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Greg Timbers,曾經的JBL總工程師、前哈曼國際消費類事業部總工程師(Chief engineer),也許是JBL史上最有個性的一位聲學工程師,在JBL工作43年,前後設計了近40多年來幾乎所有JBL的HiFi和家庭影院音箱。

https://positive-feedback.com/interviews/greg-timbers-jbl/

這篇文章的翻譯其實是我一年多以前就完成的,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釋出。這篇訪談中彙集了Greg數十年來對於音箱設計與音箱行業的看法。我認為其中一些內容是很值得反覆斟酌的,我也會針對採訪中的一些內容發表個人觀點和見解。

請給我們講一些關於您從事音箱設計的歷史,剛開始時候的一些事情等等。以及你加入JBL的心路歷程。

我對音樂一直很感興趣。我母親喜歡彈鋼琴,家裡總是有音樂。我從12歲左右的Heath Kits開始。大學期間,我在當地一家高保真音響店工作,在那裡遇到了JBL的銷售Tom Frisina。當我畢業時,他建議我面試JBL。我面試通過了,接下來一干就是43年。

你最引以為豪的親自設計或參與設計的JBL音箱有哪些?

最優秀的音箱或者音箱系列如下(按照時間順序):

4331、4335和4315監聽音箱。它們是我1973年左右的第一批產品。L300是4333的民用版本。

L250和250Ti。這5款型號生產了19年。

Array系列。我是在2000年中期做的,現在還很流行。

Everest系列,DD65000、DD66000和DD67000。

我實打實的設計了幾百款JBL音箱和揚聲器單元,但以上這些是我個人最喜歡的。

JBL 4344, Greg Timbers早期作品

有沒有你希望親自設計或參與更多設計的產品?

沒有。我通常會被任命做高階產品,我對我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都很滿意。有些專案受管理層的限制,我不太喜歡,但我一直都堅守基本的原則,即要在給定的框架內盡我所能。

如果你能回到過去,有什麼你想改變的嘛?

幾乎所有。我一直都在學習,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步。我所做的一切我現在都能做得更好。不過在當年,我一般都很滿意。我唯一的重大錯誤是L212系統。公司從Glendale搬到Northridge的時候,我正在做這個專案。測試裝置在兩個地點來回移動,而聽音室也在兩個位置,因此兩個地方的結果不同。我犯了一個策略上的錯誤,讓這個系統不如它應該有的表現。

你認為一款音箱能夠讓發燒友喜歡的最大挑戰或障礙是什麼?

產品定義!決定要做什麼,目標人群是誰,ID設計和聲學設計的比例各佔多少以及如何從聽音測試中獲得可靠的反饋意見。當我確切地知道需要什麼時,就很容易進行了。不幸的是,公司的管理層、經銷商的“建議”和實際客戶的偏好之間存在太多的變數,以至於大多數產品都是在摸索中嘗試。

JBL DD67000,Greg Timbers晚期作品

你可以簡單的概括一下設計一款音箱的步驟嗎?

在哈曼國際,除去所有令人反感的文案工作和流程,事情是這樣的:

有些人提出一個想法。通常市場營銷的話語權高於研發部門。有些是基於成本考慮,有些討論是關於揚聲器單元配置的。這是為了確定現有的揚聲器單元是否可以重複使用,或者如果我們需要研發一些新的單元,這將影響開發週期。當然,研發週期通常是幾個月,即使一個專案從開始到成功完成需要大約一年的時間。原型樣品從任何能近似最終產品的製作開始。測量、聽音測試、分頻器和箱體細節都在這一階段完成。下一步是向各供應商釋出最終圖紙和零件。做制具要很久,因此有時供應商會依據制具的圖紙直接製作零部件。幾個月後,零部件做好了,工程和製造部門一起工作,生產出一些代表預期量產的樣品。糟糕的事情會在這一環節發生,所以通常要進行一些調整。如果事情真的搞砸了,這種製造問題就又會發生。大多數情況下,之前的調整並不是最終的,因此下一階段是試生產,應充分代表量產結果。如果沒問題,則開始量產。如果有問題,那就再做一次試生產,直到做好。在這一過程中,從各種生產執行中獲得了工藝改進、聽音測試、測評和宣傳圖片的營銷樣品,以便在生產開始時,工廠、經銷商和客戶支援所需的一切都準備就緒。

消聲室還是聽音?或者換句話說,客觀測試和主觀評價在設計中起著怎樣的作用?(價值、重要性、角色…)

這是一個很有分量的問題。我將以我認為正確的方式回答它。所有的設計都需要並值得進行全消聲室和其他型別的測量。產品的成本、尺寸或目標市場不應改變所採取的測量。揚聲器有多貴並不重要,它應該總是在成本、效能、外觀等商定的限制範圍內儘可能做到最好。在許多方面,廉價的揚聲器確實更難做好。一旦你知道你的元器件能做什麼,你就可以在指導方針內達到最高的效能水平。我堅信音箱設計中沒有魔法,但我也堅信,我們沒有所有的答案,耳朵仍然是判斷的工具。我總是能聽到一些我無法測量的差異,但這並沒有降低它們的重要性。它只是意味著我們需要找出如何測量我們聽到的。我從不進行像哈曼國際那樣的盲聽和雙盲聽測試。音響系統及其環境非常複雜。沒有一個音箱聽起來更像是“真實的”,所以個人偏好總是一個主要的考慮因素。大多數盲聽測試都基於一系列假設,這些假設使測試易於實現。不幸的是,這些假設往往會使結果無效或被誇大,因為它們掩蓋或過分強調了音箱設計的某些方面。

JBL Studio590,Greg Timbers晚期作品

目前,你有沒有崇拜的音箱設計師?

我真的不太關注音箱設計師了。時不時地,我會看到一些看起來很酷或讓我耳目一新的東西,但大多數情況下,一切都是對過去的事情的重複,充斥著營銷炒作,我根本不在乎它們。我是一個注重動態範圍的人,在我看來,很少有音箱設計會考慮到這一點。我非常欽佩的兩位工程師是Bill Decanio和Charles Sprinkle。他們都是或曾經是哈曼國際的員工,他們的工作總是一流的。我是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畢業直接來到JBL的,除了我的一腔熱情,沒有其他經驗。Ed May也許是除JB Lansing(JBL創始人)本人之外,在JBL工作過的最著名的工程師。Ed May把我放在他的羽翼下,教我成為一名設計師所需要的東西。

如果有的話,你認為什麼型別的音箱是你想參與設計的?

真的沒什麼。這些年來我有機會做各種各樣的事情。也許我想做一個非常精緻的線陣音箱和某種靜電音箱。

讓你覺得不錯的揚聲器或設計選擇?換句話說,你對音箱的設計有什麼欣賞或欣賞的?

像其他人一樣,我尋找(聽)可以使我忘記我正在聽得是錄音的音箱。在我看來,有必要有一個可接受精度的頻響曲線和功率。我覺得這些測量不需要完美。對我來說,動態表現將決定揚聲器系統的成敗。現場音樂是動態的地獄,這是最難複製的屬性之一。壓縮存在於音樂製作和回放的所有階段。當然,在音箱這一環節最為明顯,但在電子產品中也很明顯。

JBL K2 S9800,Greg Timbers中期作品

哪些揚聲器或設計讓你討厭?(串聯分頻器、單揚聲器、障板、鋁帶高音等)

我認為所有型別的設計都有優點。歸根結底,這取決於目標受眾和需要達成的目標。我最討厭的是市場營銷的胡言亂語。大部分音箱在廣告中都充滿著市場營銷的廢話,我完全不會理會這些廣告。我通常可以從揚聲器單元和/或分頻器設計中確定音箱系統的潛力,而且大多數情況下,它們都比廣告中宣傳的差得多。我認為不可能僅用一個單元製造真正的高保真揚聲器。同樣的情況也適用於串聯分頻器。這是一個給定的,將需要多個單元,然後進一步到各個單元的功率和外殼設計,以實現真正的高保真。2分頻、3分頻和4分頻設計都有其優點,這取決於它們的預期應用和所採用單元的設計。

你認為一款音箱的“最重要的點”在哪裡?是中音,低音,高音,音效,效率等)?

正如我所提到的,我相信堅實的動態範圍表現對於獲得逼真的聲音是最重要的。動態範圍需要高轉化效率,因為揚聲器單元通常在能量轉換方面很差。我還認為,舞臺範圍(“聲場”)是極其重要的。我認為自然的中頻和低頻表現優先順序高於高頻。當然三頻必須要均衡!

元器件比設計重要嗎?元器件的選擇在系統設計中大概多重要?

元器件就是一切。在箱體和單元使用紮實的材料是十分重要的。分頻器中使用的電子元件和電路板的質量也是如此。這是測量不能充分反映的領域之一。例如,很容易聽出不同結構和材料的兩個電容之間的差別。

JBL 4367,Greg Timbers晚期作品

密閉箱體還是倒相孔式?壓縮單元+號角還是傳統單元?

正如我所說,我認為大多數型別的單元都有其各自的優點,如果設計和製作得當的話。我對倒相孔系統和壓縮單元+號角的組合有著豐富的設計經驗和個人偏好。我相信類似的效能可以透過一個非常酷的線陣列來實現,但我從未嘗試過這種方法。倒相孔使音箱在靈敏度上有6dB的優勢,或可以顯著提升低頻延展。一個好的倒相孔系統具有極好的低頻特性。的確,密閉式音箱理論上速度更快,因為它是二階而不是四階。但是,如果對密閉箱系統應用電子房間校準(EQ增益),則最終可能會得到同樣的四階系統,並且餘量較小。

每種不同的單元材料都有各自的聲音,所以你覺得哪種材料聲音更好?(紙、碳、金屬、複合材料等)

振膜材料非常重要。但我不相信有什麼“最好”的材料。材料應根據單元型別和預期用途進行選擇。我也不相信一種材料必須“聽起來”像它是由塑膠、金屬、紙等特定材料製成的。好的紙盆可以做到測試資料和聲音都很好,可以做到像金屬盆一樣。複合材料也很好。如果鼓紙和折環設計得當,則材料型別應該是聽不出來的。不過在我看來,很少有高保真音箱採用塑膠振膜。

這些年來音箱的聲音有什麼變化?許多人對古董音箱的渴望勝過現在的音箱……什麼改變了?失真,材料,還是關注的聲音特性?

音箱通常變得更平滑、更立體、更小。這就意味著,與60年代和70年代的好東西相比,它們的整體動態特性較差,更像是玩具。與電子產品不同,微型化對音箱來說不是一件好事。體積和功率是無法替代的。在過去的100年裡,物理定律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要使聲音的動態逼真所需要的條件是不變的。磁鐵材料有了一些進展,膠水也有了一些進展,但其他的進展不多。在今天的經濟環境下,一個70年代的音箱系統的成本將被認為是無法承受的,而且這樣的音箱系統將被認為是不必要的巨大。舊的大型高效率音箱系統是在15-30瓦的功率是標準的時候出現的。現在的音箱如果用當時的功放聲音會很小。現在功放的功率便宜了,音箱的尺寸和效率都被拋在了腦後,因為你總是可以使用更高的功率。不幸的是,更高的功率並不能彌補效率的不足。今天的揚聲器效率在0.1%到0.5%之間。(在那個好日子)60年代和70年代的東西則是1%到10%。由於大部分損耗都以熱能形式損失,在一個音圈小、散熱差的小音箱上聽歌,絕對不等同於一個大的高效率的音箱。

的確,許多舊音箱的頻響表現有點不好,當時的分頻器設計通常也不受重視,不過簡單的設計通常也意味著更高的效率。然而,當時大尺寸的劇院之聲、JBL、Klipsch和天朗在箱體和分頻器設計稍微現代化的情況下,即便現在表現仍然會很好。

今天的多聲道家庭影院系統讓一堆小玩具音箱和一兩個低音炮聽起來相當震撼,給普通消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認為音箱大多已經成為一種商品,尺寸小和價格是現在最重要的。在這個耳機發燒的時代,僅存的少數HiEnd音箱品牌正在為爭奪市場份額而苦苦掙扎。

JBL Array 1400,Greg Timbers中期作品

一旦回到家中…哪些東西就不起作用了?

所有音箱都與周圍的環境相互作用,因此,為了獲得最佳的音質,有必要在房間內多嘗試一下。和房地產一樣,地段,地段,就是它的擺位!如果能為音箱找到一個好的位置,很多問題都可以在前期最小化。不幸的是,這種情況很少發生,因此人們往往會在擺位上妥協。這會導致他們不停的更換器材、房間處理材料、發燒線材等。順便說一下,我並不是說這些事情是個壞主意。

你在使用DEQX的處理器,能解釋下為什麼嗎?

多年來,我一直在家裡玩電子分頻。電子分頻可以精細和明確的調節,被動分頻器很難做到。然而,被動的東西往往有一種音樂性,用純電子分頻很難實現。我被一個非常好的模擬分頻系統和數字分頻系統之間的折中方案捆綁住了。模擬分頻的聲音聽起來很不錯,我覺得比我嘗試過的任何數字解決方案都要好。數字裝置可以自由的進行房間EQ,解決很多問題。我可以得到很好的頻響和三頻平衡,但這樣總是缺乏音樂性和“開箱即用”的便捷。

我讀過關於DEQX的資料,決定試試。我的系統非常複雜,是一個完全主動的4路系統,所以實現DEQX解決方案需要一段時間。我對DEQX在分頻點消除群延遲的能力很感興趣。這在模擬中是做不到的,雖然人們聲稱有時間對齊的系統,但在分頻點附近仍然有群延遲。即使是一階分頻也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單個單元沒有分頻點上方和下方的頻寬,不會導致“聲學斜率”。

透過使用FIR濾波器,振幅和相位可以獨立地進行調節,從而克服了這一限制。DEQX中的硬體確實實現得很好,但它與深奧的離散模擬物件不匹配。儘管如此,完整的振幅和時間修正很容易克服這一缺陷,並給了我最好的兩方面。我現在擁有所有的細節,動態,平滑度和空間屬性等我一直在尋求的,以及房間校正和我希望的頻響曲線。這對我來說是雙贏的。

JBL 4429,Greg Timbers晚期作品

Greg Timbers個人簡介

自1972年加入JBL以來,Greg Timbers在JBL負責的揚聲器設計比任何人都重要。他在哈曼國際這家大獲成功的公司繼承了William Thomas、Bart Locanthi和Ed May 時代的JBL傳統。

Greg對揚聲器的興趣始於他13歲那年,那是他第一次開始修理家用音箱系統。後來他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接受了電氣工程的大學教育。畢業時,就業形勢蕭條,Greg決定繼續接受教育,獲得了聲學碩士學位。在大學期間,他一直兼職做高保真音響銷售,從而在音響行業中保持了自己的地位。正是由於這項工作,他才意識到JBL有一個空缺職位。他成功地獲得了一個技術職位,但這並不是由於他受過高等教育。正如Greg所說,“JBL告訴我,他們將不得不忽視我的碩士學位,否則他們負擔不起我的薪資。”他被聘為助理工程師,在Ed May和Pat Everidge手下接受培訓。他的第一項任務是協助開發Prima系列揚聲器。

當時,JBL的銷售額呈指數級增長,並正在積極地向專業市場擴張,特別是在監聽音箱方面。由於對新產品的需求和有限的工作人員,Greg Timbers在開始工作後才8個月就被授予了一個大型揚聲器專案的獨家責任。這便是開發4300系列監聽音箱。Greg首先在把工作精力放在4315上,他為那款音箱開發了一個4分頻的概念設計,直到今天他一直在完善這個概念設計(稍後會有更多的介紹)。他接下來的工作是4330/31、4332/4333和4340/4341。他還致力於4331和4333的轉換工作,使其成為L200B和L300。

JBL 4355,Greg Timbers早期作品

Greg在揚聲器開發的各個方面工作,包括喇叭單元、分頻器、箱體設計和聲學系統設計。在揚聲器單元方面,Greg參與了鋁鎳鈷向鐵氧體磁鐵結構的設計轉變。70年代末扎伊爾的一場內戰導致了對用於鋁鎳鈷磁鐵的鈷的全面禁運。幾乎一夜之間,鋁鎳鈷在商業上不復存在。隨後,一場瘋狂的爭相開發基於鐵氧體磁鐵的替代設計開始了。特里·索倫森主要負責這個轉變設計。Greg負責標準化這些設計,以取代之前的結構。這些將用於幾乎所有的JBL大型低音單元。後來,他將其中一種結構改裝成了自己設計的單元,即18英寸2245單元。即便現在這款單元在DIY領域中也很受歡迎。Greg與人合著的一篇關於使用這個單元的開創性文章在80年代中期由Audio雜誌發表,引起了人們對國產低音炮的極大興趣,並幫助定義了這種新的型別。

分頻器設計可以說是Greg設計哲學的核心。Greg有一個不同尋常的天賦,透過在分頻器中使用微妙的改進來調節整個系統的響應。正是這種能力使他的4分頻揚聲器設計如此成功。從4315開始,Greg證明了在多單元分頻設計中結合高功率輸出和非常精確的響應是可能的。以前,許多人不贊成這樣的設計,他們認為越多的分頻點產生的響應越不連續。Greg能夠無縫地匹配多個揚聲器單元,並分別對它們進行最佳化,從而得到一個非常平坦和連貫的輸出。透過一系列改進設計,Greg完善了這一概念,並把這種設計成為了他的標誌性設計。那款音箱即是1982年的L250。

Greg在系統設計方面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涉及到箱體調校,這是他成為大師的另一個領域。最好的證據是他為K2系列所做的設計。Greg在過去20年裡負責JBL的所有旗艦音箱的全部設計工作。它從DD55000開始,接著是K2系列。後一個系列在外殼和驅動器調諧中引入了新概念,將驚人的瞬時攻擊和深低音響應結合起來。他為K2-S5500和M9500揚聲器開發的“恆定聲像調音”在這方面設定了新的標準。

JBL K2 S9500,Greg Timbers中期作品

話題一:客觀與主觀,誰更重要?

Greg在訪談中提到,任何產品都應該進行客觀測試,產品的形態並不影響測試的必要性。但主觀評價同樣很重要,可以發現一些客觀測試中發現不了的問題。

作為曾經全職做主觀調音的人來說。通常是先把客觀資料調至相對合理的範圍,再進行主觀調音。以我對我所在行業的瞭解,沒有任何做主觀調音的人會否定資料。資料是基礎,如果測試資料本身存在重大缺陷,沒人會浪費精力再去聽音。只不過在消費類音訊領域中,這樣的劣質產品普遍存在,很多還是所謂的名牌和相對高價的產品,再加上很多人實際上並沒有在現實中足夠的分辨能力,以至於很多人否定測試資料以簡單的自我肯定他們沒有錯或他們的耳朵是金耳朵。這種現象在其他音訊領域中並不常見。

主觀調音並不是聽出超出客觀儀器量程的“微小差異”,更多的時候是分辨好壞與權衡決策的作用,這在我兩年前的測評文章中反覆提及。或者是對於一些很難直觀測量的內容,例如一些多聲道系統的soundstage和image,以及soundstage與音色的綜合評價等。不過,音箱箱體對聲音的音箱,尤其是低頻部分,確實很難透過一些常規的測試發現問題所在。

關於主觀與客觀各自的意義和方法,我不想再多贅述。即便一些人總是進行著各種各樣的稻草人攻擊。例如“只看頻響曲線”、“唯曲線論”之類的。其實是想透過歪曲再稻草人攻擊,以瞞天過海似的否定事實本身、否定頻響曲線本身。固然電聲器件的效能並不由頻響曲線唯一決定,但是聲稱86%是毫無意義,這種行為是荒謬的。而聲稱0.86=1的人, 在我看來一定是別有用心的。

Greg也在接下來的段落中提到“有必要有一個可接受精度的頻響曲線和功率。"

話題二:盲聽與雙盲聽實驗

Greg在訪談中提到,他從來不參加哈曼國際的盲聽與雙盲聽測試。因為這些測試往往會忽略或過分誇大一些事情。

就我個人而言,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也不參加盲聽測試,原因有以下幾點:

我並不是測試或者評估小組的,我是做調音的。調音工作本身是無法盲聽的,因為必須得到實時的反饋;產品研發人員通常要避諱,參與評價可能會導致結果不公正;我所做的很多專案無法盲聽,也無法快速切換(但這也一定程度上練就了聽音能力,主觀評價是主觀調音的基礎)。

聽音測試很多時候確實是在理想情況下進行的,但邏輯上來講,如果不理想的環境所導致的一些問題,確實也屬於環境本身的問題,而與產品本身的問題是兩回事。當然,從終端使用者使用角度來講,如果在非理想狀態下能夠做到更適合確實也是一種思路。典型例子是有些耳機低頻會故意做多一些,有時並不是考慮低頻偏好問題而是低頻洩露問題,因為實際中很多人不會戴耳機只是隨便放在耳朵上或者不知道選擇適合的耳套。

當我真正參加盲聽測試時,主要是一些音箱單體和耳機的,其實整體的效果和之前做調音時並沒有太多轉變。這可能與我之前特殊的工作經歷有關。甚至我記得有一次我是唯一一個畫出幾個音箱頻響曲線的人。但確實,我認為單聲道的音箱盲聽中,並不足以反映立體聲或多聲道實際應用場景的一些層面。雖然有實驗認為單聲道對於音色的辨識比立體聲更明顯。

JBL DD55000,Greg Timbers中期作品

話題三:動態範圍

Greg曾多次提到動態範圍的重要性。

我認為動態範圍並不是最重要的,但確實很重要。不過,如果一款音箱在頻響曲線等方面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那麼動態範圍的重要性確實不言而喻。當然還有更極端的,某些公司對喇叭單體的評價直接按照靈敏度分類,認為其他很多特性都可以透過DSP在一定程度上彌補。。。

這裡有一個額外的問題是關於音箱和耳機的。即便相同/相似的靈敏度/動態範圍,音箱往往實際的動態表現也比耳機好很多。尤其是在有對比的情況下,音箱的動態表現相對來說更接近真實樂器,耳機則很難給人一種“真實”的感覺。有時現場樂隊表演的專業音箱反而差別更明顯一些。這一方面與人耳接受音箱和耳機方式存在一定的區別有關,本質上是自由場和壓力場的區別。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人耳在被填充物塞住後,耳道內的血流聲由於封閉而進一步影響聲音動態範圍的表現。

耳鳴是更極端的例子

話題四:一款音箱最重要的點

就像上一個話題提到的,Greg認為動態範圍是極其重要的。但是Soundstage同樣也非常重要。其實有研究表明,空間印象在一些主觀評價的維度中可以佔到50~70%的比例。甚至我認為有時可以到80%,因為以目前的技術,是音色達到相對合理的範圍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soundstage和image卻總是不盡如人意。首先,耳機就幾乎不存在空間印象,這一點如果稍有對soundstage和image的聽辨能力就很容易發現。所以我始終認為對耳機過度的主觀評價意義並不大。

而對於立體聲音箱系統,通常存在聲像漂移、image不穩定、soundstage和image無法同時準確調節等問題。soundstage和image的維度很多,而對於音色本身,只要保證直達聲和早期反射聲的頻響相對平直且音箱有一定的尺寸體積即可。大尺寸的音箱通常線性區的功率比小尺寸要高且低頻通常表現更好。但對於soundstage來說,還要進一步控制離軸頻響的總體能量、音箱之間的距離、音箱與房間的相對位置、音箱的角度等等。並且有時很難直接測量。

多聲道確實在還原soundstage上有天然優勢,因為有真實聲像的中置,側環繞和後環繞可以直接模擬反射聲,而非靠主音箱的反射。因為如果靠主音箱的反射,有時又會和直達聲的調節相沖突。但多聲道系統有時的調節和評價會更加複雜。

而對於還原和個人偏好的問題。固然音箱也無法完全還原樂器的聲場,其原因在於​兩者的指向性無法做到一致。但過去研究表明,人們對音箱音色的個人偏好存在共性。不過對於soundstage和image而言,確實不同人群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其原因之一在於​聽音經驗豐富的人對反射聲的敏感程度可能是普通人的數倍。

此外,Greg認為三頻均衡非常重要。這一點必須肯定。我所熟知的另外一位調音專家也曾經說過,他評價一套音箱系統首先就會評價三頻是否均衡,這是基礎。接下來會評價soundstage和image,最後則是一些聲音的細節表現。

話題五:倒相孔與密閉箱體

其實這一點Greg說的很言簡意賅,兩者的區別其實原因在於頻響的階次不同,倒相孔是4階,密閉箱體是2階。這在我以前的影片中也有提及。

話題六:單元材料與聲音的關係

單元材料並不一定聽起來必須像什麼。事實上確實如此,固然材料會影響單元的聲音,但並不是唯一的因素,單元的設計也很重要。實際上會存在兩種不同材設計不同但聽起來相似的情況。就像Greg所言,如果設計得當,材料應該是聽不出來的。

這裡也可以引申一點,如果EQ處理得當,EQ本身應該也是聽不出來的。我們聽到和評判的是最終系統的聲音。

話題七:古董音箱

一部分古董音箱確實在靈敏度、動態範圍上有獨特的優勢,原因在於其大尺寸。相似的設計大尺寸音箱通常比小尺寸音箱好。但確實古董音箱通常頻響(尤其是離軸)表現並不好,而且分頻器設計也不是很合理。所以我早在一年前就說過並不推薦大家購買古董音箱。

適當的現代化改裝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但這其實就不屬於原版古董音箱而是魔改版本了。我之前所說的也是原版本身而非魔改版本。

其實那些經典的43系列古董音箱,設計師Greg自己也不會去用。Greg過去用的是改裝版的雅睿1400,現在則是DD67000+K2 S9900。

話題八:音箱擺位

音箱擺位通常是除了音箱以外最重要的環節。目前來說,買到一款相對不錯的音箱並不是難事(只要預算充足),做一款相對不錯的音箱也並不難。可以說,目前音箱系統的瓶頸就在於環境(房間、擺位、聽音位等)。“如果能為音箱找到一個好的位置,很多問題都可以在前期最小化。”然而,實際中也確實像Greg所說。這種情況很少發生,因此人們往往會在擺位上妥協。這會導致他們不停的更換器材、房間處理材料、發燒線材等。

再比如,房間會對音箱系統產生影響,對於低頻部分,通常是“致命”的。如果音箱本身的擺位存在問題或者房間沒有任何類似於低頻陷阱的聲學處理材料,只是一味的更換功放,是毫無意義的。房間本身產生的低頻問題,也不會隨著更換更高階的低音單元有任何改善。房間以及音箱擺位對音箱系統最終聲音的影響,也體現在其他頻段的音色以及空間印象的表現。

最後附上傳奇設計師Greg Timbers家中的配置:

兩聲道:Everest DD67000, 全主動4分頻DEQX HDP4DEQX PrematePass Labs XVR1Parasound JC1, 4 amplifiers, 1 for each woofer.Quicksilver Mono 120, 1 for each large compression driverPioneer Elite A-20, for UHF compression driverPass Labs XP-15 Phono StageBasis Audio Debut Turntable with SuperArm 9 and Dynavector DV-20xTascam DA-3000, Digitizing LP'sMacMini running JRiver Media Center 22PS Audio LanRover

四聲道,上述配置加上:K2 S9900, 主動二分頻Pascal M-Pro amps within the speakersDEQX Premate for crossover and DSPClasse Audio CT-SSPOppo BDP-103Oppo BDP-203JVC RS-600 投影儀Stewart Film 110" Firehawk, 2.40:1 幕布LG 65" OLED 電視

線材:StraightWire Virtuoso

聽音位附近採用5個麥克風陣列測試,結果為-3 dB@20 Hz至-6 dB@48 kHz。在這個範圍內,5個麥克風平均的1/6 OCT響應距離我的目標曲線小於+/-1 dB。對於2.83 v@1 m,系統靈敏度(如果無源)將為96 dB。由於DEQX使用線性相位(FIR)分頻,因此我將每個單元及其分頻器的衝激響應在我的聽音位對齊使其小於0.1 ms。根據輸入和總體系統配置,在DEQX、JRiver和CT-SSP中進行EQ和房間校正。(音樂、黑膠、電影)

就我個人而言,我現在也在使用類比電子混合分頻系統。模擬分頻器在我看來還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防止純電子分頻時由於意外bypass濾波器而導致高音單元燒燬;二是模擬分壓或陷波器件可以減少純電子分頻時高靈敏度單元的底噪問題。而電子分頻的優勢在於可以精細調節分頻點附近的響應,並且可以在低頻進行一定的房間校準。

JBL 4312E,Greg Timbers晚期作品

結語

HiFi音箱與HiEnd音箱毫無疑問是夕陽行業,在HiFi音箱這一概念提出的不到一百年時間內,Greg Timbers佔有了其中四十多年的歷史。從“藍色大音箱”4344的年代一直到21世紀的67000年代。但就像Greg本人所講,在這個耳機發燒的年代,這些音箱只能苦苦掙扎。而我始終認為這在一個“追求極致”的語境下,卻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我不知道以後的發燒圈是什麼風向,但我認為每一位發燒友,每一位聲學從業者,都不該忘記曾經為整個行業做出不可磨滅貢獻的人。

4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曹德旺不合群,喜歡一個人打高爾夫?老曹:不喜歡拍馬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