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後,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壓力也隨之而來,生活壓力、工作壓力、學習壓力、人際關係壓力等時刻圍繞著我們,這些壓力的存在或多或少的影響著我們的身心健康,出現這樣那樣的不適表現。例如,比較輕的症狀表現為脫髮、頭暈、疲勞、頭痛、胃脹痛等,比較重的症狀就可能伴隨有支氣管哮喘、面板病、冠心病、高血壓等軀體疾病,最新的研究也顯示,人體大部分疾病均是身心疾病,調整心理狀態有利於軀體疾病的改善或痊癒。
壓力增加除了可能出現軀體不適外,還可能增加人們的不良行為,例如吸菸、酗酒、暴飲暴食、容易衝動等。除此以外,壓力還有可能導致人們出現焦慮、情緒低落、悲觀厭世、急躁易怒等負性情緒。有些人面對巨大的壓力,還會出現人際交往困難,例如喜歡獨處,與人疏遠,人際關係緊張等。壓力增加導致的睡眠障礙也是困擾人們的常見問題,給人們帶來的痛苦不亞於軀體。因此,為了我們的心理健康,面對壓力,我們需要進行調整,那麼應該怎麼調整呢?
一、學會辨別壓力在臨床診療過程中,我們經常遇到一些不明原因軀體疼痛或者伴有其他軀體不適症狀的患者,他們往往還有情緒焦躁不安、心煩易怒、記憶力減退、工作效率減退等問題,部分伴有酗酒、吸菸、暴飲暴食、人際關係緊張等。因為軀體不適做了很多檢查均無陽性發現,進一步加重焦慮情緒,焦慮情緒加重,軀體不適也更加嚴重,逐漸陷入惡性迴圈。上述情況的出現,有可能是壓力導致的,我們要學會識別,適當調整心態,放鬆自己的情緒,也可以學習一些減壓的小方法。
二、減壓的方法1.積極的暗示
有些人在高壓狀態下很容易出現失誤,一旦失誤就不斷地否定自己,逐漸出現悲觀情緒。其實這個時候更應該積極地暗示,相信自己,認可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糾正不好的想法。如果負面情緒嚴重,也可以尋求親朋的意見,幫助你解決問題,如果事情確實無法解決,要學會接納,接受失敗,總結失敗事件中的積極意義,增加自己的經驗及閱歷,為以後的成功奠定基礎。
積極暗示,我是最棒的
2.轉移不良情緒及增加積極情緒
學會轉移及釋放不良情緒,改變消極想法,換一種積極的想法,適當學會釋放負面情緒。可以透過向他人傾訴(例如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釋放情緒,也可以透過旅遊、美食、賞花、運動等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增加積極情緒,例如到養老院、福利院等做志願者活動,透過幫助他人,獲得滿足感,提升自己的價值。
擺正心態,獲得滿足感
3.學會“活在此時此刻”
人們焦慮情緒的產生大部分是對未來不確定事情的消極認知,也許事情並沒有想象中的糟糕,學會“活在此時此刻”,即工作就是工作,睡覺就是睡覺,吃飯就是吃飯,學習就是學習,摒棄雜念,體驗活在當下,不要臆測將來的事情。“其實生命是一個括號,左邊是出生右邊是死亡,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括號填滿,要用好心情和多姿多彩的事情填滿”。例如,2012年前,很多人因為瑪雅預言,認為2012年是世界末日,一些信徒甚至因此提前自殺,結果2012年與往年相比並無任何特殊之處。又例如,2020年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剛剛在國內爆發的時候,人們也十分焦慮,悲觀,有些人甚至出現輕生的想法,現在國內疫情控制良好,回頭來看,年初的預期焦慮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活在當下,寬容自己
4.養成良好的生活、工作、學習習慣
壓力會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例如吃飯速度過快、甜食、高鹽飲食、愛吃零食、深夜夜宵、晚睡早起、不愛運動等。因此,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堅持每天鍛鍊,進行遊泳、慢跑等有氧運動,也可以打打太極、八段錦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物構成呈金字塔膳食結構,進餐時保持愉快的心情。學習時注意用眼健康,注意休息,不要學習太晚。早睡早起,工作時,也要保持愉快的心情,遇到問題積極求助同事及前輩,不要“硬撐”,學會放下面子。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利於減輕壓力
5.睡眠遵循的原則
睡眠障礙也是高壓人群常見的臨床表現,很多人都追求自然睡眠,這裡告訴大家三個睡眠規律:感覺到睏意了再去睡覺,如果不覺得困就不要去睡;如果準備好睡覺,在床上躺著超過半個小時仍然沒有睡著,就不要繼續躺著了,一定要起床;早上起床要定時,無論前一天晚上的睡眠情況如何,不要為了補覺而賴床。總之,不要過度地追求睡眠時間,只要第二天生活、學習、工作不受影響,哪怕前一天僅睡1小時也沒有關係,往往越關注睡眠,睡眠質量就越會受到影響。
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總結:馬斯洛說過:“心態若改變,態度就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也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我國目前正處於快速發展時期,每個人可能或多或少的面臨不同的壓力,希望大家能夠正視壓力,不要把壓力當做負擔,也要重視壓力對健康的影響,調整心態,積極面對,快樂生活,活在當下,遇到困難,解決困難,學會接納自己的缺點,接受失敗,放下面子,尋求幫助,更好地面對壓力。
【本期專家】趙成清,瀋陽市安寧醫院心理一科主任,主任醫師。瀋陽醫學院副教授,瀋陽市健康教育講師團專家。從事精神科及心理科臨床工作20餘年,主攻方向:精神分析和認知行為療法的心理諮詢與治療,擅長焦慮症、抑鬱症、雙相障礙、癔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