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一個人若是能夠了解這本經典,對自己的人生境界提升非常大。

《六祖壇經》出於禪宗,禪宗又名心宗,向來提倡舍離文字義解,直徹心源。所以作為禪宗的主要經典之一,《六祖壇經》也主要闡述了“心即佛,佛即心”的道理。

壇經的核心,即從心而覓尋找開悟的答案,其中的精華,濃縮在這三句話中。

01明心見性,直指本心‍

古人曾曰:“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無問其名,無窺其情,物固自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萬物紛紜,應該各自迴歸自己的本性,任其自然,混混沌沌的,本性才會終身不。如果使用為外物所拘泥、改變,就會失去本性。

草木如此,人也是如此。生活中很多人,在剛踏入社會時,內心充滿了熱情,積極和美好。

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自己的“本心”被各種慾望所遮蔽,扭曲,被一個個社會角色所規範所裹挾。

於是為名為利奔波忙碌,忽視了內心的需求,背離了自己的初心,在追求所謂成功的路上搞得自己身心疲憊,苦不堪言。

對於世事,六祖認為應秉著:“草木有本心,無須他人折”的心態去面對。

一草一木都有自己的本心,它們不會為了美人的折取、欣賞而刻意生長為別人喜歡的樣子,所以它們才能健康生長,自然天成。

人也是如此,順乎自己的本心本性,方能敦厚寧靜地成長。因此,生活中不需要太去不理會世人目光和看法,而是應該認識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不刻意,不造作,順從本心,釋放天性,如此方能明心見性,活出一個真實的自我,獲得自在,不辜負自己的生命。

02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六祖壇經》曰:“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有這麼一個故事:

曾經一個人去寺廟拜佛時,看到一個禮佛的人長得跟觀音菩薩一模一樣,於是他詢問道:“你怎麼跟菩薩長得一樣呢?”

那人回他說:我就是觀音菩薩。信徒又問:你是觀音菩薩,為何還要拜觀音菩薩呢?

觀音菩薩回答說: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難的事,但我卻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生活中很多人在追尋幸福時,總是向外追尋,認為得到了財富自己就會快樂,認為得到了權力自己就能快樂。其實這些想法不過是自己內心的妄想和執念而已。

不可否認,許多人得到了名利後確實很幸福,但也有人即使大富大貴,仍然過得很痛苦;反之,有些人即使身處貧窮,卻能知足常樂,生活自在。

因此,外物並不是使人超脫的本質原因,內心才是。

六祖曾做偈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是本性具足的,生就自在,一塵不染,與其向身外求,何不從於自心頓現真如本性?

人因為內心對於外物產生的妄想和執念,從而才會生出種種不好的念頭和行為,產生煩惱苦厄。

若能祛除自己的一切惡念和一切不善行為,常思己過,不說他人好惡,自然能夠在生活中處處與人為善,廣結善緣,從而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收穫自在和幸福。

03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人生境遇各不相同,生活中有的人生活中福氣滿滿,事事順利;有的人卻步步是坎坷,處處遭煩惱。這說明人生確實有命運存在,但是命運不是由天註定的,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壇經》曰:“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這裡的“方寸”指的就是自己的心,禍福吉凶都是內心的感覺,所以不離方寸。

而一個人想要一生幸福,求神求佛,都是迷信,是沒有依據的。只有從自己的真心裡去改變,改變的心態,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方能獲得成功。

就如很多人,想要自己的身體健健康康,與其求佛,不如多去鍛鍊身體;想要得到好的前途,與其看風水,不如下決心好好學習和奮鬥。

命由己造,境由心轉,沒有人可以代替我們改造命運,自己的人生要靠自己覺醒,靠自己改造。生活中學會努力,學會改變自己,才是成功的根基,才是得福的關鍵。

《六祖壇經》中最精髓的理念,就是對於人心的闡述。心中有佛,所見皆佛,人的一切行為其實就是對心的考驗,人的一切改變也是從心而始。

生活中學會順從自己的本心,從自性中去求福、努力,方能提升自己的心量和能力,收穫外界的助力,從而改變自己的境遇,得到人生的福報。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永珍,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14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第二批高速啟動,涉及線路9條,總里程507公里,黑馬線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