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說#
形同陌路的郭德綱與曹雲金,情仇恩怨,一波還未平息,一波又來侵襲。
師生反目的事情並不罕見,被背叛的人不必過於痛心,重要的是彼此放過,放下,古語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心中的屠刀不過是恨,憾,怒,悔,傷人,更傷己!
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也許是娛樂圈的聚光燈放大了他們的恩恩怨怨,其實古人、聖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我們瞭解一下,是否能感到釋然呢?
學生冉求背叛老師孔子。
公元前492年,冉求跟隨孔子周遊列國。被魯國的權臣季康子看中,召回家中當大總管。此後冉球一直為季氏家族效力,冉求眼看著恩師仍在周遊列國,風餐露宿,自己卻享受著榮華富貴,於心不忍,於是向季康子推薦了孔子。季康子愛屋及烏,把孔子請回了魯國,孔子由此結束了長達14年的周遊列國之行。
孔子
這本應該是弟子報師恩的感人故事,結局卻大大出人意料!
作為時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張仁政,且從不為蠅頭小利所誘,所以當季康子積聚抗戰爭儲備增加百姓負擔時,遭到了孔子的堅決抵制,冉球左右為難,一邊是老闆一邊是老師,最後為了飯碗他站到了季氏一邊。孔子為此心痛萬分之餘,立馬與其絕交併對其他學生說“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用白話講就是冉求不再是我的學生了,你們看見一次就幫我打他一次,讓最有文化的孔子說出這麼武力的話,估計冉求真讓他氣得不輕。
名垂千古的教育家孔子都是如此,被學生背叛,更何況我們現在平凡的普通人。
如果說老死不相往來,還是一個比無奈的結局,那麼老師差點打死學生更是令人為之驚歎,為之唏噓!
張居正仗責學生險致死!
明朝萬曆年間最有實權的張居正老師也遭遇了一件尷尬之事。張居正的父親因因病去世了,按照明朝的規定,父母死了不管是否為官,兒子都必須回家,守孝三年,稱作丁憂。三年這對於一個正在實行改革的政治家來說,實在太過漫長,關鍵時候皇帝出面宣佈,因工作需要建議張居正在職居喪,不用回家守孝,張居正連續上奏,三次要求回去都未被批准,只得作罷。
張居正
張居正的兩個學生趙用賢和吳中行,深受儒家思想薰陶,他們認為老師的父親去世了,他竟然不回去服喪,實在天理難容,再也沒有資格做自己的老師。於是二人不但聯手上書彈劾張居正,還公開聲稱與他斷絕師生關係,張居正聞訊,勃然大怒,不顧生死,情願對兩個學生施以廷杖,吳中行當場幾乎被打死,趙用賢也被打成重傷,師生就此絕交。師生一場,結局卻成了深仇大恨,可悲,可嘆!
師生反目,固然有人的因素,但當時的社會環境,文化習俗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人有時也是時局,命運的犧牲品,未經人事,不勸人善,也許兩敗俱傷就是一個註定解不開的結。
從曾經的卑微到後來的位及人臣,身居高位,這些都是怎麼得來的?如果沒有恩師的提攜,傳道授業,恐怕很難實現,可以說,老師是他們的恩人、貴人。可人性,往往是健忘的,面對改變自己命運的恩人,這些“白眼狼”並沒能從一而終,也許囿於法度禮制,也許困於文化習俗,最終迎來的是人性碰撞的大爆發!
古代如斯,現代不遑多論。更極端的案例赫然在列,2008年發生的震驚社會的名校教授被自己學生殺害在教室的講臺的事件,令人感到諷刺和意外的是,這所學校還是全國知名的法律專業學府……凡此種種,令人驚愕的事件,生打師,師摑生的事件充斥網路!更令人氣氛的,老師公然嘲笑學生家長收入低的錄音曝光於天下,人們聞到的不只是銅臭味,更是深深地對教育環境感到憂心!
也許一個平凡的老師遇不到這麼轟動的事件,但是校園裡,學生千人千面,各有不同,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學生告狀到校長的尷尬事時有發生,可能就因為晚下幾分鐘課,可能就因為一個輕微的批評,也可能就是單純看老師不順眼,一封充滿惡意的小報告就會跑到領導的桌上,列滿你的十八般“罪行”。
教師這行難做,不只在於平凡的人生,默默無聞工作,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勤勉,最心酸的是自己培育的花朵原來是一隻帶刺的玫瑰,等到她綻放時,卻也扎到了自己日以繼夜培育她的雙手。原本應怡怡如也的師生關係,何以會形成如此尖銳的矛盾衝突?我們可是一個有著數千年尊師重教傳統的君子之邦啊,師生相隨,所謂“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那是一份精神交流的愉悅。
歷史上不乏學生追隨老師,至死不渝的故事。
陸佃對老師盡忠言,不落井下石
陸佃是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學生,早年家貧,四處求學,後來拜入王安石門下。王安石很賞識陸佃的才學,實施變法之前還特意徵詢他的意見。這時陸佃只需要向老師表忠心就可以了,但他沒有這麼做,而是如實的指出了新法的弊端,正需要鼓勵的王安石根本聽不進這些忠言逆耳,於是對陸佃日漸冷淡。失去了恩師的關照,陸佃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青雲直上,而是做了個閒職。
陸佃
政治風雲變化,王安石沒多久倒黴下臺。這時有人讓陸佃以受害者的身份出現,去控訴和揭發他老師王安石以獲得新一任政權的認同,陸佃想也不想一口拒絕,結果被貶官,就這樣,王安石在位時陸佃沒有得到恩師的實質性幫助,在他下臺時,陸佃反而受恩師的牽連被貶,但是陸佃對王安石當年的教誨之情始終不忘,王安石過世後,陸佃不但哭得死去活來,還常常為其掃墓。
如果說受恩師牽連,被貶官還不算什麼那麼寧願追隨老師共赴黃泉的例子就更令人欽佩不已了!
史可法願陪恩師赴黃泉,不忘初心
明朝重臣左光斗和他的學生史可法之間的師生之情,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了。左光斗受魏忠賢的迫害,被投入獄中受盡折磨,其他人懼怕魏忠賢的勢力,愛莫能助,但學生史可法想盡辦法買通獄卒進入死牢,希望和恩師共赴黃泉。可左光斗面對史可法的忠心,不是感動流淚,而是勃然大怒,他硬起心腸將史可法趕走,囑咐他任何時候都要精忠報國,看著恩師毅然決然的表情,史可法哭著離開了。
史可法
幾天後左光斗被殺害了。史可法痛不欲生,但是想起恩師的囑託,只能振作起來。明朝末年,農民軍領袖張獻忠四處攻城,史可法奉命防守,常常整夜不睡,誓死護城,可是歷史不會因一個人的忠心而改變,明朝滅亡後,史可法轉而抗擊清軍,在行軍途中,只要路過恩師的家中,必定前去盡孝。就這樣史可法始終將恩師的臨終囑託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最後在揚州以身殉國,以生命報答了恩師。
在選擇面前,有人站在了義的一邊,有人站在了利的一邊。陸佃對老師不諂不媚,老師發達時不搖尾乞憐,老師落難時不落井下石;史可法作為學生,想與老師共同赴死,這都是心中有大義,愛憎分明,堅持真理,不畏強權的表現!君子重義,小人重利,忘記師恩,背信棄義實屬不該。
由此觀之,師生反目的情況古已有之,師生不忘初心也有佳話,師生關係從本質上也是人際關係的一種,既然是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也許老師偶有不當,學生或許也會欠妥。但是在義利兩分時儘量做到不傷和氣,離開也是一種解脫,既然分手,最好的結果是保留當初的美好。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