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的市場就像三四十年前的中國,商機比較多。”前天晚上,身在非洲西部國家迦納的“80後”義烏人虞怡超這樣告訴記者。據了解,和虞怡超一樣,目前越來越多的“80後”義烏人正熱衷赴遙遠的非洲大陸經商創業。
一件商品從義烏出口到國外,工廠、市場經營戶、外貿公司、採購商都要在流通環節中賺取利潤。然而,目前很多義烏商品面臨著同行業競爭日益激烈、原材料漲價、製造工人工資上漲、匯率波動等難題,利潤空間被一再擠壓。
很多“80後”於是開始思考:要是直接常住國外經商,減少流通環節,利潤就可能重新增大。
他們中的不少人想到了去非洲。這不僅因為在外交層面中非關係較好,更因為近年來非洲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居民消費能力也不斷提高。義烏小商品直接放在那裡賣,利潤比在本地賣高出許多。
非洲是充滿希望的,因為在事物定性之前是有很大機會的。而且人們的需求更多,那裡也不具備現代化效率。你可以輕易地從事一項生意,滿足當地人的需求,甚至你可以成為商業領袖。
而在中國,巨頭們制定規則,除非你的想法很好,否則你從20歲開始就知道自己整個人生是什麼樣了。
非洲勞動力低廉
當地的勞動力也非常廉價,據可靠訊息統計,非洲的失業率是80%,這就意味著有80%的人是沒有工作的,沒有工作就還能養活自己,此時如果可以給他們提供勞動力,那麼只要給錢,這些非洲人都會願意幹。
對中國商人來說,聘用非洲人給自己幹活,成本很低,並且比較好管理,所以這也是中國人喜歡到非洲開廠做生意的原因,並且還帶動了當地的經濟,不得不說中國人還是很聰明的。
華人在非洲養尊處優
不少去非洲做生意的中國人在非洲發了財,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上圖為一家三口在非洲的合影,他們在當地做生意發財後購置了豪宅,日子過得輕鬆愜意。
圖中的中國人在非洲開了家木材廠,生意不錯,廠裡的工人都是當地的非洲人,雖然幹活不如中國工人,但在非洲已經是不錯的勞動力。
圖中的中國技術人員正在為非洲工人分配工作,工人很恭敬地聽著,對中國人十分尊重。
回到中國難以適應
有些華人一直堅持留在非洲的原因就是:中國的人太精了,回去幹不過國內的人。我們回去幹嗎,我們會幹的中國的人都會幹,而他們會幹的我們不會。每次回國,陌生的竟然是故鄉,相反回到非洲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華人跟非洲社會日益接觸的多,所以已經不知不覺接受了他們的觀點,而中國如果不接受這個觀點很可能是無法生活的。
不願意回國的華人基本已經在非洲把事業做起來了,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最主要的是這些人已經富裕起來了,在非洲可以過上非常好的生活,他們不僅有錢,而且社會地位非常高。
這兩點也是我們許多中國人一生追求的目標。所以許多的中國商人就更願意留在非洲生活了,並且公司的運作也離不開自己,如果自己一旦回國了,非洲的產業無人打理就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所以中國商人也更願意在非洲生活。
真實案例:我在非洲安哥拉賣家紡
這裡是位於安哥拉的某處批發市場,繁忙的街道,高矮不平的小樓,簡陋的攤鋪······除了週末和節假日,這裡基本每天都熙來攘往。安哥拉是一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的國家,位於非洲西南部,和國內有七個小時的時差。
不久前,中鐵二十局建成了安哥拉最重要的一條鐵路——本格拉鐵路,隨著“一帶一路”在非洲的推進,有大批來自全球各地的人前往安哥拉尋求發展,這裡面就包括來自江蘇的何。
說起為什麼要到非洲這麼遠的地方做生意,何表示當初也是跟一群在南通疊石橋做家紡的人一起來的,起初只是在雲貴川做生意,後來聽朋友說非洲賺錢,就過去了。
“剛去的時候,也挺害怕的,第一次跑這麼遠,人生地不熟,關鍵語言不通,一開始就手比劃比劃,不過我發現不少黑人都會說一兩句中文,雖然不多,但基本工作交流是夠了。”
算起來,何待在安哥拉的時間也只有兩年半,在非洲那一批做生意的華人裡也算是年輕的。但令人驚訝的是,在這短短的兩年半內,他已經在非洲有了自己的店鋪和工廠,“店鋪有證,然後自己租塊地,蓋得大點廠房,找些黑人加工,自產自銷。”何語氣裡有些小自豪。
在安哥拉有許多像何這樣的華人華僑,“這個地方外國人很多,印度、土耳其等等,不過還是中國人顯眼,一眼就能認出,”何調侃道,“這個地方市場的中國人很多,其中分成三類:一類是來自福建的,來得早,主要做衣服鞋帽;第二類是浙江人,做些小商品之類的;第三類是江蘇人,以南通人居多,主要做家紡床上用品。”
從中國來這裡的人都有統一地經營,既給華人創造了良好的商業環境,也便於非政府集中管理,“這裡開店模式和國內一樣,有集中的批發市場,一般黑人會在批發市場裡擺攤,還有中國城,就是中國人的集中地了,裡面幾乎都是中國人開的店,裡面吃的、用的、穿的、蓋的都滿齊全的。”
“大部分人都是國內加工好了,在這裡直接賣,像我這種從國內發原料,在這邊加工做成品的人還是很少的。”談到加工,由於地區差異,在黑人工價等費用問題上,非洲和國內還是存在不少差異的。
“這裡有匯率問題,匯率分為白市和黑市兩種:白市是通過政府央行匯款,由於國家外匯管制一般人走不了,很麻煩。然後那些走不了央行匯款的人就通過黑市兌換寬扎(安哥拉貨幣名)。如果按照白市算,黑人工價要高一些,如果按照黑市價格算的話,工價也就幾百塊錢一個月,跟國內比算是很便宜了。”
安哥拉,除了豐富的土地資源,廉價的勞動力外,這裡還有特色的風土人情。還記得第一次和何聊天的時候,他剛喝了酒,“這裡的黑人喜歡慶祝,有點小事都要聚個餐喝酒慶祝。”
說出來不怕笑,非洲、黑人這些對小編來說只在書本電視新聞裡看過,印象中的非洲生活條件不好,到處都是沙漠,很少看見綠植,黑人光著上身在地上跑,“沒你說的那麼誇張”,聽了小編的非洲印象,何立馬反駁,“和其他國家一樣,有錢的生活都不錯,沒錢的就一般了,在這裡開店的一般生活條件都不錯。不過,這邊醫療衛生條件確實比較差,一般醫院裝置都不怎麼行,好一點醫院價格很貴。治安也蠻差的,被人搶劫之類的新聞是家常便飯,所以我們沒啥事一般不單獨外出。”
“這邊也不全是沙漠,有猴麵包樹、還有海灘,風景還是不錯的,這邊也有夜市,就像國內那樣,夜裡可以出門,可以吃夜宵,雖然很少,但也挺知足的。”何的語氣裡滿滿的幸福感,顯然已經融入了這個地方,安哥拉已然成為他第二個家鄉。
“兩年半,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還好現在有了自己的廠房和店鋪,雖然過程很苦,但能力範圍之內,做到盡力而為就好。”
非洲:下一個紡織業價值窪地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 擁有3020萬平方公里面積,是中國國土面積的3倍多,其GDP排名在全球六大洲中排名第四,具有豐富的棉花、石油資源,經濟發展潛力巨大。非洲還擁有廉價的製造業成本、年輕的人口結構、快速的經濟增長、旺盛的新興市場需求等,比較適合發展吸納就業較多的紡織業。
然而,非洲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紡織產業鏈。儘管部分國家盛產棉花等原材料,但大多數非洲國家不得不大量進口紡織面輔料再進行服裝等成品的生產加工,導致產品製造週期較長,不能滿足要求嚴格的快速反應訂單。同時,非洲紡織加工的產品附加值較低,這也顯現了非洲薄弱的紡織工業產能。
巨大的產業互補性,使中非紡織品貿易近年來不斷增長。據統計,2010至2017年,中國出口非洲的紡織品服裝由110.97億美元增長至183.65億美元,年均出口增速為7.46%。非洲佔中國紡織品服裝全球出口總額的比重由5.2%增長至6.7%,特別是紡織品出口增長迅速。非洲佔中國紡織品服裝進口總額比重由2010年的0.5%增長至2017年的1%左右,同期進口金額由1億美元增長至2.6億美元。其中服裝進口占90%以上。
在分析非洲發展紡織業的比較優勢與現實挑戰時,徐迎新指出,在比較優勢方面,非洲平均年齡僅20歲,且勞動力價格低廉,預計到2025年非洲將擁有2億15歲至24歲之間的年輕人;外貿環境優良,對歐美出口有特惠市場準入政策;在出口激勵措施方面,施行出口退稅、外匯自由兌換、稅收優惠、融資方便等多項鼓勵政策;此外,非洲中產階級增長較快,預計到2020年非洲地區的消費支出將達1.4萬億美元。
機遇很大,挑戰亦不容忽視。在徐迎新看來,非洲工業基礎薄弱,紡織產業鏈發展及配套不完善,產品交貨週期長,不能滿足快速訂單的反應需求,熟練的勞動力缺乏,且工人工資增長較快,政治社會環境也不穩定。
地處非洲之角的衣索比亞已經成為中國紡企投資的熱點,為什麼衣索比亞如此受青睞?除了該國比較優勢明顯外,Adamn先生特別提及,衣索比亞政治穩定,紡織業投資已經成為政府支援的首選行業。
在工業政策方面,埃塞國家產業政策以出口導向為重點,優先發展進口替代行業。政府借鑑中國經驗,牽頭開發紡織工業園,吸引企業入住。在市場方面,進入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免除關稅和配額也是重要考量。衣索比亞政府還出臺了紡織業發展計劃,目標是到2020年出口達到7.79億美元,吸納就業174000人,躋身非洲出口前五位。為此,政府還成立了紡織工業發展研究所,致力於紡織科技的研發。Adamn表示,綜合紡織工廠、紡紗、編織、印染、成衣是投資最具潛力的領域。
紡企:如何抓住新的機遇
在海外被認為是中國最具優勢的棉紡織企業,無錫一棉的一舉一動受到業界高度關注。明年無錫一棉將進入成立100年的節點,作為“百年工廠”無錫一棉在思考如何尋找新生機、如何走好“下一個一百年”。新的機遇就是“走出去”。但走向哪裡?董事長周曄珺透露,幾年前在中紡聯的一次理事會上,經濟學家林毅夫的指點給了她極大的啟發,林毅夫說非洲是全世界最後一塊價值窪地。周曄珺記住了這句話,從那時開始無錫一棉把目光投向了非洲。
“無錫一棉是國有控股企業,控制風險是第一位的,投資地一定要與中國有良好關係。”而衣索比亞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政府非常歡迎紡織業投資。經過多次調研,衣索比亞豐富的資源、國家鼓勵投資的政策、出口免稅的優惠、勞動力的充沛,都引起周曄珺的極大興趣。特別是電力價格全球最低,這對於一個紡紗企業來說至關重要,這也成促成了無錫一棉決定投資的重要因素。
非洲在人們的印象中氣候炎熱,周曄珺介紹說,無錫一棉選擇的德雷達瓦市四季如春,對於紡紗要求恆溫的條件最為適合,車間甚至不用空調。這樣適合的條件,讓無錫一棉從考察到簽署協議,再到開工奠基,一路順利。預計首期10萬紗錠專案2019年下半年即可投產執行。“無錫一棉要成為衣索比亞的標杆企業。”周曄珺自信地說。
到非洲投資,最有經驗的紡企莫過於內蒙古鹿王羊絨有限公司。早在入世前,鹿王已經選擇了在馬拉加西投資辦廠,現在已經植根非洲二十載,利用馬拉加西豐富且優質的勞動力,以及多項優惠政策,成功摸索出一條兩頭在外的發展路徑。與以羊絨羊毛為主的其他紡織業一道,為馬拉加西提供了20%的就業機會,解決了馬拉加西當地近6000人的就業,創造了三分之一的工業產值,有力地助推了馬拉加西的工業化程序。公司董事長鄭浩生說,鹿王公司用行動有力促進了馬拉加西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真真切切降低了當地的貧困人口數量,勇於承擔社會責任,踐行國際公益事業,實現了中非共同富裕,同時還為當地培養了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帶動了當地紡織產業大軍成長。
無錫中天絲路雲聯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毛毯的家紡企業,埃及和中東地區是其主要銷售地區。2015年埃及政府出臺對中國地毯的反傾銷措施,導致企業下決心到埃及投資。現在,公司產品在埃及、中東、北非的市場佔有率達到第一。公司董事朱興建介紹,埃及工業基礎好,出口歐美便利,但配套設施薄弱,公司還投資興建了紙箱和塑料包裝企業。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公司還在向上遊印染、織布、紡紗領域發展。
投資:要考慮綜合成本
生產成本無疑是每個到非洲投資的企業最為關注的,除了水電汽等成本外,人力成本低廉是非洲的一大比較優勢,但並不是全部。周曄珺認為,衣索比亞人工成本最低,但也要考慮到這與生產效率有關。無錫一棉投資30萬錠,吸納當地就業3000人,就是考慮到當地實際情況,並沒有採用最先進的自動化裝置。降低成本最為關鍵的在於企業內部如何培養熟練員工,還要尊重當地的風俗,尊重當地的文化,關心員工,讓他們願意留下來在企業工作。
鄭浩生介紹,非洲最適合紡織業發展,當地人能進入外資企業工作感到很榮幸。二十多年來,公司已經培養了一大批產業工人,目前生產效率與中國國內相差無幾。公司採取把設計和難度大的生產放在中國,相對簡單的生產都放在非洲。
朱興建則認為,對成本的考量,是一個綜合性成本,雖然埃及人工成本相比衣索比亞和馬拉加西高一些,但生產效率也會提高。此外,埃及的供電穩定性也較高,天然氣資源水也有保障。同樣,還要關注每個生產環節原材料的關稅,以及交通運輸成本,這些綜合因素決定相對成本較低。“‘走出去’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好,但是也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差。” 朱興建提醒企業要客觀全面看待成本優勢。
嘉賓的介紹和經驗分享讓每一位聽眾都感到意猶未盡,“非洲很有吸引力,我們正在密切關注。”一位來自廣東從事輔料配件生產的企業家聽眾說道。
連結:埃塞工業園區及優惠政策簡介
▲ 埃塞工業園區分佈圖
近年來,埃塞政府大力發展工業園區,並對入駐的出口型企業提供了土地、多種稅收(企業所得稅、消費稅、物業稅、營業稅等)、機器和原料進口免稅、“一站式”服務等多項優惠激勵政策。
激勵措施:
—工業園內紡織服裝業投資可免徵十年所得稅
—開發過程中的工業園免徵10-15年所得稅
—土地租借期為60-80年,租金優惠且擁有分租權
—自工業園內企業(租戶)營業執照生效日起,外派職工可免徵2-5年個人所得稅
—可靠的電力供應,電價在全球均具有競爭力
—政府出資為工業園建造變電站
2014年以來埃塞重點推進聯邦國家級工業園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埃塞政府的第二個“經濟增長與轉型五年計劃”中,計劃在2015至2019年建設14個工業園區。截至到2016年底,埃塞已經開發和正在建設中的國家級工業園區有11個。
中國在埃的紡織服裝企業:
• 埃塞近五成外資紡織服裝專案由中國公民/ 法人獨資或部分出資建立
• 大量中國企業陸續落戶各工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