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1》

一開始喝武夷巖茶的時候,前輩們常教我們,哎,你過來嚐嚐,這茶湯,口感多醇,內容多豐富。

初初聽到這話,我心裡是很納悶的,不就是一杯茶而已嘛,還分什麼豐不豐富,這是在喝茶,還是看美國大片啊?

後來又多喝了幾年茶水,並且,還一頭紮在巖茶裡。

一入巖茶深似海,從此他茶是路人。

到最後,方才慢慢喝懂了,巖茶裡的醇與厚,究竟是種什麼感覺?

原來一泡茶湯的醇,與內質豐沛與否直接相關。

內質充足的好茶,泡出來的茶湯是有內容的,好比是熬小米粥。

一鍋粥熬成後,稍稍靜置,粥面會泛著一層米脂。

舀入一勺粥,小口慢慢品嚐,細膩的米脂包裹著舌頭,會有一種很渾厚綿柔的感覺,耐人尋味。

茶湯醇厚的績優股巖茶,喝起來就有這種,稠稠的,滑滑的,像是米湯般的漿感,內容豐富。

要是一泡茶,茶味薄,喝起來寡淡得像白開水,沒有韻味,不值得回味。

那麼,它就不是一泡好茶。

至少從飲用價值看,它不值得細品和回味,是一泡內裡空空,腦中無物的爛茶。

這樣的茶,大家買回去後,都不會喜歡。

話說回來,同樣都是水仙、肉桂,為什麼有的巖茶滋味飽滿,湯水稠滑,而有的巖茶,卻是茶味特別薄?

從常理上看,這跟山場、跟工藝,跟存茶方式,都有莫大關聯!

《2》

茶湯薄的巖茶,山場出身背景不太好。

歷來,涉及到巖茶品質話題時,少不了提山場環境。

再具體一些,是巖茶山場的“溫、光、水、氣、土”等綜合條件。

適宜的溫度、適當的光照、適度的降水、富氧且清新的優質空氣,以及養分均衡,透氣性好的土壤,才能得出高品質巖茶茶青。

對照下來,正巖山場的環境條件,給交出一張漂亮的高分卷。

溫度上,種在坑底、澗旁、或者順著山勢壘石成園等正巖茶,背靠大樹好乘涼,背靠著先天的地勢,冬天可以抵住南下的冷空氣,夏天能避開毒辣的日頭直曬,能給茶樹們提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生長條件。

光照上,正巖產區內,受到林蔭、山勢、雲霧等多方因素影響,光照普遍比較溫和,漫射光多,有利於茶樹養分積累。

水分上,茶樹生長喜陰喜溼,而正巖各大山場內,生態好,空氣當中的水汽充足,小氣候清涼,到了夏天時,再去走牛欄坑、慧苑坑、鬼洞等山場,像是進了清涼殿那樣,這樣的先天環境,極度有利茶樹生長。

空氣質量上,位於武夷山風景區內的各大正巖山場,這點更是不必多說。走在其中,多留意路牌的介紹,像是水簾洞等地的展覽點,還特意標註有“武夷山十佳吸氧點”等字眼,空氣中負離子含量高,是天然的氧吧。

土壤方面,正巖山場內的土壤,通透性高,即使前一天夜裡剛下過雨,第二天走在三坑兩澗核心產區內,鞋底也不會沾上泥。

而且,除了透氣性高這點外,經風化作用、流水侵蝕等因素影響,正巖山場的土壤內部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物質,對於巖茶獨特的“巖韻”形成,奠定下先天基礎。

生長在正巖範圍內的巖茶原料,內質豐富,能夠做出湯感醇厚的茶湯。

反之,一杯茶湯寡淡,茶味薄薄的巖茶,出生地環境一般,甚至堪憂。

比如天氣相對較熱的產區;或者比較乾燥的產區,雲霧少,日曬多;又或者,茶園土壤粘性重,養分含量少……

生長在惡劣環境下,茶樹的植物本能在於求生存,葉片們為了散熱,容易生得薄,同時,葉片細胞內的養分物質,積累單薄。

這樣的劣質茶青,做出來的巖茶一沖泡,就很容易泡出極薄的茶湯!

《3》

茶湯薄的巖茶,製茶工藝帶“硬傷”。

一泡優質的巖茶,既注重山場,又不可忽略工藝,兩者環環緊扣,是位於上下游的兩個重要節點。

做好正巖茶,絕非像部分茶人所言的那麼誇張,山場好的茶,用腳踢一踢都是香的。

採茶時,要看準天氣與時機。

露水未乾,甚至下雨天直接去採茶,採下來的“露水青”跟“雨水青”,加工難度大,難以走水,茶味不佳。

又或者是,茶青採得太嫩,茶味易苦易澀。而耽誤採茶良機,沒有及時採摘,導致採下來的青葉太老,則做出來的茶味偏薄,滋味不夠飽滿。

將茶青採下來後,要及時運送到廠裡去加工,及時攤晾,薄攤薄晾,讓它順利走水。

攤晾時,天氣條件也很重要,遇上晴天,且有微風吹拂,將茶放在自然光線下晾一晾,後期泡出來的茶湯,口感會更清爽。

武夷巖茶的加工步驟雖然繁瑣,但大致做茶原則,無非是做青做透,焙火焙透這兩點。

製茶工藝到位,才能確保巖茶內部的養分,可以更好保留。

等巖茶褪完火,到了適飲期時,這些保留在巖茶內部的優秀內質,便會在沖泡時,釋放到湯水內,泡出一杯醇厚的、綿柔的,帶有糯米湯般質感的好茶!

至於說,為什麼有的巖茶,茶味會特別薄?

無非是在製茶過程中,受到了虐待。

攤晾不及時,內質被消耗破壞了;

過度揉捻,葉片受傷,養分受損;

焙火時,溫度、時間等控制不當,將巖茶焙過頭,葉片接近炭化,已經像焦炭那樣的茶,內質寡淡,嚴重受損。

這些帶有工藝問題的巖茶,泡出來的茶湯,難免會薄之又薄,寡淡無味!

《4》

茶湯薄的巖茶,要考慮到“返青變味”這一點。

當巖茶加工完畢,便進入到“儲存”這一環。

對任何一種茶來說,存茶過程,都要考慮到密封、避光、乾燥、衛生、陰涼等基礎儲存需要。

一朝不慎,就容易讓巖茶的豐沛內質,滿盤皆“損”。

比如,存茶的條件不夠好,將巖茶放在比較潮溼的地方;

比如,巖茶泡袋的封口沒有封緊,密封效果差;

比如,直接用罐裝的巖茶,三天兩頭開啟來取茶,又沒有及時原樣密封。

時間一長,巖茶跑了氣,受了潮,就會變質。

茶湯變得很薄,非常寡淡無味。

並且,受潮後的巖茶,除了茶味薄,還容易散發出青味。

當巖茶受潮返青後,原先的美妙風味,轉瞬化為空!

所以,對於武夷巖茶這類焙過火的茶來說,在存茶方面,也不要疏忽大意。

至於說到,認為巖茶返青跟工藝不到位有關,而與後期存茶無關。按這樣的想法,將巖茶隨便存在一個角落。

那麼,再好的巖茶,也會分分鐘“造反”,跑氣、受潮、返青、變味、變質,這一系列的多米諾骨牌,紛紛垮塌。

對巖茶來說,做青沒做透,焙火沒焙透,巖茶內部含有的水汽過多時,容易返青。

後期存放時,沒有做好防潮,發生跑氣受潮後,同樣容易返青!

值此多雨季節,為預防巖茶返青,避免一泡好茶無端端地茶湯變薄,滋味變淡,有關存茶方面的注意事項,有必要多些掛心!

《5》

茶味薄與茶味厚,是相反概念。

好巖茶,是香型多變,茶香持久,香氣落水的,喝完一杯茶,唇齒留香。

好巖茶,是入口甘潤,湯感淳和,綿柔,細膩,醇厚,飽滿,內容豐富的。

一款好茶,要有香,有水,有韻。

所謂的“有水”,就是湯感醇厚、湯水要有內容。

不然,一杯喝起來茶味薄,滋味寡的巖茶。

嚐起來,言之無物,內容空洞,無香無味的。

遇上這樣的茶,註定不會招人喜歡!

5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知乎十年從未盈利:知者難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