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英法德同意出兵幫助美國開戰,那麼伊朗戰爭爆發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現在美國遲遲沒有動手就是因為沒有人願意跟他一起幹,雖然手裡有個北約,他還是老大,但是北約當初成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對抗蘇聯和現在是俄羅斯,而不是俄羅斯之外的其他國家,這裡面有一個原則就是可以“不忠”,在沒有其他力量威脅整個北約之時,北約成員國沒必要對美國“忠誠”。
海灣戰爭期間,有23個國家願意幫助美國攻打伊拉克,整個軍事行動中,美軍佔據總人數的74%,說明還是有不少國家是在使力的,但是到了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像英法德三國,只有英國參與了入侵伊拉克的行動,事後還遭國民“秋後算賬”,法德則選擇不跟隨美軍的步伐;
至於現在對伊朗的制裁,英國恐怕是自顧不暇,一個蘇格蘭獨立問題,一個脫歐問題,怎麼看都是內部的問題比較重要,至於法國的馬克龍,特朗普宣佈退出伊核條約伊始就飛去美國勸說其別這麼做,並且在美國針對伊朗石油封鎖一事上一直持不贊成的態度;至於德國的默克爾,特朗普對於她可是“怕怕的”,畢竟在多項國際問題上兩個人都不怎麼對付,更何況出兵去幫特朗普打伊朗。
如果有這三國的實質幫助,即便特朗普更願意用經濟制裁來解決問題,那也會考慮用武力去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問題,若沒有這幾個盟友的幫助,那經濟頭腦發達的特朗普是不可能選擇動武的,博爾頓作為美國鷹派的代表,極力主張用軍事手段解決反美力量,但他的被解職表明他跟特朗普沒“尿”到一起,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戰略是通過經濟手段,而不是軍事手段。
如果沒有盟友的大力支援,特朗普是不可能採取武力的,因為現在獨自大規模對伊朗動武對美國沒有多大好處,後面緊緊追隨著一箇中國、一個俄羅斯,美國要保持國際地位以及現有的國際體系,就必須牢牢把握領先的地位,一場越南戰爭,直接讓美國在美蘇冷戰中處於弱勢,要是再來一場不好打的美伊戰爭,那追趕者和美國之間的距離將會別再次拉近,美國不希望這種事情發生;
美國的經濟也不允許美國再次發動大規模戰爭,現代戰爭比以往戰爭更燒錢,很多人說美國士兵在戰場上陣亡率低,不是他軍事素質有多過硬,那都是美國用錢燒出來的,能用導彈打為什麼要派人上;作為全球最大負債國,打仗意味著更多的負債,而更多的負債則意味著美元的崩盤,如果美元沒了,那一超的地位也就沒了。
所以如果是單打獨鬥,那美國肯定不會去中東打一場大仗,如果是得到了諸多支援,那美國是從來不會排斥使用武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