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得去世了,雞娃屆的標杆就這麼倒下了。這事剛發生時,朋友就告訴了我。但我一想到一得爹的痛苦,就頗有些不落忍去分析和評判。
這個男人大半輩子都貢獻給了兒子,可兒子卻這樣決絕得拋下了他。
先為一得爹說兩句。他無疑是愛兒子的。
沒幾個爹能給孩子如此全心全意的陪伴;
沒幾個父母會放下高薪的工作,為了陪孩子,寧願去種地;
沒幾個爹媽能把孩子從小打到大,用過的一紙一筆,一針一線全都收集到一起,還給兒子建了個“博物館”。(小聲bb:這個小小博物館是在孩子出事前建的,用情固然至深,但多少有點不吉利。)
一得出生那些年,還沒有自媒體這一說。硬要說一得爹是為了作秀而付出,是不客觀的。
一得爹的初衷,就是為了陪孩子一起成長,所以這個故事的結局才會如此令人悲傷。
我說過,養孩子,教育方式還是次要的,主要看運氣。
現在的風氣就是如此,爹媽教育得好不好,主要看孩子。
孩子命好,成功了,那無論父母怎麼教育,都是對的。孩子若是失敗了,那父母無論怎麼教育,都是錯的。
設想一下,如果一得沒有自殺,只是一個人默默地在異國他鄉抑鬱,一得爹不還是雞娃圈一呼百應的人物嗎?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現在說一得爹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多少有些馬後炮。
況且,一個人抑鬱,因素有很多。一得在那一刻到底是怎麼想的,沒人知道,或許永遠也不會有答案了。
現在的小孩,抑鬱率實在太高了。性格內向的孩子抑鬱,看起來無比陽光的孩子也抑鬱,心事重重的孩子抑鬱,瞧著沒心沒肺的孩子也指不定背地裡抑鬱著。
以至於,現如今都沒有家長敢拍著胸脯保證:我家孩子是絕不會想不開的。
所以我不認為,一得的死主要責任在一得他爹。
但一得爹有些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可以讓我們引以為戒。
第一、一得爹成了廣東媽媽雞娃圈的領袖,一得從兒子變成了一塊行走的招牌。
自媒體盛行,雞娃博主越來越多了。本來是單純地為了孩子有個更好的前途去雞娃,為了幫助別的家長而分享,弄到後面卻成了一門生意。小孩的成績直接成了父母的KPI,無數雙眼睛都盯著他。教育太過功利,也就變了味。
很多學霸小時候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因為自己成績好,父母總在朋友那兒炫耀,炫到後來,孩子為了爹媽的面子,為了維持住學霸的人設,就只好拼命學習,壓力山大。
如果小孩成績下降,就意味著父母收入銳減呢?
如果父母為了自己一貧如洗,賣房子供自己讀書,賣雞娃人設是他唯一的收入呢?
孩子咋辦?不得加倍努力,拼盡洪荒之力去學習嗎?
一得爹曾寫過一篇文章,令我印象至深。他說一得讀小學的時候,他就跟兒子約定好,不許考第一名,不然就要罰吃麥當勞。而一得做任何其他事,都不會受到懲罰。前提是一得愛吃麥當勞,並不討厭吃麥當勞。
孩子做錯了嗎?沒有吧!人家只是考了第一。
吃麥當勞算懲罰嗎?
難說。
如果一個人喜歡玩手機,那麼做一件事對他的懲罰就是玩手機。他會怎麼想?
我也想不明白。
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得爹字裡行間充滿了“凡爾賽”,彷彿能看到他洋洋自得的微笑:考第一很了不起嗎?我兒子考第一是要受到懲罰的。有實力考第一卻不敢考第一才是真的牛。
張一得的事,也給雞娃博主敲了一個警鐘,不要過度曬娃,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在如此重負下,張一得敢懈怠分毫嗎?
第二、一得爹對孩子付出太多了,這也給兒子無形中造成了很多壓力。
一得爹曾經也是一名白領高管。一得不到一歲,父母就離婚了。一得爹把市區的房子賣了,帶著兒子在農村種地。一得吃的菜和肉,都是父親親手所種,親自養大。
賣房子的錢,都給兒子讀書了。
可是,還不夠。
因為一得自讀幼兒園起,都是讀的私立學校。幼兒園入讀華南碧桂園中英文幼兒園,從小學到初中都是華南碧桂園學校,學費不菲。
每一筆賬,一得爹都記得清清楚楚,後來陸續也還了。
一得在申請埃默裡大學面試的時候,反覆強調。一開始他也會因為窮,因為沒錢而羞愧,但是看到父親很坦然,慢慢地,他也就釋懷了。
真的能釋懷嗎?很難說。
撇開單親家庭不談,孩子是需要安全感的。孩子也會自然地進行攀比。
私立學校的同學們,個個開豪車,住豪宅,再對比自家連學費都湊不出的窘況,隨著年齡的增長,張一得那麼聰明的孩子,能沒感覺嗎?能不自卑嗎?
不過是自卑,卻說不出口罷了。
他只好自己催眠自己,我家雖然沒錢,但是有愛,我的學費雖然是百家湊起來的,但是我成績好。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樣的包袱太過沉重了。
張一得不敢自卑,也因為父親的犧牲感太重,重到即便是個小孩,他也能體會到這一點。
無論父親和母親,犧牲感都不能太重。這也是我一直認為,父母不要為了孩子全職的原因。
當爸爸媽媽有一方全職,尤其是全職雞娃的時候,他很容易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孩子捆綁在一起,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
不要說孩子,就是一個成年人,都很難接受。想象一下你的愛人或者父母對你說:我的理想就是讓你成為xxx樣的人;只有你過得好了,我才能過得好。你開心了,我才會開心。
你會是什麼感覺?
會不會毛骨悚然?會不會想要逃跑?
孩子無路可逃。
孩子只有逼著自己懂事,小心地收藏好自己的天性,去迎合父母沉重的期待。
很多時候,懂事是一把利刃,是在自己身上雕刻,把自己變成別人喜歡的模樣。
我翻看了一得爹所有的文字,沒有發現張一得有過叛逆的表現。他已經19歲了,早就過了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大多都是帶刺的。這是成長帶來的陣痛,就像一次蛻變,經歷過才能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
而張一得的青春期,不是這樣的。
他小心翼翼地收起了自己所有的刺,生怕扎到為了自己全心全意付出的父親。
所有的叛逆的刺,如果不向外扎出去,就會向內傷害到自己。
就像伍綺詩在《無聲告白》中寫的那樣:家庭,有時候會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定的牢籠,其恐怖在於,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後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
當然,還是不能憑這些就認定張一得是因為父親過度的付出和炫耀,就走上了絕路。對於一個為了兒子付出所有的父親,那樣太過殘忍。
但毋庸置疑,張一得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一定經歷了比別的孩子更多的磨礪,他的心裡有許多話無可言說,只能小心翼翼地吞下去。
別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
人生路漫漫,65歲才得退休。孩子不過是比你晚生了二三十年,與其給他增加壓力,不如自己奮發努力。
說不定殊途同歸,孩子能和自己一同達到幸福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