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一提到曾國藩,大家就會想到一句話:“結硬寨,打呆仗。”這句話的意思是:曾國藩領軍打敗太平天國的訣竅靠的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不取巧,不投機,始終掌握戰略主動權。國學大師錢穆說:“古往今來有大成就者,訣竅無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勁。”胡適也說:“這個世界聰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數人。”

雖然科研人員是智商較高的一類人,但僅靠高智商而不肯下笨功夫也難以做出卓越成果。縱觀科技史,做出卓越科研成果的科研人員,不管智商高低,但幾乎都是下了“十年磨一劍”的笨功夫。例如,愛迪生為了選擇合適耐用的燈絲研製燈泡,先後試驗了1600多種不同耐熱的材料,這種不厭其煩的笨勁,終於使他獲得成功,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居里夫人苦其一生潛心研究鐳,以平靜的心態、一絲不苟的精神,兩獲諾獎;袁隆平帶領團隊培育出畝產超10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背後是數十年深入田間、不怕重複的基礎實驗;陳景潤之所以能證明 “1+2”,靠的是長年累月一點一滴地演算,僅演算紙就用了幾麻袋。

即使某科研人員有了新想法,但要把其落地提出堅實的新原理/新理論並加以證實,沒有長期的打磨和實踐不行,稍有一點投機取巧的心理就可能功敗垂成。在科研中,不肯下笨功夫,就容易形成浮躁之風急躁之氣——急於發文章、急於拿專案、急於搶“帽子”、急於拼獎項。如此,雖能多快好省地出所謂的成果,但最終勢必淪為雞肋。

在工程地質領域,不少大哥大姐級的教授誇我是怪才,即不按常規套路出牌,想法別出心裁,善於從錯綜複雜的現象背後找到支配其演化的本質規律。我知道這是一種鼓勵,也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要論智商,自感一般一般,但要論勤奮,估計沒幾個人能超過我,因為我知道“勤能補拙”的道理。

自2009年以來,我除春節外幾乎沒有休閒,腦細胞興奮起來通宵夜戰是常事,平均每天工作時間約14個小時,不時思考如何找到某難題的突破口,理論細節與框架之間的橋樑是否牢固,證據鏈是否強壯,如何改文章才能做到科學性和故事性俱佳;有時想的腦瓜子生疼仍一籌莫展而食不甘味,有時為邏輯鏈的中斷而夜不能寐,有時為某個奇想妙想而留戀往返。是啊,雖然科研虐我千百遍,但我待科研如初戀。

昨晚,和某地學期刊的副主編透過微信聊天時,我說:近些年,我團隊成員寫文章比較慢,一般寫初稿得1年多,修改不低於20遍後(約半年)感覺滿意才投稿。因此,我團隊一年最多能發幾篇文章。反觀有些團隊一年能發十幾篇乃至幾十篇文章,不知人家是怎麼搞出來的?或許,人家是“天才”,我們是“笨蛋”。嗯,即使科研中有了實質性進展,但要實現嚴謹且完美地表述,依賴於反覆的錘鍊,除此無他。

確實,科研突破需要苦幹、實幹加巧幹,但若沒有前兩者“墊底”,僅靠後者只能是投機取巧。大家知道,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引起質變,這亦再次說明下“笨功夫”坐“冷板凳”是成就卓越成果的基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願以此與致力於攻堅克難的科研人員共勉。

13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5本值得熬夜看的歷史小說,行文老到,考據詳實,拿走不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