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肖像描寫動用的是五感中的視覺。為什麼專門將視覺單獨拿出來寫呢?

因為耳(聽覺)、口(味覺)、鼻(嗅覺)、手(觸覺)接收到的一般是一個資訊,或者是有先後順序的資訊,描寫起來比較容易。比如:聽到“砰”的一聲、外面吃起來脆脆的,裡面吃起來糯糯的、先是聞到一股酸酸的味道,接著一股惡臭襲來、摸起來很光滑。

而視覺會同時接收到海量的資訊,各種顏色、各種事物,有遠有近,有內有外,有動有靜,同時呈現在眼前,這麼多資訊,哪個要寫,哪個不要寫,哪個先寫,哪個後寫,很多孩子到這一步就蒙了。

舉個例子,有個5層的書架,每一層都放了一些書,小紅和小白分別向客人介紹這個書架。小紅按層數的遞增逐層介紹,小白的介紹沒有規律跳著來:

小紅:這個書架第一層放科學書籍、第二層放歷史小說、第三層放漫畫、第四層放外文書、第五層放科幻小說

小白:這個書架第三層放漫畫、第一層放科學書籍、第五層放科幻小說、第四層放外文書、第二層放歷史小說

當我們聽到小紅的介紹,會覺得很清楚,但是聽了小白的介紹,腦子裡都被繞暈了。

所以,當我們描寫人物、動物、事物、景物時,要先確定一個順序,然後按照這個順序逐層描寫,就像掃描器一樣,這樣在讀者腦中才會形成一個有先後順序的,銜接完整的圖片,才不會把讀者繞暈。

順序就是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從近到遠、從遠到近、從外到內、從內到外、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

那麼描繪不同的事物要採用哪個順序呢?

當我們描寫人和動物時,一般採用從上到下的順序。也就是從頭寫到腳,或從頭寫到尾。因為人的眼睛長在頭上,有一定的高度,從上往下看更方便。

身體的部位很多,每個都必須寫到嗎?不是的,我們可以挑選人物/動物比較有特點的身體部位來描寫,這樣重點突出,更讓人印象深刻,但注意一定要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寫。

在形象描寫之後最好加上作者與描寫物件之間的趣事,體現出描寫物件的性格特點。

最後是作者對人物/動物的總結評價,這就是一篇完整的人物/動物描寫。

以《我爸爸》和《小花貓》為例:

身體部位

臉部細節

我爸爸

小花貓

第一段肖像描寫

體型

我爸爸比較胖,身高大約1.7米,遠看象一個紡錘。

我家樓下有一隻可愛的小花貓,它的身體胖胖的,全身覆蓋著黃白相間的毛,躺在地上時就像一隻圓圓的滾筒。

頭髮

他的頭髮有點卷,腦門有點禿,燈光一照,額頭特別亮堂。

耳朵

它圓圓的大腦袋上有一對小小的、尖尖的耳朵,就像兩個三角形,吃起東西來小耳朵一動一動的。

眉毛

眼睛

他經常找不到自己的黑框眼鏡,沒戴眼鏡時,他的眼睛總是眯成一條線,象只無頭蒼蠅,一戴上眼鏡,眼睛立馬大了起來,散發出機智的光芒,好像能看穿我心裡所有的小九九。

它的眼睛很奇妙,眼睛中的瞳孔一天至少有三次變化。早餐,黑瞳孔小小的,中午,黑瞳孔成了一條線,晚上,黑瞳孔又大又發亮,難怪再機靈的老鼠也難逃它的眼睛。

鼻子

尖尖的鼻頭下有一張兔子一樣的三瓣嘴。

嘴巴

鬍子

它的鬍鬚又硬又長,可千萬不能把它剪掉,因為這鬍鬚作用極大,能當尺子測量老鼠洞口的大小,以便出其不意地捉住老鼠。

脖子

身體

爸爸的手厚厚的,粗粗的,就像一件大棉襖包著我的小手,一點風雨都透不進來。

它的爪子也很特別,爪子下面有一層厚厚的、軟軟的肉墊,走起路來一點聲音也沒有,爪子上的指甲很鋒利,平常就藏在這肉墊裡,只有捕捉老鼠時才露出絕招。

一條長長的尾巴象鞭子一樣,一上一下地晃動。

第二段趣事

爸爸雖然很懶,但是工作起來卻很認真,經常加班出差。出差回來他會馬上變身修理工,把家裡裡外外都檢查一遍,一會換燈泡,一會修水龍頭,一會兒給電腦防毒。他還在家裡裝了好多攝像頭,當他一出差就變身保安隊長,隨時監護著我和媽媽的安全。

每次我下樓散步都要帶上貓糧去喂小花貓,它一看見我就從樹叢裡走出來,衝著我“喵喵喵”地叫,我心裡便樂開了花。

第三段總結

這就是我爸爸,看上去很懶,卻像一棵大樹守護我們溫暖的小家。

這隻小花貓帶給我好多樂趣。

29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迪拜有多“壕”?連切水果都不一般,太奢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