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格爾木出發沿109國道向東行駛,17公里處,大片的廠房在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拔地而起,這就是被譽為“荒蕪上崛起的生態城”的藏青工業園區,也是來自援藏幹部段寧華工作的地方。
藏青工業園是西藏、青海兩省區跨省合作、共同謀劃推進的新經濟增長極,主要打造的是西藏優勢礦產資源的加工基地和有色金屬產業基地。“園區充分利用西藏特色優勢礦產資源,構建以資源加工為主導,迴圈經濟產業和物流商貿產業為支撐‘一體兩翼’的產業體系。”段寧華介紹。
段寧華和同伴們在藏青工業園的合影
來格爾木之前,段寧華已經在大唐河北發電工作了33年。
2019年8月,段寧華從石家莊到拉薩,和其他援藏幹部一起經過短暫的培訓後,從拉薩到格爾木,再從格爾木到園區,開始了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和生活。
在接到援藏任務時,段寧華有點猶豫,畢竟沒去過高海拔地區,再加上2018年底2019年初,他曾因腰椎間盤突出無法起床。“後來和家人商量,覺得對自己也是一種鍛鍊,其實也並非懷有多崇高的理想。作為黨員幹部,既然領導讓去那就去,既然決定要去,就要幹好,不能給組織丟人,給大唐丟人,也給自己丟人。”
大多數人提到藏區,多少會“醉氧”,一邊震撼於美景,一邊畏懼於高海拔。段寧華來格爾木之前,對藏區的有限印象來自電視和影像,“地廣人稀,風景優美”是寡言的河北漢子能想到的為數不多的形容詞。”
想象和現實總有差距。“在格爾木種活一棵樹,比養育一個孩子還難。”這句話並不誇張。段寧華描述他所在的園區,“這裡的樹三年前移過來什麼樣,三年後還是什麼樣,能活著就已經很好了。”格爾木降水量和蒸發量嚴重失衡,土質多為砂土,雖然有格爾木河流經,但地表無法蓄水,園區內飲用的水多為地下水。
“春季風沙大,大得像刮來一堵沙牆。”段寧華說。無論春夏秋冬,園區宿舍房間的地上和桌子上每天都會落下一層沙子。
段寧華和同批的四位援藏幹部“吃住在在園區”,以園區為家。“和其他藏區相比,藏青工業園區的海拔只有2900米左右,各方面都很便利。”他甚至笑著說,“格爾木沒有風沙的時候,天是藍的,我原來工作生活的石家莊霧霾多,能看到藍天的機會不多。”
藏青工業園區的大門
格爾木是中國西部地區連線甘、新、青、藏四省區“十字形”交通樞紐的重要節點。歷史上,它曾有個稱呼,叫“旱碼頭”。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格爾木地區,歷史上曾是絲綢之路“青海道”的重要節點,建政後,格爾木市承擔起了物資進藏中轉的任務。
據瞭解,藏青工業園區既享受國家給予西藏的特殊稅收政策,也享受西部大開發和柴達木迴圈經濟實驗區優惠政策。因此,對於入駐企業來說,這是很大的“誘惑”。如今的工業園區,入駐企業已經200多家。
作為投資公司的副總經理,既然駐紮下來,就要從基礎入手,段寧華開始摸園區入駐企業和投資公司家底。
在摸底過程中,他發現以前遺留的世潔熱力專案有問題,世潔熱力2014年開工,遲遲不能正式投產,為妥善處理,管委會決定收購此專案,由一名援藏領導牽頭,段寧華具體負責專案分析,釐清投資公司與世潔熱力的業務往來,組織人員對世潔熱力的資產狀況、設計情況等進行研究和改進,從而並做好資產接收。
2020年,投資公司還給園區的西藏實達電工和西藏大德兩家企業提供了委貸資金支援,助力企業生產。
初次抵達拉薩的段寧華
目前,段寧華正在考慮當雄縣的石膏和班戈縣的水菱鎂兩個專案的投資問題,他表示,這兩個專案的前景比較好,不排除入股合作。
“但總的來說,園區的發展較為緩慢,原規劃的貿易企業比較多,生產企業較少,投資公司的發展也不順利。”段寧華說。由於藏青工業園區跨西藏青海兩地,涉及到政策不同,他最頭疼的,一是土地審批,二是環保問題。“我們能做的就是不停地跟當地政府去磨合溝通。希望‘十四五’期間能夠統一把問題解決了,否則下一步的發展還是有很大阻力。”
“也許我們改變不了太多,但積少成多,希望透過一點一點的努力,為援藏事業做出貢獻。”目前投資公司已提供委貸資金2900餘萬元幫助企業度難關,同時解決100名左右藏族同胞穩定就業。
對於過去的一年,段寧華的回答是“選擇無悔”,對於接下來的時光,段寧華希望“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