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非常有名的心理學著作,由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教授潛心研究成功者案例後發現了思維模式的力量。整本書的核心觀點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成功不是由個人的天賦和智力所決定的,而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成長型思維模式才是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你屬於哪一種思維模式
本書中開篇直接點明人的思維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固定型思維模式,一種是成長型思維模式。這一分類不是以人的大腦智力水平劃分的。顧名思義,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相信:人的智力水平和能力是先天的,是固定的,是無法改變的。你聰明是因為你天生聰明,你笨也是天生的,也就不用想著去提升了。而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正相反,他們相信人的智力和能力都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和練習得以持續增長和變強的,就像人的肌肉一樣,大腦也會越用越強大,最後擁有發達的“腦肌肉”。
正因兩種思維模式的根本不同,導致了它們對待失敗也有著截然相反的態度。固定型思維的人對失敗是毫無招架之力,他們只能任由失敗擊垮而顧影自憐,躲起來療傷。而成長型思維的人面對失敗,更關注的是導致失敗的原因,以及戰勝失敗的正確方法,他們失敗後透過分析得出積極的應對之策:要麼付出更多努力,要麼更換新的方法去嘗試。
讀這本書時,我一直在不斷地判斷自己是屬於哪一種思維方式,在一件事情上我慶幸自己是成長型的,在另一件事情上我又不得不承認自己是固定型的。這也印證了作者更深入的研究結論:大多數人通常擁有兩種思維方式。所以不用太糾結自己是哪一種,即使發現自己完完全全是一個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也沒有關係,當你開始瞭解自己的思維方式後,下一步就是有意識地去看待它對你的本能影響,等一等想一想後再對人或是事做出反應,效果會好很多。
請撕掉你的標籤與人設
都說長成大人後,每個人都會戴著面具生活,其實不然,即使我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們也已經戴上了面具。是什麼時候戴上的呢?是小時候我們學會走路時,獨立吃飯穿衣時,考試得了第一時得到的一句句誇獎:真聰明,真棒,真厲害。長輩的一句明顯的善意讚美,卻誤導了我們對自己智力的盲目肯定,直接貼上了“聰明小孩”的標籤。誰說小孩什麼也不懂,小孩也懂得維護自己的尊嚴和“聰明”的形象。每一個小孩都在極力避免當一個笨小孩。
青少年時期,我就認定自己是一個笨小孩,即使有老師說我很聰明,我仍然不相信。這一自我抱有的固定觀念已經徹底說服了我自己。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解開了我的心結,讓我明白當初不能和其他同學一樣考滿分,並不一定就是我智力不如他們,可能就是我沒有他們努力,我並沒有付出全部的精力專心學習,也從來沒有想過認真分析一下錯誤原因,總是逃避面對問題,希望透過下一次考試洗刷掉這一次的難過記憶,而下一次的失敗又驗證了我的能力不好的“事實”,這就是一個惡性迴圈的例子。
在初一時,我曾連續七次語文考試得第一,這一次的“成功”經歷仍然沒有讓我理解得第一的原因是什麼,但我的行為做了正確的選擇。當第一次因為作文滿分得了第一後,我非常關注客觀題,把知識點背了又背,讀了又讀,付出了全部努力,因此我得了第二次的第一名,而每一次第一名後我會為了保住下一個第一名付出更多努力。這正是本書作者所說的成長型思維的成長關鍵。一直以來給自己貼上去的厚重標籤也被自己徹底撕掉了。
先飛的不一定就是笨鳥
笨鳥先飛是對普通人所做努力的鼓勵,但很多智力先天較高的人同樣會為了保持領先優勢選擇先飛。其實世界上各個領域的成功人士很多都是那些先飛的聰明鳥。在一個領域能取得成功,本身就有一定的先天優勢,或是興趣,或是成長環境,或是大腦智力,並且他們同樣付出了無數的精力和時間,消磨了一個又一個難熬的時刻。而那些即使擁有先天優勢的人,如果沒有付出足夠多的努力,一味地躺在已有的優勢溫床上享受領先的優越感,最後無一不淪落成了受傷的“仲永”。
只看人前風光,不顧背後蒼涼,這是十分片面的眼光。當在初中時認定我不是一個“聰明人”後,我就把“天道酬勤”當作了座右銘,用“勤奮”和“努力”為自己加油打氣。開始承認自己“不聰明”,其實是挺痛苦的,但正視了它後,對於需要付出加倍努力這一事實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做好了“加倍努力”的心理準備,當面對學業、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時,就再也不會因一次兩次甚至五次六次都沒有“通關”而懊惱生氣。反而滋生出了一層顧慮:如果有時一開局就開掛似地暢通無阻反而會不習慣,會懷疑:應該不會這麼簡單才對呀?
“聰明的人”認為付出努力就是一件不體面,不聰明的行為,但真正聰明的人只關注最後的結果,為了成功付出多少努力都是一筆十分划算的買賣。有時我想:如果我堅持讀書寫作十年,一定會有所收穫,無論是什麼收穫,一定不壞就是了。
表演好自己每一個劇本
作者將這一發現應用到人際交往的各個方面,尤其是三類關係:兩性關係、親子關係、職場關係。在兩性關係中,如果能在親密關係的問題和矛盾上有一個共識:好的兩性關係是需要付出努力和溝通才能獲得的。沒有天生一對的伴侶,也永遠沒有為你準備好的那一位,更不會有“王子公主幸福生活”的現實。在兩性關係的相處中,每一件小事都可能產生火花,也同樣可能發生摩擦。學會運用成長型思維與愛人伴侶溝通,肯定他們的付出,幫助彼此找到更舒服的相處方式才是好的伴侶關係。
當從伴侶升級為父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需要一個成長型思維家長的教育與引導。鼓勵TA的努力,鼓勵TA的堅持,但千萬避免隨口一句“真聰明”的輕飄飄誇讚,這樣很容易誤導一個孩子對成功的理解。我覺得經歷挫折成長起來的小孩更容易活得快樂,畢竟活著並不是一個輕鬆的任務,不如意的、不開心的時刻佔據了生活的大多數。曾經讀到過一個新聞,不知真假,但教育意義是深刻的。剛參加完日本高考的一個偏遠地區的男孩,學習非常刻苦,成績也十分優異,但因遲遲等不到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就自殺了。諷刺的是自殺的第二天通知書到了,因為郵局系統的問題錄取通知書晚到了一天。記者採訪該大學的校長問他是否可惜失去了這樣一位人才。校長回答到:我們遺憾他的離世,但我們不覺得可惜。因為世界上的挫折與失落到處都是,這樣一個小小的“遲到”都能擊垮一個年輕人,那說明他太脆弱了,不適合參與這場殘酷的遊戲。我一開始可惜這位男孩子,看了校長的回答又覺得十分有道理。試想一下,若他順利進入名校讀書,畢業進入社會,一定會進入好公司嗎?若沒有呢,是要自殺嗎?若進了好公司,遇到不好的領導,不好的同事,是不是又要被擊敗又用最極端的方式逃避。
職場關係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關係,它不像兩性關係與親子關係那樣親密,是一個有著相對清晰的職責範圍且關係複雜的工作關係,你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是為了換取一份收入,或是職業生涯的發展,這是一份長期且動態的持續過程,你要面對的不是一個兩個的人,而一群人組成的團隊,學會與一個團隊相處、溝通、合作是非常具有挑戰性又相當有成就感的事情。身為一個個體,不得不活在群體中,要想活得自在舒適,就必須學會與自己的每一個身份友好相處。
相信自己可以終身成長,就沒有人可以給我們下定義,更不會大言不慚地為別人蓋棺定論。先從意識上選擇成長型思維模式,然後關注完成每一項任務的過程和努力,結果一定不會差。若結果不好,再找找方式方法,繼續投入時間和努力,最後的結果一定令人滿意,學會與時間與努力做朋友。“成功”這個詞太大了,“滿意”更適用於大多數的我們,運用成長型思維學習、工作和生活,“滿意”雖遲必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