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總是聽說“看不見的大猩猩”這個說法,覺得都快成了熟視無睹、視而不見的現代代名詞了。不過,直到最近才通讀完《看不見的大猩猩》這本書,順便回憶了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出現過的六種錯覺。
第一,注意錯覺:以前上中學的時候總喜歡騎腳踏車的時候聽隨身聽(現在的年輕人估計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了吧),家長反對覺得不安全。但自己當時覺得一邊騎腳踏車回家和一邊聽音樂能有什麼問題。從書中的觀點來看,自己自認為有足夠的注意資源做“多工”,但實際上還是老話說得一心一意最為穩妥,現在開車到不熟悉的路段的時候,自己都會關掉收音機。
第二,記憶錯覺:這個有點類似“你以為的你以為,不是你以為”,有個成語叫張冠李戴,但有些人確實是不是故意的。在同學聚會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大家對同一件事情的回憶千差萬別的情況。當然,這篇文章中的所有例子,也都有可能是本人的記憶錯覺(細思極恐啊有沒有)。
第三,自信心錯覺:小時候記得有一次家長帶我去看一位兒科醫生,我們進門的時候看到這個醫生正在看一本很厚的書。若干年後自己才知道,人家在看的是一本論文集。在那個大專甚至職專畢業就可以當醫生,本科畢業就可以當大學老師的時代,能看論文集的絕對是高人。但因為自己覺得自信和能力有關,認為醫生一邊看病一邊看書醫術肯定不怎麼樣,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相信那位醫生。
第四,知識錯覺:人們總是習慣性地高估自己的能力。記得第一次參加楓葉國乒乓球比賽的時候,當時沒有積分的人可以先到主管教練那裡去要一個初始分。給我的初始分是850,相當於當地高階組的最低分或者中級組中的高分。拿到分數後自己黑心教練給自己的分數太低了,雖說自己的乒乓球水平在國內是渣渣,但是虐老外應該還不成問題吧。沒想到第一天小組賽就全軍覆沒了,原來就這麼低的分數人家還是給了面子的。
第五,因果錯覺:因為搞科研的關係,一早就知道“相關未必因果”這句話,不過在平時生活中還是不自覺地產生錯覺。比如,在把娃從私立學校轉到公立學校以後,發現娃難管了,很自然地就認為是公立學校水平差管得松。但是仔細想想,其實還有可能是小米同學本來就到了難以管教的年紀了。
第六,潛能錯覺:小的時候莫扎特效應的理論非常流行。記得小學的音樂老師還因為給我們放莫扎特的鋼琴曲被批評了,原因是資本主義的音樂會腐蝕祖國的花朵。家長望子成龍,在那個依然使用糧票的年代竟然弄來收音機和一盤鋼琴磁帶。不過多年後才知道,自己聽的那盤磁帶那根本不是莫扎特,而是理查德克萊德曼。這個理論好像當時傳入中國的時候變成了只要是沒有歌詞的音樂都可以,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那時候莫扎特的曲子受眾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