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2天的“2021中美高層對話”(簡稱“對話”)終於落幕了,
回顧這次為期2天的對話,共進行了3論會議。整個會議結束後,中方代表楊潔篪主任、王毅外長,以及美方代表國務卿布林肯、安全顧問沙利文,也都向媒體做了迴應。
那麼,這次會談到底談的怎麼樣?
一句話:雖然過程很艱難,但結果,其實比外界預想的要樂觀。
為什麼這麼說?
其次,中國亮出了底線,給未來雙方平等對話打了基礎。首輪會議時,美方指責中國對美國進行“網路攻擊”,楊潔篪主任則毫不客氣的回擊“美國才是網路攻擊的鼻祖”。中美雙方在唇槍舌劍中,逐步摸清了雙方的底線,比如中方表態在人權、臺灣等問題上“沒得談”。中方的“亮劍”,無疑會讓美方在之後各類談判中,有所忌憚。
此外,雖然有分歧,但也達成了一些共識。在楊潔篪、王毅以及布林肯、沙利文的媒體釋出會上,彼此都說雙方存在著一些“重要分歧”。但也都表示,雙方進行了“直接的、坦誠的”溝通,而且也達成了一些共識。
其實,這場中美高層對話,此前,之所以不被外界所看好,還有3個非常關鍵的原因。
一則,拜登上臺後,美國又開始了拉幫結派。3月16日,日本首相菅義偉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並發表涉華聯合宣告,劍指中國。此前稍早,美國又和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形成“美日澳印”的四方對話機制,企圖搞“小圈子”,壓制中國。
三則,美方代表有失禮數。本次對話由美國人發起,按照國際慣例,即便美國對中國有不滿,至少也是“先禮後兵”。可結果卻是,在首輪會議的一開頭(本次對話一共3輪會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率先開炮,對中國橫加指責,這是中美雙方代表一度劍拔弩張的導火索。
回看這次為期2天的對話,就如同王毅外長說的那樣,“對話”遠勝於“對抗”。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儘管對話過程中,有不少分歧,有些甚至觸碰到了中方的“原則性”問題。但對話還是有一些成果,簡單總結一下就是:
(1)會繼續保持溝通(會繼續搞類似這種中美之間的高層對話);(2)某些底線問題美方不觸碰(如“臺灣問題”);(3)不少有分歧的議題未來繼續談(如經貿問題、朝鮮問題、伊朗核問題等)。
最後,我再下個結論:中國今日的國力,已經不是美國人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時代了。這一次,美國人意識到中方的強硬態度之後,之後肯定還是會想方設法搞“小圈子”,從而對中國形成潛在壓制;同時,透過各種方式,與中國博弈,並最終在談判桌上給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
布林肯畢業於哈佛大學、沙利文畢業於耶魯大學,他們都是美國典型的精英階層代言人。這些人,算盤打得比誰都精,但卻缺少血性和格局,所以,要讓這幫人真來硬的,無益於革自己的命。所以,對於利益至上的他們而言,最優策略還是透過談判桌來達到自己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