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2019年,國際新聞被南美洲的巴西亞馬孫森林大火刷屏。許多人從這起事件中意識到了全球環境的脆弱,單個國家能否保護好自己的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往往遠不侷限於本國的國境之內。

中國的綠化成就舉世矚目(圖來自NASA)

還好,世界上也不是沒有振奮人心的好訊息:美國宇航局(NASA)的報告顯示,自本世紀以來,全球綠化面積足足多了一個亞馬孫雨林那麼大,其中中國和印度的比例最為突出。而相對於以集約農業設施為主的印度,營造更多人工森林的中國為地球的生態做出了更大貢獻。

綠化地球:中國留給人類的“後手”

中國在環保領域為世界做出貢獻,其歷史並不算長。事實上,新中國建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環保並不在中國的議事日程上。上世紀50年代,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實現工業化,增強國力才是最迫切的任務。

不過,中國也很快就意識到,想要長遠的發展國力,保護環境始終是繞不開的坎兒。1973年,中國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將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職能範圍,成為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第一個里程碑。

1978年,中國全國人大五屆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首次將“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汙染和其他公害”寫入憲法。同年11月,中國啟動了龐大的“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在中國的西北、東北和華北地區建設大規模人工林,意在改變這些地方的生態環境,緩解生態災難,整個專案的規劃一直持續到遙遠的2050年。

在三北防護林建設規劃提出後,甘肅省古浪縣的六位村民站出來成立了八步沙林場治理沙漠,史稱“六老漢”(圖為八步沙林場,新華網資料圖)

1998年,多種氣候異常因素疊加,導致中國多個主要流域同時面臨罕見的大洪水,森林破壞導致的水土流失也嚴重放大了洪水帶來的影響。痛定思痛,中國開始啟動了日後讓NASA為之驚歎的“退耕還林”工程。

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提供的資料顯示,退耕還林工程自1999年啟動至今,全國累計造林4.47億畝,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3.6個百分點。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20年來,全國有19.44億畝天然林得到有效保護。

在全球森林資源持續減少的背景下,中國森林面積和蓄積量持續增長,成為近20年來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的國家。雖然中國的人工林在生物多樣性和固碳能力上還遠不能和正在減少的熱帶雨林相比,但其快速增長的面積無疑讓人類在面對氣候變化時有了更多的轉圜餘地。

治理汙染:中國堪稱世界級“教科書”

2013年初,北京在中國率先建立了覆蓋全市的細顆粒物(PM2.5)監測體系,隨時向全社會公佈這項空氣汙染物的濃度資料。“治理霧霾”也成了中國社會最強烈的呼聲。

這一年的中國“兩會”上,習近平也和政協委員談起了空氣汙染的問題。“我小時候沒有PM2.5,但是有PM250”習近平回憶自己年輕時說,當年,沙塵才是最大的問題。到學校之後,口罩上都是厚厚的黃沙子。到了冬天,加上煤煙氣,情況就更糟了。他接著講到,老問題解決了,我們還在面對新的問題,其實老的問題和新的問題,在中國社會同時存在。

顯然,上世紀70年代開啟的綠化工程解決了中國的“PM250”問題,現在的中國,則要開始解決pm2.5的問題了。不過,這一次中國的動作,格外的快:

2013年,中國國務院印發“大氣十條”,提出了10條35項綜合治理措施,重點行業整治、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機動車汙染治理等全面推行。“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以上,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累計下降18%。

2018年,全國338個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平均濃度為71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18.4%;PM2.5年平均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2.0%;PM2.5未達標城市(基於2015年PM2.5年平均濃度未達標的262個城市)年平均濃度43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10.4%。

最被人關注的北京,成果更是突出:2019年3月9日,第四屆全球環境大會前夕,聯合國環境署在肯亞內羅畢釋出《北京二十年大氣汙染治理歷程與展望》報告指出,2017年,北京環境空氣中細顆粒物(PM2.5)的年均濃度從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58微克/立方米(根據北京市環保局的通報,2018年這個資料更是降低到51微克/立方米)。報告稱,北京的大氣汙染治理工作,已經成為世界級教科書,對全球其他城市都有借鑑意義。

拯救環境,中國靠什麼?

雖然被聯合國環境署列為“世界級教科書”,但中國在環境問題上的成功經驗,顯然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

譬如,“替代清潔能源”的策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需要強勁的技術與產業實力作為支撐。截至2018年末,全球十大風力發電機制造商中,中國企業有5家;全球十大太陽能元件製造商中,中國企業佔據9家;全球十大太陽能電池片製造商中,中國企業佔據8家。中國大陸在運核電機組規模位列世界第四位,在建核電機組規模位列第一位,中國主導建設的核電站受到很多發展中國家青睞。

正是憑藉強大的新能源產業,在資源稟賦上只有煤炭還算富裕的中國,才能在環保的指揮棒揮起後,迅速將清潔能源裝機發電容量提升至4成以上。

中國的清潔能源產業領先世界(圖來自中國經濟網)

對機動車汙染的控制,同樣有賴於中國迭代迅速的汽車工業。從2013年“大氣十條”釋出時,中國只有少數幾個城市實施了“國四”機動車排放標準;而到現在,“國六”機動車排放標準已經開始在多個城市實施。“大氣十條”釋出時,新能源車對中國人來說還只是個新鮮的玩具,而到了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售量達到125萬輛,佔世界新能源汽車總銷售量的比例近63%,排名全球第一。

辦到這些,當然需要錢——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80年代初期,中國環境汙染治理投資每年為25-30億元(人民幣,下同),到80年代末期年度投資總額超過100億元,本世紀初,這個數字突破千億,到2017年,中國環境汙染治理投資總額為9539億元,比2001年增長7.2倍,年均增長14.0%。

但歸根結底,讓中國人能把資源投向環保事業的,還是深入人心的環保理念,完善有序的制度安排,與攜手全球的寬廣胸懷。2017年,美國宣佈退出《巴黎協定》,為世界環保事業帶來重創。此時,中國總理李克強的迴應則擲地有聲:“中國政府積極參與推動並簽署巴黎協定,並最早一批向聯合國提交應對氣候變化國別方案。中國人信守‘言必信、行必果’,將會繼續履行巴黎協定承諾,也希望同世界各國就此加強合作。”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緬甸這兩類水果在國際市場備受歡迎,未來5年出口量將增加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