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打工青年,叫餘建春。他沒有什麼耀眼的學歷。連普通高中都沒上去,只讀了職業高中。但是他偏好數學,破解世界難題,驚豔學術界。也重新整理很多人對教育的認知。
華為仁總不是總在訴苦:“我們沒有理論數學家”嗎?現在有理論數學家已經為大眾說知啊!不知道任總是否願意錄用呢?我相信任總是不知道,如果任總知道,一定會視為珍寶。因為他太缺乏這樣的人才了!
我一直說,一個人有沒有學問,跟學校的教育關係並不大。真正的人才都是自學的,尤其是在科研領域。很多人認為,沒有大學的基礎,怎麼能從事科學領域研究呢?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要麼是體制內老師,要麼是沒有從事過研究的人,都是自己拍腦袋想出來的。其實從事科研工作的人,跟大學的那些課程也是沒多大關係。
那麼我們的教育在幹什麼?本質上是在浪費孩子,浪費人才。
我們再來看看華羅庚。百度上是這樣介紹的:
1925年,初中畢業後,就讀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因拿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退學回家幫助父親料理雜貨鋪,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此後,他用5年時間自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
1930年春,華羅庚在上海《科學》雜誌上發表《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轟動數學界。同年,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瞭解到華羅庚的自學經歷和數學才華後,打破常規,讓華羅庚進入清華大學圖書館擔任館員。
再看錢偉長。確實考上了清華大學,不過那是歷史系。清華大學入學考試,數學,英語都是0分。之後才改到物理系。一年以後,他的數理化成績在清華大學就是第一名。難道清華大學還教他小學數學?完全自學,跟中小學教育毫無關係。
他的叔叔錢穆連個小學畢業證都沒有,可是是民國年間最偉大的學者。

有人說餘建春是偏才。要知道這個世界要麼不是人才,要麼都是偏才。除非你有雄厚的經史基礎,否則都是偏才。試問:哪個科學家不是偏才呢?郎朗不是偏才?易中天、王立群那樣的歷史專家,他們的詩文能拿得出手嗎?更不要說他們的數學水平了。劉德華不也只是在影視領域有所成績。你讓他研究個原子彈看看。
圖中還只說的是英語成績好的學生。其實英語真正有水平的,也都是自學的。如果僅僅按照學校的課程學習,你的英語水平一定會很差。不僅僅英語如此,其他課程也是如此。
那麼我們的教育在幹什麼?在努力的訓練學生考試技巧。意義很小。考試成績好,也不能代表這個學生在這些科目合格。考試成績不好,也不能代表這個學生不合格。而在這個訓練技巧的過程中,卻耗盡了學生的興趣。厭學已經成為了絕大部分學生的心理狀態。有的是初中開始厭學,有的是小學厭學,更多的是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厭學了。一個厭學的人,你想讓他在哪個學術領域有所成績,可能性很低。
也有人說沒有學歷很難找工作。可是事實並非如此。
很多企業招聘簡歷也寫:最低本科畢業。可是你看他們實際招聘是這樣嗎?當你進入到那些公司之後,你會發現,怎麼那麼多大專以下學歷的人在那工作呢?而且很多都是主管。
世界是很現實的,要把現實世界讀懂是不容易的。很多事情被假象和一些忽悠性的說法所矇蔽。
學歷這個東西是一百年前從歐美引進的。歐美人確實很重視學歷。一百年前美國建立起來了這種體制教育。迅速被全世界效法。當然我們也全面抄襲過來。從此社會觀念上就特別的重視學歷。
我們只說美國吧!美國人建立起來這種教育模式和學歷制度。可是他們也發現經過學歷教育的多數人根本沒有素質。於是他們又弄出來所謂的素質教育。為什麼要弄素質教育呢?因為沒素質嗎!不適應社會嗎!當然,他們根本不懂教育。所以弄出來的素質教育更糟糕。還不如原來的學歷教育。所以我說:學歷教育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差的教育,但是素質教育更差。
龔自珍寫過一句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現實社會中,幾乎所有的人都不拿這個框框當回事。可是觀念上還是限制在框框裡。多少人在談論用人問題的時候都說:“上學的那些成績根本沒用。都考100分也沒用”,可是他還是給自己孩子買學區房,花重金送孩子去好的小學。為什麼?就是被一般性忽悠的。
事實上社會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了。開始逐漸反省了。不過這個反省需要一個過程,也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否則國家為什麼開始重視職業高中的教育了呢?一半的中學生只能進入職業高中學習。
不過,事實證明職業高中的課程也沒半點用處。你真正拿著學歷應聘,不要說職業高中,就算你一個大專學歷,對用人單位來說,跟沒學歷是一樣的。
那麼這一半人將來都將過下等人的生活?都步履艱難?都娶不到老婆?不是的。社會根本不是這個規則。
一個農村出來刮大白的小夥,字都不認識幾個,幾年之後自己開了一個塗料公司。十年之後資產過億。這種情況還少嗎?
這個社會很現實。現實的意思就是那些虛的東西毫無價值。不要為了虛的東西耗費青春。
知識是開放的,只要一個人有興趣,只要一個人願意學,任何時候都可以學。而且一切知識都可以學。類似餘建春這樣的人才,非常多。他們跟學校教育沒多大關係,也不需要學校教育的基礎。這種教育也不可能建立什麼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