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明玉家庭的重男輕女真的特別嚴重,讓人感覺到心疼她的同時也很憤怒,對蘇明玉太不公平。大哥二哥上學就要傾盡全部,而她想要上學卻那麼難,只因為她是女孩子?
相信同樣還有一部劇,大家應該也能關注到,那就是《歡樂頌》,在上海的五美都讓人印象深刻。而其中跟我們話題關聯最深的便是樊勝美,典型的賺錢機器,被哥哥吸血,原生態家庭就像一個無底洞。只要哥哥出現問題,媽媽覺得妹妹就一定要義無反顧地幫,哪怕是借錢。只要兩人有爭執,媽媽總是毫無理由地幫著哥哥。
樊勝美的媽媽更是覺得自己沒有任何錯,甚至覺得自己做得很對,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樊勝美就應該要幫著哥哥。
現實當中,尤其是農村,類似樊勝美的事情其實特別多,“扶弟魔”、“扶妹魔”等也是頻頻出現。
之前遇到過一個案例,案主大概三十七八歲的樣子,是農村的,嫁給了隔壁村的一個男人,男人整天打牌賭博,弟弟三十二,沒有正經的工作,整天遊手好閒。女人每天要幹家務,還要幹幾份零工,髒活累活都是自己幹。父親癱瘓在床,家裡的開支都是自己承擔,母親卻還要求她幫弟弟攢錢娶媳婦。
我問她:父母你都接手管了,為何弟弟還要你管,他這麼年輕,自己可以努力去賺錢。
她卻說:我能怎麼辦,如果我也不管,他萬一娶不到媳婦呢?
這類人被孃家的洗腦式教育得很成功,心甘情願淪為孃家的輸血機器,又或者說得好聽點,是她心底善良,不忍看著家人吃苦。
更有很多讓女兒出錢給兒子買房、讓女兒把房子讓給兒子當婚房、讓女兒賣房資助兒子等等,現實版的“樊勝美”數不勝數。
當然,一個人就有一千個想法,但這幾部劇無一例外反映了一個問題:中國式父母對孩子的迫害。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傳統”和“叛逆”的摩擦,讓父母和孩子都覺得很委屈。父母覺得這是自己對於孩子的“愛”,是儘自己最大努力給到的“愛”,而孩子覺得這是父母對自己的“傷害”和“束縛”。
但不得不說,不管是哪一代的父母,初衷都是為了孩子好,唯一不變的就是對孩子的愛。但不幸的是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愛的表達方式是不正確的,反而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婚姻行業接觸得越久,越會發現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比如從小缺失父愛的女生,長大後找男朋友會傾向於尋找那個能多關心體貼自己,像爸爸一樣照顧自己的男人,以此來彌補內心中童年對父愛的缺失。
接觸越多的案例就會發現孩子在走父母的老路這句話也是頗有道理。你會驚人地發現,很多人的婚姻和自己父母的婚姻幾乎一模一樣,只是換了兩個人。
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多時候很難擺脫,甚至會伴隨一生,因為當出現問題的時候,你會用你所看到父母的方式去處理應對,去逃避,去妥協,去認命,然後將就一生。
當然,我們也可以療愈自己原生家庭的痛,那麼原生家庭的痛也可以只成為一段過往,只要你敢於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思考問題,多跟另一半溝通,然後找到讓自己滿意的答案和解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