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馬蹄寺也叫普光寺,位於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城東南 80 餘公里的臨松山中,始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已有 1600 年的 歷史。石窟群由千佛洞、馬蹄寺、金塔寺及上、中、下觀音洞等七處組成, 共有 70 餘處窟龕。

馬蹄寺是中國河西走廊上的佛教聖地,其中千佛洞、 “三十三天”石窟、金塔寺立體飛天是馬蹄寺石窟群的標誌性建築。 馬蹄寺早期為漢傳佛教寺院,元代以後藏傳佛教開始興盛,藏語為“卓瑪讓象”,意為菩薩自然出現的地方。馬蹄寺、馬蹄山、石窟群、馬蹄河畔,這是一處集石窟藝術、佛教文化、祁連風光、裕固風情為一體的絕佳去處,不管是人文,還是自然,不管是心靈,還是信仰都會令人耳目一新。

“八王之亂”致使西晉王朝從此一蹶不振,開始走上下坡路,從而導致了 “五胡亂華”,也稱“永嘉之亂”,中華大地從此又進入了一個大動亂時代。 311 年,趁混亂之際,五胡(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遊牧部落聯 盟向中原發起了大舉進攻。洛陽、長安相繼被攻破。從304年至439年(西晉永興元年至北魏統一),南至淮河,北至陰山,西至蔥嶺,東至東海, 東北至鴨綠江下游以北,西南至瀾滄江以東,相繼建立了十六個較大的分裂割據政權。中原王朝正在發生著顛覆性的改變,混亂與殺戮已經無法避 免。

河西走廊中段的馬蹄山和山下的臨松薤谷一帶,在那個群雄逐鹿的年代相對平安穩定。明代詩人郭紳寫過一首這樣的詩章:“邊境名山勢插天, 二三幽洞幾千年。半山滴翠深秋雨,一壑蒼搖薄暮煙。室有金容仙蹟古, 門無玉鑰蘚苔蘚。鳥聲花影皆佳致,留與詩人味百篇。”這首詩說的就是馬蹄寺所在地臨松薤谷一帶的勝景。這一帶重巒疊嶂,松濤起伏,山頂常年白雪皚皚,山下四季流水潺潺。這樣的環境對於專心治學的人來說絕對是個潛心修行之所。

秦安人郭荷沿河西走廊一路向西,來到臨松薤谷,他“明究群籍,特善史書”,專心於讀書、授業、悟道、批史。河西學子紛紛慕 名前來求學。郭瑀、索靖、宋纖、索敞、張穆、張斌、祁嘉、宋繇、劉昞 等學者對後世儒家漢學影響很大。河西走廊相對於中原地區,這裡還是一 個比較安定、富裕的地方,文化氣息也相對濃郁。從“五涼”時期到北魏 的時代,是河西走廊文化繁榮昌盛的時期。

在那群雄紛爭的歲月裡,河西這塊清靜之地留存了中華文化的一絲文脈,後來的河西文化與中原文化、 江南文化並列被學術界稱三大文化體系。 馬蹄山古名臨松山,丹嶺山,青松山,傳說中的馬蹄印跡現存於普光 寺馬蹄殿內,成為鎮寺之寶。馬蹄寺石窟的獨特之處在於千佛洞有500 多個摩崖佛塔窟龕;普光寺的三十三天洞,上下七層二十一窟,呈寶塔形排列, 內有佛殿,外有迴廊,共開內外窟龕達 49 孔之多,造型奇特。馬蹄寺環境秀麗,山青、水秀、峰奇、洞異堪稱四絕。

西漢初年,這裡是匈奴阿育單于的避暑勝地,《甘鎮志》記載有“神驥足跡”之傳說。馬蹄殿中心柱前左側地上有一凹陷酷似馬蹄的印跡,傳說一日天高雲淡,麗日當空,格薩爾王騎一匹天馬路過這裡,天馬被馬蹄山的美麗風景所吸引,就想在此停留,馬蹄剛一落地,格薩爾王就緊勒馬韁,天馬再次騰空而起,後蹄在 石頭上蹬出一個深深的蹄印。當地百姓將蹄印當成吉祥物頂禮膜拜,慕名而來的僧侶在這個地方建造了馬蹄寺。石上嵌著的深深馬蹄印比一般的馬蹄要大得多,看來只有神馬才有如此神力。這個傳說大概是在元代藏傳佛教傳入普光寺時流傳開的,以此表達了人們對藏族英雄格薩爾王的景仰之情。

正是由於這個神奇的馬蹄印,臨松山後來改名為“馬蹄山”,普光寺 改名為“馬蹄寺”,山谷中的河也變成了“馬蹄河”。這一石窟群創建於十六國時期,經歷代開鑿擴建,現儲存有北魏、隋、唐、元、明、清等朝 代的塑像、壁畫等珍貴文物,是我國石窟寺建設發展史上的一處典型代表。 馬蹄石窟因為歷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和安西的榆林窟齊稱為河西佛教聖地的三大藝術寶窟。據《晉書·郭瑀傳》載,東晉學者郭瑀“東遊張掖, 隱於臨松薤谷、鑿石窟而居”。《甘州府志》則有“石洞鑿者郭瑀及其弟子、 後人擴而大之加以佛像”之說。馬蹄寺石窟和北涼沮渠蒙遜建立“涼州南山石窟”這一記載有關,大量洞窟為北魏至明清歷代營建或者重修,後來臨松薤谷逐漸從儒家文化轉變為佛家文化。

從張掖一路南行,天氣逐漸變得涼爽起來。進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祁連雪山近在眼前,綿延起伏,橫亙千里,山頂皚皚白雪熠熠閃光,山下潺潺流水浪花滾滾,祁連山北麓餘脈斜出,謂之馬蹄山。馬蹄山東面入口 處一片赭紅色的峭壁依天而立,雕琢著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洞窟,洞窟裡有造型各異的石塔和佛像。千佛洞始鑿於東晉十六國北涼時期,現存窟龕依 山崖走勢自然分為南、中、北三段;南、中兩段以佛窟為主。窟內開龕造像,窟簷是梵剎式木結構飛簷。北段是浮雕石塔林,大部分石塔雕琢於元、 明時期,也有西夏的珍品。

從千佛洞西南行大約一公里許,就到南北馬蹄寺石窟群,馬蹄寺雄峙在祁連山的餘脈馬蹄山上,山林鬱秀,長滿蒼松勁柏和灌木花草。馬蹄寺分為南北兩寺,北寺規模宏大,建築宏偉,香菸最盛,是整個馬蹄寺石窟的中心和主體。石窟群由眾多石窟組成,有三十三天石窟、藏佛殿、馬蹄殿、馬王殿、藥師佛殿等人文景觀,距今約有 1600 年的歷史。明朝永樂十七年(1419 年),欽差大臣啟奏皇上請求為普光寺賜匾額,恰巧此時南方軍事取得勝利,皇上甚為喜悅,遂賜名為“普光寺”。 增塑佛像,擴而大之,鼎盛時期僧從多達三百餘人,寺內原存的金鞍、龍袍等系清代乾隆帝賜給普光寺的御物。

“懸崖峭壁,矗立千仞,巖半鑿洞,整飭明敞。通連數十,儼若五步一樓, 十步一閣。中塑佛像,旁開窗牖”,馬蹄北寺“三十三天窟”最為壯觀。7層 21窟呈寶塔形鑲嵌在陡峭的丹崖之上,宛若懸掛在空中的樓閣,令人歎為觀止。這是一處典型的石窟寺院,它沒有森嚴的大雄寶殿,沒有華 的瓊樓玉宇,沒有茂盛的參天古木,陡直平整的紅色崖壁上硬是被古人開鑿了上下七層有如迷宮般的洞窟。洞窟層層疊疊,每層之間都有隧道相通, 由第一層北邊入內,隧道呈之字形,迴廊曲折。“三十三天”是梵文的意 譯,音譯“仞利天”,佛教吸取印度古代神話傳說和合印度教中關於“界” 的種種說法,提出“三界”說。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世間一切“有 情眾生”皆在三界中“輪迴”不已。只有達到涅槃境界成佛,才能超脫三 界之外,升入不生不滅的西方淨土“極樂世界”。“三十三天”是護法神 帝釋天和它的部下居住的地方。

佛經說須彌山頂中間有帝釋天,四面有八神,加起來就是三十三天。古人究竟有多大的本事把一座石山變成一座寺 院,這樣巨大的工程,放在現代化的今天也不是一件易事,何況是在生產工具極不發達的1600 年前。思索無解,只有信仰,心中有信仰的力量, 就會產生無窮無盡的能量,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用千般辛苦,萬般耐力,爬上峭壁,開鑿山崖,積小成大,鑄就輝煌。據 文獻記載,這座石窟開鑿在北魏時期,以後各個朝代不斷開鑿,直到明朝才鑿成了最後一層,每座石窟的裡面都有塑像,四壁還殘留著元、明時期的壁畫。雖然石窟懸在崖壁的上面,但可以沿著棧道登臨,各層洞窟之間,有隧道相通,隧道陡窄,有的地方只能容一人透過。最高窟為救度佛母洞, 內塑綠度母像,還有一小窟相通,內塑白度母像。第五層一窟中有一磚塔, 內藏觀音菩薩斬孽龍的七星智慧利劍,各窟均開龕造像。“三十三天石窟” 下有一個月牙形的石洞,即印度月牙洞,傳說可西通佛國印度。是馬蹄寺 石窟群中的標誌性建築,在我國石窟營造史上別具一格,佔有極其重要的 地位。

站在洞窟最高層,極目南山,翠柏蒼松,黛山浮雪,美不勝收!兩尊 高大的白塔異常醒目,雄偉的雪山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格外動人。在馬蹄寺周圍,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緊鄰而居,和諧共處。格薩爾王殿香菸繚繞, 濃濃的酥油味充斥大殿。王子正襟危坐,威嚴中透出一股英氣,兩旁的文武大臣,一個個氣宇軒昂。格薩爾王是吐蕃部落的首領,他一生金戈鐵馬, 降妖伏魔,弘揚佛法,除暴安良,南征北戰,氣吞山河,統一了大小 100 多個部落,是藏族人民引以為榮的曠世英雄。馬蹄寺石窟群從北涼算起, 經歷了漢、匈奴、鮮卑、回鶻、吐蕃、蒙古等眾多民族融合,歷經西晉、 東晉,南北朝十六國,隋、唐、五代十國、宋(西夏)、元,明、清等各朝各族的修建。佛教文化就像一條紐帶把漢藏聯絡到了一起,是虔誠的信仰,是慈悲的情懷,是普度眾生的願望,形成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局面, 馬蹄寺石窟無疑就是最好的見證。

金塔寺位於大堵麻河西岸,在一條叫刺溝的山谷深處,從刺溝口向裡 走便有一百米以上褐紅色懸崖,金塔寺石窟就開鑿於此地。山路極其難行, 向上有一條 211級的陡峭石梯可達,兩個洞窟均坐北向南,中部有棧道連通。 包含佛、菩薩、弟子和飛天等內容,洞窟內塑像高鼻深目,稜角分明, 有異域風情,壁畫線條粗獷,飄灑俊逸,浮雕飛天造像代表了金塔寺石窟藝術的精華。塑像、 壁畫均有北方少數 民族的容貌和服飾 特徵,屬鮮卑族統 治的魏時期,反映出佛教在傳播過程中與本土文化的相互融合。由於處於高處,整個石窟儲存完整,兩窟均為中心塔柱式。值得一提的是,此處飛天與敦煌的飛天壁畫不同,這裡採用立體懸塑的方法,飛天身姿呈 V 字形,立體感很強,飛天前身和兩腿以及飛舞的飄帶離開了龕壁凌空飄逸,好像真的要飛離龕壁, 飄逸的動感極其強烈,表情生動自然,形態優美多姿,別具一格,栩栩如生。

敦煌莫高窟的飛天雖然眾多,但只有彩繪和影壁,沒有這樣立體彩塑的, 立體彩塑飛天表現了極大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在國內獨一無二,只有金塔 寺僅存,因而成為無價之寶。整個洞窟造像結構嚴整,統一和諧,富麗 堂皇,以圓雕和高浮雕、影塑和彩繪相結合手法,層次分明地塑造眾多的佛教人物形象,充分顯示出 5 世紀前後中國早期石窟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 馬蹄寺環境奇麗,山青,水秀,峰奇,洞異,堪稱“四絕”。登高極目遠眺,這是一幅無邊的山水畫,這是一曲壯美的交響樂,這是一首無言的古詩詞。它承載著久遠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美妙的傳說,收穫的喜悅, 動聽的歌曲。

古往今來,歷史上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在馬蹄寺都留下了 許多蹤跡和詩章。明人有《詠馬蹄寺》七律一首:“古剎層層出上方,雲 梯石蹬步回長。金神寶相蓮開座,玉梵清音月近床。茶沸煙騰禪出空,花飛泉落水流香。逢僧共說無生活,回首音塵意自忙。”從馬蹄寺溯馬蹄河西去,一路山谷雜樹叢生、野花滿地,到山谷盡頭,懸崖峭壁中溪水飛崖 直下。懸崖飛泉為祁連山雪水沿山石縫隙滲聚而成。

高山上有一大石矗立, 從下看去像一位高高在上俯視下界的巨人,稱之為石佛奇景。觀音洞是佛 教中重要洞窟,都是喇嘛修行處,每一洞窟周圍鑿有巖龕,巖龕中鑿有石 塔。馬蹄寺石窟從東晉郭瑀及其弟子開鑿以來,歷經北魏、北周、隋、唐、 宋(西夏)、元、明、清、民國,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留下了眾多石窟、 造像、天馬神蹟、薤谷石室、八功德水井、高王古墓、單于王古城,以及格薩爾王的美妙傳說。

西藏、青海等地藏族信眾稱馬蹄寺為“卓瑪讓象”, 即菩薩自然出現的地方,這些名勝古蹟大大提高了普光寺的知名度,都給 我們留下了許多優美的遐想。它是無數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智慧的結晶,也是佛教東傳的歷史見證,更是藝術價值極高的文物古蹟。馬蹄山,一座偉 岸雄渾的山,馬蹄石,一段令人浮想聯翩的傳說,馬蹄寺,山水共石窟一 色!懷抱一顆淡然之心,慈悲之心,不求什麼,隨遇而安,遇那千年的滄桑, 想那信仰的堅韌,品那古剎的幽靜,看那大佛的微笑,享那佛門的清淨, 遊那自然的美好。時光流轉,熙攘紅塵之中,總有一些珍貴的東西流傳下來, 讓人千古留戀,永誌不忘。

9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石油只夠人類用46年,情況很糟糕,人類未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