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阿爾薩斯一洛林地區位於法德兩國的邊界地帶,同時位於歐洲大陸的心臟位 置,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該地的主權歸屬經歷了法德兩國多次的爭 奪,是一部微型的法德關係史,更是一部濃縮的歐洲大陸爭霸史。

18世紀的法國

普魯士宰相俾斯麥的上臺,掀開了普魯士崛起的序幕

統一後的德意志帝國

俾斯麥提出的“鐵血政策”誓要通過強權、武力掃除國內外障礙,達到統一德國的目的。俾斯麥通過“鐵與血”的強硬手腕,大力整治軍隊,凝聚整個德意志民族打擊外族。先後與丹麥、奧地利開戰並取得勝利,統一了德意志北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然而其南部城邦的統一仍難以開啟局面,不管是關稅同盟還是宗教信仰都無法使得南北德意志達到統一。

這些缺少共鳴的工具都無法讓俾斯麥敲開國家統一的大門,隨後俾斯麥利用民族主義這一工具從民族文化入手掌握話語權,打開了德意志統一大業的突破。

長期以來,德意志民族處於四分五裂狀態,導致其民族主義呈現出複雜多變的狀態:一方面,出於德意志與法國國力的差距,德意志民族對法蘭西g現出忌憚和極端仇恨的排外態度;另一方面,在普魯士不斷征戰、不斷強盛過程中,德意志民族伴隨產生民族優越感和侵略性的民族主義情緒。德意志民族在這過程中懷有一種自卑又自負的複雜感情。

而此時,法蘭西民族主義重點主要為維護法國大革命的勝利果實、促進民族團結、提高民族威望上,持較為和平的人道主義態度,但由於法國的霸主地位及法國大革命的偉大思想、資產革命等等,使得法蘭西人民具有一定的民族優越感。

俾斯麥正是利用法德民族特性挑起法德人民的民族仇恨,通過國家間民族主義對峙促進德意志民族團結,進而達到普魯士王國的統一。1870年,俾斯麥私自修改埃姆斯密電,並蓄意公佈於眾,報紙上的內容引起法普兩國民眾的強烈憤慨,都認為自己的民族受到了侮辱。這一計策成功激發了法德的民族主義:法國方面,法蘭西舉國公民的強烈不滿和拿破崙三世重現拿破崙帝國版圖的希望,使得法蘭西人民渴望重現法蘭西民族的輝煌,在電報事件一週後主動對德宣戰;德國方面,德意志南北人民藉此為民族的統一而團結起來,同仇敵愾共同對抗法蘭西。

1870年,法國率先發動了普法戰爭。然而,當時法德邊界,法國只部署了26萬多人,而俾斯麥集結了一直50多萬人的德意志各民族聯軍。強大的軍力和高漲的民族士氣,使得法國人很快潰敗下來,只能撤出阿爾薩斯,但是當地人民仍奮勇抗戰,阿爾薩斯南部的貝爾福—直苦苦抵抗直至戰爭結束都未淪陷,足以證明阿爾薩斯人民對法國的忠誠度。隨後,普軍在色當戰役生擒拿破崙三世後仍然進攻巴黎,將民族戰爭轉化為侵略戰爭。

法蘭西內部在經歷帝國滅亡、共和國建立的階段,雖然人民愛國熱情高漲,但是剛剛建立的軍隊還是無法敵過越戰越勇的普軍。1871年,法國投降,簽訂《法蘭克福合約》割讓阿爾薩斯一洛林地區,苛刻的停戰條件為法德兩國的宿仇埋下了陰暗的種子。但普魯士因此統一了德意志民族,結束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民族國家。統一後的普魯士帝國,雖然也由聯邦組成,事實上統治權己經掌握在帝國政府,成為一個真正的主權國家,取代了法國的歐洲霸主地位。

德意志的阿爾薩斯一洛林:壓迫式同化

德意志這種工具理性的戰略,其表面上的民族藉口在阿爾薩斯一洛林地區則完全變質,對當地採取的去法蘭西化的高壓迫式同化,更像把這裡當做殖民地看待,而沒有將當地人民當做自己民族中的一員來對待。

德意志帝國統一後,將帝國劃分為22個邦國、3個自由市,各邦仍保留三級議會的邦議會選舉制,參與下院帝國議會。而阿爾薩斯一洛林地區則被設為皇帝直轄領地,取消了原法蘭西的三級會議,既沒有地區內的決策權也沒有參與帝國聯邦議會的權力,淪為半殖民化地區。在法蘭西享有的所有公民權利、政治權利的阿爾薩斯一洛林人民此時淪為了“二等公民”,不僅無法對德意志建立國家認同感,還更加思念祖國法蘭西。

德意志不僅在政治上剝奪了當地居民的權利,還實行壓迫式的同化政策。將德意志居民迀入阿爾薩斯一洛林地區,並將當地城鎮完全德意志化,從地名到建築,連節日的安排都實行德意志規定,還加入了德意志皇帝的生日,以同化當地居民融入強烈的德意志軍國主義社會,直到現在我們在當地還可以看到濃重的德國建築特色。

著名的《最後一課》還側面反映了德意志在該地區壓迫式的文化同化政策。

1871年,德意志頒佈義務教育法令,規定所有適齡兒童必須接受普魯士軍國教育,使用德語成為唯一的授課語言,只有阿爾薩斯方言允許在小學低年級德語教學中允許使用,而法語則完全禁止在公共場所和學校使用。在高等教育中,則解聘了所有的斯特拉斯堡大學教師,調入德意志教授。

1906年,當地知識分子奮起反抗,建立阿爾薩斯語協會來抵抗德意志的文化同化。可以看出,德意志在阿爾薩斯一洛林地區無孔不入的同化政策是多麼的壓迫和嚴厲,在這種情況下,當地居民對德意志的牴觸情緒越來越大,對法國民主社會的渴望更加強烈。

第一次世界大戰:工具理性下的帝國主義洗盤

德國大陸政策的破產

隨著德意志帝國的建立,保住其歐洲霸主地位勢必成為德意志外交政策的重要課題。因此,德國一邊重點孤立法國,防止其與其他國家結盟後採取報復行動;一邊加強自身結盟,與俄國、奧匈帝國建立三皇同盟。但是俄奧之間卻存在著競爭關係,兩國在巴爾幹問題上的利益糾葛使得兩國關係變差,而德國在其中的居中調停使得俄國損失巨大,幫助奧匈帝國獲取利益,三皇同盟就此破產,德國將俄國推向法國。隨後,俾斯麥利用法意之間的嫌隙,拉攏義大利,1882年,德、奧、意三國正式簽署《維也納條約》,三國同盟正式形成。

可惜的是,俾斯麥的外交政策沒有得以繼續,德皇威廉二世上臺實行新世界政策的一系列動作,打破了俾斯麥為德國努力建立的安穩局面,放棄與俄國關係轉回的機會,惡化與英國的關係,一下子得罪了英俄兩大海陸強國。

法國的結盟戰略

而在德意志以歐洲大陸為政治舞臺的同時,普法戰爭戰敗的法國則陷入不安的安全形勢之下,戰敗後國力的下滑和東部強國的虎視眈眈都迫使法國積極進行海外殖民擴張,以求獲得更多的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

法國在不斷積蓄自身實力的同時,對外實行結盟的外交政策,充分利用英俄等老牌強國與德國新興經濟強國之間的衝突以遏制德國。首先利用德俄矛盾,主動與俄談判,建立法俄同盟。後在海外擴張中對英妥協,同時抓住德英海上矛盾的機會,建議英國遏制德國,兩國締結友好條約,隨後摩洛哥危機促使兩國真正統一戰線對抗德國。法國還努力促成英俄兩國結盟,以強化法國同盟國關係。1907年,法俄英簽訂“三國協約”標誌著歐洲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大軍事陣營的對峙

狂熱的民族主義歐洲

當時歐洲社會達爾文主義興起,為歐洲民族主義的狂熱提供了滋養的土壤,使得1871年後的歐洲民族主義普遍具有強烈的侵略性。加上兩大軍事陣營的對峙,使整個歐洲都處於高度緊張、積極軍備的狀態之中。

德國在統一後日益崇拜軍隊和武力,日益相信民族復興必須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通過戰爭的方式實現,其對戰爭的渴望尤其強烈。而法蘭西,作為高傲的“高盧雄雞”,法蘭西民族對復仇德國、收復失地抱有強烈的信念,民族復仇情緒和好戰情緒也瘋狂增長,使得人民對軍隊也充滿崇拜之情,認為軍隊是復仇德國的希望。在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後,法國國內的主戰呼聲更加強烈。法國人普遍認為,危機的挑起這是一心想吞併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和支援維也納的德國。

新興帝國主義國家伺機爭奪海外殖民地,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結盟以防備新興帝國主義國家的突襲。在整個歐洲處於民族狂熱之際,新興帝國主義陣營也一直伺機尋找發動戰爭的動因,試圖通過戰爭達到世界力量的洗盤,從中獲得更多的利益。

戰爭中迴歸的阿爾薩斯一洛林

1914年,塞爾維亞民族青年挑起薩拉熱窩事件,使得整個歐洲蓄勢待發,各國都進入積極的軍備狀態。在任何地方,歐洲各組人民都似乎覺得他們生活在前所未有的光榮時刻。1(3狂熱民族主義成為了新老帝國主義國家參與薩拉熱窩事件的外交工具,並且在當時全歐洲人民主戰思想濃厚的環境下,這一工具理性代表著全歐洲人民的思想理念,以一種“道德理性”的方式呈現在大家眼前。

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正式吹響了第一次世界戰爭的號角。奧匈帝國和德國企圖藉此向東西兩面擴張其版圖,於是德國準備向西線大舉進攻,速戰速決拿下法國。值得一提的是,在戰爭前夜,3000名阿爾薩斯青年逃回法國,也避免和法軍自相殘殺。德國穿過阿爾薩斯快速進軍法國,英法聯軍將德軍阻截在馬恩河,破壞了德軍的“施利芬計劃”,將西線快速進軍轉為長期作戰的膠著狀態。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法軍奮死拼搏、驍勇善戰擊敗了德軍的進攻,改變了整個歐洲戰場的局面,法國開始進入反擊階段。隨後,法國逐漸向東收復失地。終於,這場帝國主義戰爭在1918年以德國的投降而落下帷幕。

戰後英美法通過《凡爾賽和約》對德國提出苛刻的戰敗條款。法國不僅收復了阿爾薩斯一洛林、獲取鉅額賠款,成功復仇並提出一系列削弱德國勢力的措施:萊茵河西岸部分地區由戰勝國佔領15年,東岸50公里內&永久性t軍事區;薩爾由國際共管。"但是通過割讓土地和賠款的方式並沒有改變德國的原始架構,其受到的重創也遠遠沒有達到法國的期望,對法國仍然具有威脅。而在這場戰爭中,雖然法國作為戰勝國重回強國之列,但是戰爭使得其失去150萬名國民的生命,對其經濟進行了重創,國家元氣大傷,仍處在國家安全的憂患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工具理性與道德理性的較量

二戰歐洲戰場

一戰的戰敗使德國被迫“接受”嚴苛的懲罰,高額賠償、限制軍備、土地割讓等都使得德意志經濟衰退、政局動盪,高傲的德意志民族產生了強烈的民族屈辱感,極端民族主義更加強烈,德意志民族對種族血統純潔更為執迷,並轉變為虛構的民粹主義,為法西斯主義運動提供了民族基礎。並且,失去魯爾區和阿爾薩斯一洛林地區的德意志人對法國的仇恨也更加深刻,對法國的復仇行動勢在必行。

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很好的利用了這種民族情緒提出“優秀的德意志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統一的大德意志”口號,利用極端民主主義工具理性宣傳種族優秀論,對內實行種族政策,殘忍殺害猶太人等種族,對外實行侵略擴張,企圖通過戰爭淘汰“劣等民族”以加強內部凝聚力和外部吸引力,實施法西斯暴力侵略。

而法國因為一戰的創傷而元氣大傷後厭戰情緒濃重,主張和平主義思想,奉行綏靖政策對德放任。同時,其對自身的安全戰略僵化落後,僅僅#望萊茵河畔的馬奇諾防線來抵禦外來者的入侵,這個糟糕的想法決定了法國日後快速淪陷的命運。

1938年,德意志開始暴露其野心,以“統一的大德意志”吞併了奧地利並對捷克斯洛伐克進行法西斯侵略。1939年,法國因希特勒的凶猛勢頭而對德宣戰,但是僅釆取防禦姿態,對阿爾薩斯邊境地區43萬人進行疏散。1940年,在德意志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調轉方向進攻西線。很快,德國就從北邊開啟豁口進攻法國,僅六個星期就攻陷法國,一雪前恥重奪阿爾薩斯一洛林地區,並對當地進行納粹化和瘋狂鎮壓,開設訓練營和集中營,將阿爾薩斯一洛林13萬年輕人編入德意志國防軍派至東線與蘇聯作戰。

在納粹主義的反人類暴行之下,一切與法西斯對抗的行為都己經上升為解放全人類的道德理性之下。在巴黎被攻陷後,戴高樂將軍仍然試圖救國,在境外成立“自由法國”,號召法蘭西民族奮起抵抗。英美蘇等國盟軍在各個戰場上浴血奮戰使得戰局扭轉,1945年德意志投降,阿爾薩斯一洛林地區重回法國懷抱,德意志重新分裂變為東西德意志。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蘭西重獲自由、收復失地,在英美的扶持下獲得了較高的國際地位。對阿爾薩斯一洛林地區,法國修改了許多戰前與當地自主獨立主義相牴觸的政府政策,尊重當地人民的語言和風俗習慣,使得當地激進的民族自治思想逐漸銷聲匿跡,通過民族同化增強國家認同感。而德意志,在戰後遭受了嚴重的戰後制裁,國家解體、領土分割,武裝力量解除,在硬體上己無法對任何國家造成烕脅。在思想上,美英蘇法四大盟國消滅德意志一切軍國主義和納粹主義影響,大力推^1“非納粹化運動”,培養德意志人民民主精神。而德意志統一後也建立了戰後賠償和戰後反省的系統機制。在政府的大力推進下,德意志人民正視歷史、反思過去,納粹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也基本得到根除。

綜上

近代以來,阿爾薩斯一洛林經歷了歷史上最苦痛的時代,幾經易主終於培養出法蘭西民族感情的阿爾薩斯一洛林卻又開啟了殖民地的悲催命運,淪為滿足侵略者野心的利用工具。德意志統治者們對這個地區沒有感情,也沒有意願要將這一地區融入自己國家的正常管理之下,大肆的壓迫和鎮壓使得地區人民飽受摧殘。

俾斯麥利用19世紀盛行的民族主義走出了戰略上的一步妙棋,利用德意志民族工具理性的對外戰略,促成德意志內部的統一,並使德意志重回霸主地位。而此時的阿爾薩斯一洛林地區則成為了俾斯麥戰略的犧牲品,俾斯麥無意重奪神聖羅馬帝國時期阿爾薩斯地區和洛林公國的主權,對於當地居民的民族認同也毫不關心,只是出於戰略的需要而給當地人民帶來戰火和痛苦。

兩次世界大戰更是德意志藉由極端民族主義的工具理性,企圖對歐洲版圖乃至世界版圖進行重新洗盤的契機,阿爾薩斯一洛林地區人民在其中受到了殘忍的壓迫,法國的國家實力和民族自尊也嚴重受挫。

事實上,無論是俾斯麥的民族統一、帝國主義的重新洗牌、還是希特勒慘無人道的納粹主義,都可以說是在民族主義盛行的時代潮流下,各國統治者將工具理性運用在國際關係上的典型事蹟,背後充滿著統治者們為謀求更多的國家利益所進行的“陰謀”。阿爾薩斯一洛林地區爭端正是在這種工具理性的操控下逐漸成為法德兩國不可化解的死結。

值得慶幸的是,在最後這場戰役中,全人類利用道德理性統一了戰線以對抗法西斯的殘暴行為,全人類獲得了偉大勝利,納粹主義得以消滅,民族主義進入一個緩和期,人類掀開了和平發展的新篇章,法德兩國的關係也迎來了新機遇。

最新評論
  • 1 #

    作者對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歷史歸屬自己居民自我認同理解有誤,建議作者認真了解一下歐洲歷史。歷史及現實和你文中恰恰相反。這兩個地區更多顯示德意志文化特色及及民族認同。

  • 2 #

    聽說過神聖羅馬帝國嗎?聽說過哈布斯堡家族嗎?知道洛林-哈布斯堡家族嗎?阿爾薩斯和洛林包括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聯邦和米蘭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域內!德國認為自己是第二帝國繼承了德意志人的國家疆域所以對阿爾薩斯和洛林不是侵略,而應該屬於奪回。不要用一個法國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如果有一天,中國奪回海參崴……你站在俄羅斯角度是被侵略了,而站在中國角度就是奪回被佔領土!

  • 3 #

    很好奇,假如法國繼承了西班牙王位,神聖羅馬完整同一,這兩個哪個會更強。

  • 4 #

    法國才是壓迫者,阿爾薩斯和洛林本來就是日耳曼人,說德語,法國人強行推行法文,而且是三十年戰爭搶來的

  • 5 #

    還好德國沒斯大林,否則阿爾薩斯和洛林直接換種

  • 6 #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1870年德意志統一,同一時期英美互爭,俄土互爭,而滿清洋務運動早在1860年代就開始了,不晚,甚至有趕潮的意味,可是二十多年過去後,甲午清敗,辛丑清敗,到1900年代,腐清被稱為東亞病夫,幾被瓜分。。。可悲!

  • 7 #

    該地按中國說法,自古就應該是德意志的,羅馬帝國的,你為毛只說近一兩百年?

  • 8 #

    弗朗索瓦一世 亨利八世都競選過神羅皇帝 要是選上了那就有趣了 歐洲的天下概念就會從德意志擴散到全西歐

  • 9 #

    所以不能讓英國脫歐,還是要小心德國人

  • 10 #

    斯特拉斯堡是屬於這兩個地區的最有名的城市,一個典型的德語名字,跟漢堡一樣。這兩個地區最早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屬地,說的是德語,在三十年戰爭中,散亂的德國成為最大的輸家,法國開始強力介入,並在路易十四追求天然疆界的政策下納入法國領土,法語開始進入。但直到俾斯麥打敗法國時,法語依然未完全取代德語。所以,德國收回此地,純屬收回民族領土。文章太過片面。

  • 11 #

    你先要了解中世紀曆史,再對近代史指手畫腳。

  • 12 #

    法國王室不行 但支系都很厲害 勃艮第公爵的私生子去伊比利亞冒險 建立了葡萄牙 安茹公爵去義大利冒險 建立了那不勒斯王國 其後更是建立了匈牙利 波蘭的安茹王朝 第二勃艮第家族差點在法德間建立一個強國

  • 13 #

    為什麼普法戰爭後德國要割佔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就是因為這裡居住著大量的日耳曼人,雖然他們中間大多數還是認同法國。

  • 14 #

    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就相當於德法直接的燕雲十六州

  • 15 #

    阿爾薩斯跟洛林,很難說究竟算誰的領土,因為從查理曼的後代三分帝國開始,這塊地方就一直在法蘭西和德意志這兩邊來回易手過好幾次。

  • 16 #

    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親向德國多一點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美軍基地遭土耳其炮擊,警告發動血腥報復,埃爾多安:敢動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