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徐嗣諭,諭,告之,諭之的意思,他是侯府的庶長子。徐嗣諭是徐令宜的小妾秦姨娘生的孩子,秦姨娘原是從小伺候徐令宜的丫環,後被抬了位分,也只是比普通丫環高了一個等級。秦姨娘做了很多錯事,最後的結局也很是悽慘。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徐嗣諭出生的那幾年正好是侯府風雨飄搖的幾年,徐令宜的二哥去世,徐令宜又在征戰四方,老夫人臥病在床,家裡的一切事務全由羅元娘一人料理,而徐嗣諭的功課則由徐令宜的二嫂,他的二伯母教導。庶長子是一個很特殊的身份,一旦嫡長爭起來,對於侯府而言,勢必是一場禍亂,搞不好,永平侯府地位從此一落千丈,自古兄弟鬩牆,帶走的不只是兄弟情義,還有家族榮耀。

徐令宜早早地安排徐嗣諭去樂安讀書,師從姜松,有名的清流世家,桃李滿天下,雖不在朝堂,但學生遍佈朝堂各個角落。在那個時代,嫡庶的地位是不能被輕易改變的,所能做的也只有順從。庶子不能襲爵,更何況徐嗣諭下面還有一個嫡子弟弟徐嗣諄,並且那時候十一娘還沒有生育孩子,徐令宜還要為自己的其他孩子考慮,所以徐令宜希望諭哥兒靠自己去為自己贏得一席之位,而不是依賴家族,去爭那個蒙蔭之位,最好的辦法就是靠自己,自己去打拼一份事業。徐令宜比誰都清楚,在世界上,最可靠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就像知否中所說的那樣:嫡庶之爭沒定論就是定論,賢與不賢易於偽裝,可嫡庶長幼,便是一目瞭然,不必爭執。庶子若是真賢德,便不會為了一己私慾毀滅家族,反過來說,嫡子掌權,若是能夠約束庶子,使其不敢犯上造次,也能永葆昌盛,大丈夫當忠君愛國,不如做個純臣,何必無謂爭執!

大丈夫當忠君愛國

與嫡子爭高下相比,不如做個純臣,為官一方,造福一方,為百姓謀利。寒窗苦讀,掙得功名,倒比在四方院裡爭名奪利來的坦然!

徐令宜讓徐嗣諭去樂安讀書,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那個時候,徐嗣諄已經和姜松的幼女訂了婚,讓諭哥兒認松當老師,也避免瞭如果未來徐嗣諭和徐嗣諄真發生了什麼矛盾,徐嗣諄看在岳父的面子上,徐嗣諭看在老師的面子上也會忍讓一下,然後各退一步。那個時候,就算徐令宜不在了,也可保侯府安寧,不至於發生太過火的災禍。禍起蕭牆這個詞,用在內宅之中可以,用在兄弟之間彷彿又有了別樣的韻味。

徐令宜二嫂項怡真的孃家哥哥,不是她的親哥哥,而是過繼來的。孃家哥哥過繼來時, 雖然已經十歲了,但並沒有接受教育,是二嫂的父親手把手教的識字,于徐令宜二嫂的孃家哥哥而言,二嫂一家於他有恩。後來,在徐令宜和十一孃的慎重考慮下,徐嗣諭娶了徐令宜二嫂孃家哥哥的二女兒項柔訥,一是柔訥溫柔賢淑,品德出眾,二是諭哥兒可以得到項家的庇護,畢竟諭哥兒從小在二夫人身邊長大,柔訥嫁過來也可以陪陪失去丈夫庇護的姑姑,也寬慰了二嫂,感謝這麼多年,二嫂對侯府的貢獻。

在徐嗣諭獨自去樂安之前,是有些失落情緒的,徐令宜主動帶他去爬山,一路上雖然沒怎麼說話,但彼此心照不宣,都能理解彼此的心意。因此,徐嗣諭去樂安是帶著父親的殷切期望去的。後來,諭哥兒府試落榜,情緒也很低落,徐令宜再次主動帶著諭哥兒去爬山後,諭哥兒的情緒釋然。

後來,諭哥中了進士,前途一片光明,徐府門庭若市,來往的都是拜訪徐令宜和徐嗣諭的高官顯貴,風頭甚至蓋過了世子徐嗣諄。

但在這個時候,徐嗣諭選擇外放,他說,想帶著妻兒去江南走走,看看江南風光。但這樣一來,徐嗣諭就遠離了侯府,一旦外放,至少很長時間遠離京城,遠離徐令宜和羅十一娘。羅十一娘和徐令宜都明白,兒子這樣是向他們表明,他永遠不會擋了徐嗣諄的路,永遠不會阻礙侯府的發展。徐令宜不捨兒子,外放的縣城,是他和十一娘精挑細選的,物產也豐富,好升遷,也考慮了知府的脾氣和性情。 這次外放,徐嗣諭將自己院裡所有屬於自己的東西全部清理妥當,看樣子是不打算回侯府了,屬於真正地分府別住。

我很欣賞徐嗣諭的魄力,但也很心疼徐嗣諭的謹小慎微,庶長子的身份讓他從小缺乏安全感。在父親的鼓勵和安排下,徐嗣諭考取了功名,一步一個腳印,向著光明前途進發,領著妻子和兒女在江南小縣,造福一方,倒也樂得逍遙自在!

徐令宜沒有因為孩子的生母而區別對待自己的每一個孩子,他為自己的所有孩子考慮出路,婚姻、事業,條條妥當。這與知否中的盛老爹很是不同。

90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只有勇於嘗試,才能有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