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豐縣以“X堤口”命名的那些村莊是怎麼來的?

豐縣以“X堤口”命名的村莊很多,粗略統計一下有二十幾處之多,至西向東如段堤口、王堤口、郭堤口、侯堤口、後丁堤口、前丁堤口、孟堤口、於堤口、西常堤口、東常堤口、北常堤口、大堤口、史堤口、徐堤口、黃堤口、大堤口、邱堤口、周迂堤口等等。

以上村莊命名的規律,一是:姓氏+堤口,二是:其地理位置基本都是分佈在太行堤河的兩岸。

也就是說,這些村莊的共性,都是同一個時期的渡口逐步擴充套件形成的。因此,村莊的起源也是一致的。

2017年在趙莊吳神廟附近拍攝的太行堤河

太行堤河,是明朝末年是黃河決口沖刷而形成的,因此推斷,這些村莊的形成年代,基本都在明末清初。

明正德四年(1509年)黃河在山東曹縣楊家口決堤,衝成豐沛大河。

從那以後一直到嘉靖六年,豐沛一帶經常受到受黃水襲擾。

豐縣城北的泡河、白帝河、濁河均成為黃水的通道。官府的漕運通道受淤。甚至,連豐縣現成也一片汪洋,縣政府不得不遷到華山避難。

2016年8月航拍白帝河(範玉友攝)

《豐縣志》中有“正德己巳(1509年),黃河入泡,行三十餘年,遂淤”的記載,也註明黃河水行豐縣境的史實。

同時,郭天錫曾對嘉靖五年水淹豐縣城的情形,用詩作了表述:

“城門無路踏城頭,初見令人膽欲流。

一水平鋪無寸土,幾家孤立依層樓。

誰知鰍鱔都為宅,可是桑田欲下籌。

大澤赤龍飛去遠,至今猶自有龍湫。”

漕運受阻,朝廷內保漕運的呼聲高漲,嘉靖八年官府築成單、豐、沛防洪大堤(太行堤),太行堤河形成。

《明史·渠河》載:嘉靖六年(1527年)盛應期任總督河道右都御史,左都御史胡世寧獻治河之議:“修武城南廢堤,抵豐、單,接沛北廟道口,以防北流。”

七年正月,應期奏上如世寧策,帝亦從之。

八年六月,單、豐、沛三縣堤成。築堤取土而成的河為太行堤河。

自此後的數十年,除太行堤北的豐縣地外,豐縣受黃水影響較輕。

所以,太行堤沿岸,村莊“堤口”為多,太行堤往南,村莊“樓”多,往北,村莊“寨”多。“寨”的形成,另文敘述。

由於黃水泥沙俱下,太行堤河,到清代同治年間基本於平,解放後的太行堤河只是一條蜿蜒曲折的小河,河水無規則地順地勢流淌,經常淹沒農田,此是後話。

太行堤西起山東省單縣才堂鎮,經王溝、趙莊等鎮常店、師寨等向東北至沛縣,豐縣境內全長約70公里,堤面5.8米,堤高3.8米。

(解放初期豐縣水系)

解放後,1952年由政府牽頭,群眾自籌資金進行了一次治理,直至1975年政府透過多次治理,拓寬了河面,築成太行大堤,並在大堤上栽上樹木,成就了現在的大河、大堤及防護林帶。

太行堤於1991年被公佈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綜合《豐縣水利志》、《豐縣村名錄》)

12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沒有建在宅基地上的房屋,拆遷時就沒補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