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如果你被告知時日無多,在接近死亡的日子裡你會想些什麼?你有沒有遺憾的事情,或者最想做的事?

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相約星期二》,作者是米奇·阿爾博姆,它是一本直言“死亡”的人生之書。

這本書講了一個心理學教授莫里,因為患肌萎性側索硬化,已經時日不多,他的學生米奇得知後,兩人便約定每週二見一次面聊聊天,算是來上了教授的最後一門課。

在生命的最後十四個星期裡,莫里教授和他的學生米奇聊了很多關於人生的話題,如衰老、死亡、年齡、文化、金錢等。莫里教授離世後,米奇將這關於人生的最後一門課的筆記整理成書,名為“相約星期二”。

這本書出版後被翻譯成三十多種文字,全球暢銷累計發行量超一千一百萬冊。這本書究竟談了些什麼,竟有如此的魅力?簡言之,這本書是莫里教授對人生幸福的詮釋。

接受年齡、衰老和病痛

“少年感”或“少女感”,這個詞大家不陌生。它常常出現在娛樂新聞中,對明星們的顏值評價。但當這個詞說出來後,我們的內心感受是這個明星有著一張與年齡不符的臉,這張臉跑贏了歲月,停留在少年少女時代,而“少年少女”是令人羨慕的。

實際上,這種對“少年少女”的崇拜,對衰老的恐懼心態,也對年齡的一種心理焦慮。莫里教授看待年齡的視角則與大眾不同。

他認為現代人過於強調年輕的價值,卻忽略了年輕的苦惱。他說:“我知道年輕也會是一種苦惱,所以別向我炫耀年輕的魅力。那些來找我的孩子都有他們的煩惱:矛盾、迷惘、不成熟、活著感到累,有的甚至想自殺……”

而且,年輕人對生活的理解有限,還不夠明智。衰老換一種說法,它叫做“成熟”,是生命對智慧的沉澱。

莫里教授說:“接近死亡並不一定是壞事,當你意識到這個事實後,它也有十分積極的一面,你會因此而活得更好。”

因此,在年齡這個問題上,我更喜歡一個詞叫做“無齡感”。這意味著在一個人的身上首先看到的是生命的活力與朝氣、智慧與沉澱,而非年齡尺度。

衰老和疾病總會來臨,即使你拒絕它,為它擔驚受怕,也不會改變什麼,反而妨礙了自己的幸福,讓自己被年齡、衰老、疾病等問題困囿。

面對年齡、衰老和疾病的問題,我們可以把它看做一種對“死亡的預習”。死亡終將來臨,是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法則之一。理解了這點,我們看待死亡和衰老,便可以更淡然一點。

正如書中所言,“死亡是一種強大的催化劑,它令互不相識的人也會彼此報以同情的淚水。”理解了死亡,學會了同情,也就懂得了生命以及幸福的奧義。

在想要什麼和需要什麼這個問題上,我們始終很困惑。這裡需要一點點智慧,這個智慧並不高深,看上去有點簡單,它就是——誠實,對自己誠實

實際上,你並不需要最大的房子,最新的跑車,因為這些東西給你帶來的滿足感始終有限。坦誠不容易,面對真實的自己、貪婪的慾望更加困難,因為我們生活在人際的漩渦裡,很難不被外界的標準所綁架。

那麼,是誰能告訴我真正能使自己感到滿足的東西是什麼呢?莫里說:“是給予他人你應該給予的東西。

為什麼給予他人能夠讓我們獲得滿足感呢?

因為人都渴望得到愛,於是向外尋求,然後被外界的標準綁架,比如名望、財富、權力等,好像這些能夠帶來愛,實際上這些都是愛的替代品。我們欣欣然追逐的這些東西,其實無法換回真正的愛與善待。

而給予他人可以讓你獲得自我的滿足感、尊嚴感和價值感,而這些是通往幸福的金鑰。

當我奉獻時,我感到健康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

“為他人奉獻是富足的人、健康的人、有餘力的人才需要做的事情,我的命運已經很悲慘了,我自己一直在受苦,為什麼還要讓我去關心別人?”

在生命所剩無幾的日子裡,莫里教授的狀況很差,差到無法自理,日常起居都需要他人的照顧。即使這樣他依然關注新聞,為遠在天邊的陌生人,為他們的悲慘經歷落淚。

莫里教授的這些舉動讓米奇很費解,於是,他問自己的老師為何還要關心這些,難道不該多關心自己的情況,或者多休息嗎?

莫里說了一段話,正是這段話讓無數讀者動容:

“我當然在受罪。但給予他人能使我感到自己還活著。汽車和房子不能給你這種感覺,鏡子裡照出的模樣也不能給你這種感覺。只有當我奉獻出了時間,當我使那些悲傷的人重又露出笑顏,我才感到我仍像以前一樣的健康。”

這段話顛覆了我對健康的認知,健康是“我感覺我還活著,我還存在價值”,而非僅僅是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

如果給予他人,為他人奉獻,沒有得到愛與回報,你會不會感到失望和後悔?

莫里說只要你是發自內心的,就不會失望,也不會計較回報。我們當然會有情緒,如嫉妒、失望、遺憾、悔恨,但這些情緒不會傷害你,你也不該拒絕它。

莫里在這裡用了一個有趣的比喻:“開啟水龍頭,用感情來沖洗。它不會傷害你。它只會幫助你。

是啊,去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這是莫里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最想告訴我們的事情。

6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7萬年前人類慘遭團滅,僅剩600人參與繁衍,比大熊貓還瀕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