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土面積為35萬平方公里,居民人口有8200萬,但是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僅僅只有三個(柏林330萬、漢堡170萬、慕尼黑128萬),70%以上的居民都生活在10萬人口以下的“城市”,多數人居住在1000-2000人規模的村鎮。為什麼德國人更喜歡居住在人口稀少的村鎮呢?
如果說德國城市像農村,那麼德國的農村就堪比城市。毫無疑問,農村的綠化率要高於城市,而且基礎設施一點也不遜色:上下水、電、通訊、交通應有盡有。
德國農村所有的地方均是草坪和樹木,柏油路通達每家每戶。每個家庭至少有一輛車,有的甚至擁有兩輛以上。在這個國家,汽車猶如中國的單車一樣普遍。
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能愛護自己的生活環境,還怎麼強求別人呢?德國農婦艾拉家廚房裡的垃圾箱,已經足夠讓人震撼的了。
日常的生物垃圾通過專門的生物垃圾桶被收集、切碎,並與真空管道系統收集的黑水一起匯入居住區的技術處理中心。兩者的混合物先被高溫淨化處理,之後匯入在30-40攝氏度下工作的發酵反應器,經過有氧處理,穩定之後還殘留富含高濃度營養物質的流質物。
這些流質物將被儲存起來,並用於居住區的綠化養護或者賣給臨近的農業聯合組織。該組織將其分配給各個成員用於農業生產,並儲存在季節性儲存器中。營養物質的再利用不僅使人類居住區產出的富含營養元素廢物以生態可承載的方式進入了自然界的物質迴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高能耗的化肥生產,為節能做出貢獻。
壽命長久的,木架結構房,歪歪扭扭,看似很不結實,其實大多都存在了200多年了。
德國人尤其是德國上了年紀的老人喜歡BIO產品(不用化肥,農藥的產品),他們會專門去村子裡找農戶,買他們的產品。有的老人甚至跑回老家,重新開始農耕的生活。從這裡可以看出,德國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已經不多,多數居住在農村的老百姓並不是農民,而且這些人可能比城市人更加富有,這是德國農村的現狀。
在德國,當農民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必須進行農業教育,執證上崗。德國實行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其核心在於農業補貼。據統計,目前德國農民約40%的收入來自直接補貼。
德國農戶家,有歷史意義的拖拉機,還是保時捷公司生產的。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原來集中式處理辦法正被分流式汙水處理新辦法所代替。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德國農村汙水採取的是工業化集中式處理辦法,即將汙水通過排水管道輸送到一個汙水處理廠集中處理,但這樣做除了成本很高以外,還帶來汙水處理之後的大量沉澱物和廢物對環境造成壓力、富含營養物質的元素氮、磷、鉀持續不斷地流入排放水域,造成水域富營養化和水生物、魚類因缺氧而衰亡以及水和營養物質的自然迴圈過程被人工技術打斷等諸多弊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這種集中式處理辦法正被分流式汙水處理新辦法所代替。
德國農村無論是在環境、公路交通、垃圾分類、房屋、農業、汙水處理方面堪稱完美,你難道不向往這樣的居住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