸被公眾“集體”遺忘,但人類對核電的反思卻不應停止。“後核能”時代,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利用核電?
▲3月6日,日本首相菅義偉視察福島縣並向遇難者紀念碑獻花悼念。圖據共同社
對福島核洩漏事故原因尋根究底,或許能讓我們對核電安全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國際原子能機構在2015年釋出的《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正式評估報告》中提到,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由緊接大地震而來的巨大海嘯導致,而根本的原因在於日本沒有為這次核事故做好充分應急準備。在日本,人們缺乏對核電的正確認知,推測本國的核電廠非常安全,以至於這種量級的事故完全是不可想象的。這種假設為核電廠營運者所接受,也沒有受到監管機構或政府的質疑。這相當於為核事故的發生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福島核洩漏事故與其說是一次“天災”,更是一場“人禍”。而事故發生後,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仍與公眾缺乏溝通、隱瞞資訊,加劇了日本民眾對核電的恐慌。
安全與成本是核能產業的核心挑戰,各國也在努力透過不斷革新技術去解決這些問題。但相比安全與成本,社會監管與資訊公開才是日本核電發展路上不容迴避的問題。想要重拾日本公眾對核電的信任,或許只有加強公眾對核電的參與和監管,建立涉核公眾溝通機制,主動、及時地以嚴格、準確、公開、透明的方式披露資訊及時公開真實資訊,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