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一生都在追求做一個成功者,但只有少部分去追求做到持續提升自己的價值,成為一個有結果的人。
有無結果思維的差異在哪裡呢?
無結果思維的人,在做事中,只追求把這件事做完,並不會考慮怎樣把這件事做得更好。
有結果思維的人,他會去想方設法,站在客戶的角度,研發出能解決顧客需求的產品,從而創造價值。
一、清晰計劃,強化執行。
我自己也用這種方式,每天記錄、執行、覆盤。
在寫下每天要做的三件事時,一定要具體到執行的細節,譬如,我今天要健身,這樣目標就比較模糊,執行力就會減弱。
當你到健身房時,還要去思考今天要練什麼,訓練計劃不具體,你練個把小時,就認為今天完成健身這件事了。
長期下來,你看似練的很勤奮,但實際效果並不明顯。
如果你在寫計劃時,能在健身後面,加一個具體執行細節,譬如,我今天要練背1個小時和跑步30分鐘。
在這樣清晰指令的帶動下,你還沒到健身房,就會主動調整狀態,一到健身房,就會馬上投入訓練之中。
並且,在訓練後,可以很清楚的覆盤你的訓練效果。
所以,在設定每日要做成的三件事中,一定要把事情具體化、量化到清晰的執行指令,這會極大的提升你的執行力。
二、結果大於過程,重目標。
明白了每天如何有效制定三件事後,進一步思考,什麼叫做結果思維?
所謂結果思維,是指一種把自己的能力和行動轉化為結果產出的思維方式。
沒有結果思維的人,每天看似忙忙碌碌,當靜下來複盤自己一天中好像並沒有做什麼事情。
譬如,張三計劃一天要閱讀30頁,但事後你問他學到了什麼,他支支吾吾說不出所以然。
這樣的學習不僅是低效的,而且對自身來說,也是一種內耗。
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一種擴大眼界的體驗,更重要的是,你要透過學習獲得認知的提升。
如果沒有弄清楚過程與結果的區別,在日常做事中,就很容易半途而廢、做無用功。
每當我寫一篇文章時,我會先思考,自己是在自嗨還是產出有價值的觀點?
如果是前者的話,就會陷入自說自話的迴圈之中,輸出的文章,很難引起讀者的共鳴。
如果是後者的話,我就會努力站在讀者的角度,透過論證,把一件事講透,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把一件事說出來就完事。
所以,在修煉成為一個有結果者的精進之路,要先樹立一種思維:結果>過程,即過程有必要,結果更重要。
三、產品增值的核心是可交付
如何提升結果思維能力的價值呢?
能力猶如一個產品,產品要變現、增值,就需要具備可交付功能。
就拿寫文章為例,當你把所寫出文章定性為可交付的結果時,就會視自己寫出的每篇文章為一個“產品”。
當你輸出一篇文章時,就意味著把自己研發的一個產品拋向市場,接受市場的考驗。
你會得到顧客(讀者)的反饋,透過讀者的反饋,覆盤、迭代文章,提升你的認知。
在寫文章前,要接受一個現實,那就是,你寫的文章不可能是完美,只能是無限趨向完美。
你的產品是在持續更新迭代中提升,這也是為何建議你樹立終生學習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真正決定人效能的,不是你做了多少事,而是把一件事做得有多正確和你能交付什麼結果?
當你能夠想得足夠深入,你會發現把一件事情做好是有多麼難。
這樣你就明白,為什麼你每天只需要安排三件事就足矣。
當你按照結果思維,結硬寨打呆仗,你會真切體驗到,那些持續專注於做好一件事是有多不易。
四、結果思維的最高境界是可複製
透過長期、深度踐行“結果思維”,我發現它的最高境界是產出可複製的結果。
三年前,從《得到》平臺上,研習了李笑來老師的專欄裡得知“可複製的結果思維”的力量。
他寫過一本暢銷書《把時間當作朋友》,並以這本書為例,闡述了單次付出、多次售賣的可複製功能之強大。
在《得到》上開設專欄的其他作者,也享受這種單次付出,長期“躺著”營收的紅利。
營收模式聽起來好像很過癮,但當你聽完也想著自己也去寫個專欄,享受這種紅利時。
奉勸你要先自我評估一下,自己是否具備享受
這種紅利的能力。
享受這種紅利是有前提的,你得具備某個細分領域的專業技能。
最後,你能為他人解決多大的問題,你的能力就能得到多大的變現。
在產出可複製結果前,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每天設定的三件事。
把戰略目標拆解和細化到每天的執行計劃之中,然後重複重複再重複。
在每天的踐行中察覺和精進,日拱一卒,不期速成。
所以,要想在工作和生活的具體事項上,成為一個可以交付有價值結果的人。
那就從當下開始,不僅要關注做事的過程,更要關注做事的結果。
樹立“以終為始”的結果思維,在開始踐行前,問自己——“我要交付什麼可被複制結果?”。
只有經過多次、重複的覆盤,你才能真正把“結果思維”內化為一種潛意識的自發習慣。
每天設定三個小目標,爭取獲得三個有價值的結果。
附註:在開始執行每日寫下“三件事”中,可以在前面增加數字1/100會讓你更容易持續,也更有成就感。你可以從1/30開始,堅持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