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終於要對話了。在中國兩會期間,美國搶先發布了訊息,說兩國高級別對話將在美國的阿拉斯加開始,隨後中國也釋出訊息,確認這個事情。雙方的措辭略有區別,但從這些措辭裡,我們就能看出雙方依然保持著謹慎,儘管願意向前邁一步,但是相互試探、較量一刻也沒停止。
第一,地點選在阿拉斯加的原因其實比較明顯,就是在兩國中間距離上,都在6000公里。不過,這個中間點恰好就在阿拉斯加,這能讓美國接受,對內釋放出“中國人主動來美國談判”的一種輿論,有利於讓拜登保持所謂的“強勢”形象,減輕輿論壓力。在競選期間,共和黨陣營一直以“軟弱”攻擊拜登,所以拜登團隊一直對此非常敏感。對我們而言,雖然是前往阿拉斯加,但在我們的新聞稿裡說得很明白,這是“應美方邀請”。在外交的思維裡,既然是他們主動邀請,我們同意在兩國中間點會面,其實也是既給了對方面子,又保持了自己的態度。這就是外交談判中,妥協折中的技巧。
第二,美國人搶先發布新聞稿有點小家子氣。按照國際慣例,像這種重大的雙邊外交事項,應該是雙方同時釋出訊息。雖然雙方可以按照自己的辭令對具體細節各自表述,但是核心事實應該保持一致,取得雙方同意。但這次,我們看到美國發布的時間比我們早了一些,這體現出美國的小心思、小聰明,對外營造出一種“中國來美國國土求和”的輿論氛圍。不過,我們在新聞稿裡直接挑明,這就是應美國邀請的。這裡面,誰主動誰被動,誰主觀意願更強,其中的滋味,外界可以有很多種解釋。
第三,字裡行間可以看出,美國沉不住氣了。俗話說,越缺什麼,他們越炫耀什麼。美國作為會議的主動發起方,又是搶發新聞稿,又是特意強調在美國國土進行會議,其實是在掩蓋自己的心虛。白宮現在一方面需要儘快解決中美之間的經濟問題,需要中國的市場和產品拉動美國經濟,又另一方面受到國內保守勢力的掣肘,還得提防中國繼續擴大影響力和硬實力。可以說,美國在異常糾結的情緒中,發起了這場會談。
我們願意相信,中美之間可以找到一種都能接受的方式共存。“太平洋之大,容得下中美兩個大國。”我們一直表態,無意於打破當前的美國主導下的國際格局。這是二戰之後透過長時間的發展穩定下的來的國際格局,中國是重要參與者,也是受益者。
美國對中國的擔憂、焦慮,其實更多是對自身實力的不自信,再加上眼看著中國實力的穩步增強,讓美國陷入了“中年危機”。
其實這是美國在用自己的固化思維來看待中國的崛起。
美國當年一成為經濟世界第一,馬上就開始整英國,整德國,整日本。這些他們當年自己做過的事情,很擔心中國也會用在他們的身上。
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求同存異、和而不同這些理念,美國人真的是不太懂。
不過,能夠溝通,就是個不錯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