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人就好比富礦,隱含物價珍藏,唯教育能掘而取之,使人類從中受益。”

——《巴黎談話》

#“彩雲計劃”在於山水間

紀錄片《小小少年》講述的是一些天才少年在其他小朋友還在恣意玩鬧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對某一門技藝產生興趣並痴迷於其中不斷精進的成長故事。

上線第一集便引發廣泛熱議,大家對那個在豬肉鋪跳芭蕾舞的女孩驚歎不已。這位九歲的小女孩叫小云兒,她在幫助母親賣豬肉之餘,最喜歡的事就是跳芭蕾舞。

充滿煙火氣息的豬肉鋪和高雅的精英藝術碰撞在一起,是多麼令人動容的場景。

要說天才這回事是很難解釋的,他們的能力似乎是上天賦予的,普通人總是望塵莫及。對於芭蕾舞這件事,小云兒可以說是無師自通。

在她接觸芭蕾舞之初並沒有專業老師指導,所有的高難度動作都是透過手機影片自學。沒事的時候小云兒就在媽媽的豬肉鋪裡“旋轉、跳躍”。

對於這個紀錄片,網路熱議的重點是職業和興趣的關係,#你的職業是你的興趣嗎# 這條話題在影片上線第二天霸榜熱搜TOP1。

其實這部片子裡有更令人心生觸動的部分——“彩雲計劃”。

小云兒被身邊熟識的人推薦給從業20年的古典舞老師張萍和任教於北京舞蹈學院的關於。他們是一對夫妻,“彩雲計劃”就是二人所發起的,他們每年寒暑假去到雲南地區,義務輔導和資助貧困家庭的孩子,讓他們能有機會得到專業的舞蹈訓練。

他們看了小云兒的舞蹈後,驚為天人,關於老師動情地說“到我們學校的,都是全國最棒的,那我們是精中選精、優中選優,我都沒見過,這麼優秀的孩子”。

遇到這麼好的舞蹈苗子,他們惜才如玉,生怕不能給這塊璞玉最好的雕琢而損失了它的至美質地。

關於老師在一場關於芭蕾舞的演講中提到芭蕾舞最初是貴族藝術,而貴族精神就是扶助弱勢群體以完成自己的社會責任。所以芭蕾舞藝術不該只存在於聚光燈下的舞臺,應該在山水間。

他們夫妻二人不僅花光了自己家的積蓄還是借出了父母的養老金用作於彩雲計劃。只為能在經驗足夠、體能還有的年紀做一件正確的事。

在訪談中關於說道:“我不知道教她們舞蹈到底能怎麼樣,但是女孩子嘛,天生就是向美而生,他希望發掘出孩子們這些美的屬性。他希望用藝術的方式讓她們有尊嚴地提升自己。”

這些生在大山的孩子,很多都是留守兒童,一般讀到高中就輟學,有的外出打工,有的早早嫁人。他們能在年少時期經由專業人士的幫助進行興趣和職業的探索,實為難得。

#被選中的棒球男孩

無獨有偶,類似這樣幫助困境少年公益計劃並不少見。2020年豆瓣8.7分的紀錄片《棒!少年》講述的就是一群被選進北京市郊一個愛心棒球基地,他們大多出身貧寒,有人失去了父母,有人因家庭負擔而被遺棄。比起在鄉村放逐,他們獲得了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這部紀錄片於《小小少年》不同的是前者是因為興趣而痴迷,但這些棒球小子卻因別無選擇。

在球隊獲得參加國際比賽的機會後,球場上能爆發出與年齡如此不相符的血性與求勝欲。

“小小少年,本該是備受呵護的花朵,卻必須咬牙切齒地與命運搏擊——不是為了鍛鍊,不是為了興趣,而是為了在貧瘠的土壤上澆灌出新的人生。”

但場比賽最終還是輸掉了,他們感受了重回慘淡現實的痛苦。命運的無望感再次襲來。

愛心棒球基地創始人孫嶺峰希望計劃能幫助那些貧困的鄉村孩童開啟一扇改變命運的視窗。

但,棒球,這項在國內鮮有人參與的運動,到底能為孩子們帶來多少改變,我們現在還無從知曉。只能在影片的最後看到孩子們的變化,有的孩子似乎比從前更能融入集體,越來越愛上這項運動本身;也有孩子在經歷失敗的絕望後,回到了鄉村老家。

電影結束了,他們的人生還在繼續。導演許慧晶所說,“真心希望棒球可以帶給他們快樂,彌補內心的缺失,獲得生存的能力和尊嚴”。

#天才少年們的人生分野

這些公益助學計劃到底能不能真正幫助他們實現人生的躍遷?在一個已經進行了近10年的少年天才教育實驗“青雲學子計劃”裡,也許能照見一些可能的答案。

2009年,一個名為“青雲學子計劃”教育實驗在北京啟動,全北京市六十萬打工子弟中有一批智力超群的孩子被選出來,也就是所謂的“少年天才”。

這些孩子們的父母有裝修隊工人、有餐館服務員也有廢品回收者。他們的孩子週末在城中村幫家人做工,周內穿越城市去曾經的外交部子弟學校上學。

專案方試圖給這些孩子提供穩定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讓他們不浪費天分,不從體制教育中滑落,最終能擺脫父輩的命運。

然而,在後來的10年中,每個轉折性的階段,孩子們的命運都走向了不同的分野。

經歷小升初,有些孩子們因戶籍問題險些失學;在初升高的過程中沒有北京戶口,要麼回原籍讀高中,二次留守;要麼只能留在北京考職業學校。為了不讓孩子們重回老路,專案方聯絡了國際學校,為下一步越過高考直接出國做打算。

眼看到高中最後一年,出國費用成為最大的變數。班裡只有少部分人成功出國,剩下的有些回到老家上了專科,有的上了技校,有的直接工作,還有人從高一重讀後考大學。

總得來說,在第一屆“少年天才”班裡,有北京戶口的孩子上了北大或出國,剩下的一部分去了西澳大學,還有幾位磕磕絆絆,最終在國內上了本科或專科,極少的人只讀到高中或沒了下落。

其實,隨著孩子們的成長變化,專案的發起人不再剛開始那樣強烈地希望孩子們一定要出人頭地,對社會做很大貢獻,而是希望他們首先是作為一個人,一個積極的人,然後還能過得幸福快樂,就足夠了。

從這一點來看,他們的教育是成功的。青雲班的課程體系中與傳統公立學校不同,分四個學科群來教學:自然學科群、語言與文史哲學科群、身心健康學科群、藝術與生態學科群。這些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了感知自然的能力,學會了融入集體,善於與人合作,也能包容接納不同的意見,他們見識到了比原來生活更大的世界。

這個青雲計劃並不完美,理想和現實始終在相互博弈,孩子們在升學制度和戶籍政策中夾縫求生,在資金緊張中尋求上升的通道、與原生家庭及各種不確定作鬥爭,又經歷著內心世界的困惑和探索,最終長成現在的模樣——一群不像當初設想得那麼成功,但卻向上、善良的人。

#教育的目的何在

哪裡沒有光明,哪裡就必然黑暗。在黑暗之處,我們看不見,因而會迷失。燈能夠發光,但需要有人點亮。教育是點亮世界的一盞明燈。

在這些少年助學計劃裡,我們可以看到有這麼一群人在為兒童的教育和他們的未來做努力,教她們如何做一個向上的人、一個正直的人。幫助孩子們獲得更高程度的發展,學會感知生活中微小的幸福。這樣的關懷和投入也許不一定培養出社會標準裡多麼偉大的人,但這對於每個曾參與的個體都是來說都是影響巨大、意義非凡的。

撰文:觀復臥貓兒

12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隨筆——學生素質教育從小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