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最近幾天,英國王室遭到精準打擊:哈里王子和梅根王妃,上訪談節目了。

一身黑衣的梅根懷著二胎,面對鏡頭控訴“王室逼得我不想活了”。

她像個受氣的小媳婦,說盡了婚後的大小委屈:

嫂子凱特把她弄哭了,對外卻說是梅根弄哭了凱特;

梅根有非洲血統,王室成員問梅根“兒子面板有多黑”,涉嫌種族歧視;

婚後梅根護照駕照沒沒收,沒有人身自由。

妻子說完,哈里王子補刀:

王室成員不理解我,離開王室我的生活精彩極了。

站隊妻子,立場堅定。

去年1月,哈里梅根宣佈脫離王室時,我們曾經寫過《她19歲嫁給王子,遭遇騙婚出軌,抑鬱自殺4次:相比梅根:戴安娜輸得太慘了》。

當時我就寫道:“如果哈里本身沒有離開的想法,一個梅根不可能動搖他”。並且認為哈里的反叛,是“弒父”的先兆。

沒想到才過一年,哈里就展開“復仇”,而且手段穩準狠:

王室最怕被爆醜聞,哈里專挑痛處。

不禁讓人想問一句:非得鬧這麼大嗎?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嗎?

對外人來說,更好的解決方法是有的。

可在哈里王子這裡,行不通。

因為向原生家庭“復仇”,是他這一生必須完成的議題。

01

訪談釋出後,英國王室炸開鍋。王室成員一面倒譴責梅根,還有人摩拳擦掌,想要在報紙上痛罵他們。

英國居民也對她很不滿,認為“讓一個非裔美國人進入王室,本身就是錯誤的決定”,“梅根就是個自戀狂”。

可梅根獲得了“孃家”美國一面倒地支援,有議員發文稱:

“梅根是我們的加州公主,我站她。”

憑一己之力煽動英美兩國輿論對立,梅根真不愧是有故事的女同學,然而,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

這場史詩級婆媳撕逼真正策劃者,其實是哈里王子。

很多人不知道,哈里王子才是王室最叛逆那一個。

他年僅17歲就染上毒癮,雖然被父親溫和阻止,還去戒毒所戒毒,但壞榜樣是立下了。

哈里王子大婚前兩個月,皇家軍隊20名士兵“有樣學樣”,在白金漢宮吸毒。

雖然乍一看跟哈里沒關係,但媒體揭露:皇室吸毒由來已久,這20人只是冰山一角。

而哈里王子當眾承認,自己私底下有抽過幾次大麻。

除了吸毒,哈里還痴迷夜店,經常出入夜總會,讓王室大感頭疼又無可奈何。

因為哈里的母親戴安娜王妃,在他年幼時離奇死亡。

或許是感到虧欠,王室對哈里多了幾分寬容。

同樣爆出醜聞的安德魯王子,被剝奪了王室資格,哈里王子卻一直享受王室公費安保,直到去年他和妻兒一起宣佈脫離。

脫離,應當意味結束。

誰都沒想到,這會開啟一場史詩級撕逼大戰,

02

經歷過童年創傷的人,多少能體會到:

漫長自我療愈過程中,脫離只是第一步,脫離後怎麼處理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才更棘手。

輕則黏連,重則斷裂。退一步再被父母操控;進一步斷絕親子關係。

自我在變,父母不變。

我們需要花很長時間,來學習“如何在變與不變中,平衡自我和他人的關係”。

這是一個自我救贖的旅程,也是一個個解決心結的過程。

母親戴安娜,是哈里王子和英國皇室共同的心結。

對這個結,雙方的看法顯然不一樣。

哈里將母親的死歸因於:皇室壓迫得她痛苦萬分。

因為這個認知,他對皇室環境懷有極大的不安全感,脫離前患有抑鬱症,脫離一年還感嘆“王室裡沒人能理解我”。

王室則採取了“亡羊補牢”的做法:戴安娜的死亡,可能是她拒絕皇室安保,堅持自己照顧自己的結果,那就給哈里王子更多空間和保護。

女王反應溫和,孫子鬧出這麼大丑聞,她只要求皇室成員“保持沉默”,不公然攻擊哈里梅根,力求私下溝通解決。

哈里的父親相對更偏激,他曾對兒子脫離王室大感失望,如今更是氣到不願和他說話,只同意文字交流。

父子矛盾,婆媳交鋒,妯娌失和……一地雞毛的兩代人交鋒,我們並不陌生。

為了不見父母,去外地上大學;

為了脫離父母,和男人閃婚生子;

為了疏離父母,好幾年不願意和他們見面……

誰不曾為了爭取獨自生活的權利,和父母明裡暗裡爭鬥過?

只是很少有人會像哈里那樣,大張旗鼓和原生家庭撕逼。

大多數情況下,爭取都是悄無聲息完成。如同談判,無論誰先挑起戰役,最終都要各退一步,才能共享雙贏。

親子之間,最大的退讓是“我理解你”,“你也理解我”,家人之間敞開心扉的溝通,是談判最後的籌碼。

這個籌碼,往往來之不易。

成長教人謹慎,誰都害怕受傷,哪怕親子之間,也不肯暴露自己脆弱不堪的一面。

父母不願妥協,情感得不到疏解,心結遲遲解不開,子女只能用盡力氣和自己死磕。

復仇也好,絕望也好,都是自我燃燒殆盡之後,升起的最後一點狼煙。

這一切的根本原因,還是理解來得太遲。

03

哈里梅根和王室的輿論對立,讓我想起一位自殺身故的女孩。

她生前釋出最後一篇說說,每個字都浸透了對父親的恐懼。

她曾目睹爸爸罵弟弟“怎麼不死在考場上”,還將媽媽的鼻子打骨折;

也曾跑去問爸爸字典的意思,結果爸爸用厚厚的書本砸她,嚇得她當場尿褲子。

她說,選擇結束生命,僅是因為爸爸,和任何人無關。

她還說,如果沒死成,千萬別救,否則爸爸知道了會罵死她。

爸爸帶來如此巨大的恐懼,最後的最後,她仍體貼地說:

“我知道爸爸愛我,只是我真的受不了。”

她試圖解決父親的人生議題,那些糟糕的壞情緒,那些暴力的情緒化,都是她父親需要自己解決的問題,是他的人生議題。

他需要學習如何好好說話,如何停止家暴,如何控制情緒,但他不願學。

於是,女兒成了父親人生議題的代理人,她想方設法理解他,未曾想到:

理解,是她單方面的渴望。

父親的渴望在別處,她解決不了,因為她同樣也無法理解。

生活中,很多人都得不到父母理解,也無力理解父母,他們未曾擁有過屬於自己的自由。

離家出走,背井離鄉,不婚丁克,離異單身……人們的諸多叛逆行為,都和原生家庭觀念相悖,父母的阻攔和不理解,也早不陌生。

我們都知道這不是最好的方法,可子女有自己的人生議題,父母也有,彼此都有追求的自由。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寫道:

“社會環境為人提供了安全保護,又限制了人的發展……自由雖然帶來獨立和理性,也帶來孤獨和焦慮。

他無法忍受這種孤立,面臨兩種選擇:或者逃避自由帶來的重負,重新建立依賴和臣服關係;

或者繼續前進,力爭全面實現以人的獨一無二及個性為基礎的積極自由。”

孩子獨立之後,如何維繫親子關係?

“血緣關係”不是唯一答案,感同身受才是。

自由是強大的力量,無論父母還是子女,我們都需要它,來療愈過去歲月中反覆發膿的創傷。

無論追求自由的方式是什麼,跌跌撞撞,兜兜轉轉,最終都要回歸自我救贖。

我們可以在歲月流轉中相濡以沫,也可以在激烈交鋒後握手言和。

感情到位了,一切都好說。

12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安永:歐盟公開國別報告提案獲大多數成員國支援,邁入協商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