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心經》中講: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麼什麼是五蘊呢?今天我們淺談五蘊論。佛教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五蘊所構成的,更是世界的主體。

五蘊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在五蘊中,除了第一個色蘊是屬物質性的事物現象之外,其餘四蘊都屬五蘊裡的精神現象。

早期佛教以說明人生現象為重點,而要說明人生,就必須涉及人或人的身心現象為何物的問題。佛教對這個問題所給出的答案就是五蘊理論。也就是說,五蘊實際上是佛教關於人體和其身心現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理論。

  五蘊的“蘊”是梵文的音譯,意義是積聚或者和合。佛教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個體也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

佛說:“萬法皆空”。這一切法都是由“如來藏”生出來的,這個如來藏是萬法而成的根本“因”,這個因再加上遇到的種種緣,就會產生“五蘊”。五蘊又稱“五陰”,意思是我們人的五種妄想妄動,蘊積不散,像是陰影一樣遮住了我們的般若智慧,讓我們本來無上妙智的“自性”被矇蔽,發揮不出來。六祖慧能的師兄神秀做的那首偈語也是有道理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蘊之色蘊:

“色”是指物質。色蘊是指一切有形態、有質礙的客觀存在的物質的聚合,相當於現在人們所說的物質現象。色蘊又具體包括地、水、火、風等四大物質因素。人們常說的四大皆空就說的是這四大。

色蘊也指一切色法的積聚。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色相,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和我們感覺到的色、生、香、味、觸都是色法。受、想、行、識四蘊屬於心法。但是心法不離色法,因為心法的產生是我們透過我們的感覺器官而產生出來的,心法是對我們感覺到“境”的一種反映,是我們對外境的念頭和思想。因為受到色法的汙染才生出來的心念。心是六塵落射的影子。所以說色法就是心法,心法也是色法。

五蘊之受蘊:

“受蘊”是指感官接觸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我們在生長過程中都執著於自己這個身體,也就是這個“我”的存在這樣就俱足了色蘊 ,稱為“色蘊現具”,為了養活這個身體,就有了衣、食、住、行的需要和慾望,我們就會對境有不同的感受,這就是受蘊。

受蘊有三種:一是苦受,就是沒滿足自己的慾望感覺到了苦。二是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和願望,適合了自己習慣,感到高興快樂,這是樂受。三是平常,即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就是舍受。

五蘊之想蘊:

想蘊:透過對因接受外界事物而產生的感覺進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覺和表象。有了享受的需要,思想就來了,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終身奔忙只為吃,才得吃飽又為衣。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卻嫌房屋低。蓋了高樓與大廈,床前缺少美嬌妻。……這就是人的想蘊。

五蘊之行蘊:

行蘊是指透過對外界事物的認識而產生的行動意志。有了思想就要行動,就產生行為這就是行蘊。在行動中思想也不會停止,想蘊和行蘊就一直遷流不息。

五蘊之識蘊

識蘊:主要指人的意識作用。比如,區分與認識事物等。整個過程中有了經驗、習慣、知識就是識蘊。識蘊是指七轉識之積聚。七轉識是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意根等七個識。

怎樣才能五蘊皆空呢?

我們知道五蘊的由來是色法產生了心法,心法和色法是一體,所以說這個五蘊是因為執著“我”的一種積聚。怎樣才能五蘊皆空呢?當然是不執著這個自我了。《心經》接著說:“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沒有了我的這個意識,就會五蘊皆空,就會諸法空相,就會不生不滅,就會找到自性。

2021.03.14

10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極品人物點評』郭松民:為何百枚核彈可以,千枚核彈就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