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今年1月20日,拜登宣誓就職美國總統。在新冠疫情與美國動盪的背景下,這一權力交接似乎極具象徵意義——“昏庸”的特朗普下臺,精明的建制派民主黨重新手握美國大船的船舵,美國又將重回往昔榮光。這也是拜登在上臺之後常說的口號,美國回來了。

然而口號是口號,現實是現實,過去西方國家可以對美國馬首是瞻,然而在四年的風雲突變後,他們恐怕就不那麼願意了。美國迫切的需要重塑對世界的影響力。這也是拜登開始考慮在國外動武的原因,只是,美國更可能對誰出手?緬甸?伊朗?

拜登

武力威脅是為了政治需求

戰爭不是一場兒戲,這個道理我們都明白,拜登更不會糊塗,然而在上任剛剛百天之後,美英法便將三艘航母齊聚波斯灣,恐嚇伊朗;對緬甸喊話,威脅緬甸。難道拜登是為了耀武揚威,彰顯權勢?

那也太把拜登當成小孩子看了,拜登對外提出武力威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國內政治穩定,國際政治聯盟。

而在拜登上臺後不久,被拜登視為“如朕親臨”的布林克也召開過四國會議,還是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目的還是應對中國的挑戰。

然而這場會議既打破了拜登對自己上臺後的幻想——一呼百應,也暴露了美國在世界格局的地位變化,它的領導地位不再穩固,起碼這些過去的盟友並不願意馬首是瞻。

會議重蹈蓬佩奧的覆轍,沒能拿出聯合宣告,反而美國、日本、印度各自寫了一份宣告,從三個角度談了對於會議的認識和理解。這場會議的失敗帶一點微妙的意味,盟友們在觀望,就像《讓子彈飛》裡的老百姓觀望黃四郎和縣長誰贏誰輸,盟友們也在觀望美國究竟還行不行。

於是,為了證明美國依然是世界的領導者,拜登開始對緬甸下手。緬甸是一個絕佳的目標,實力弱小,軍事政變,昂山素季和溫敏被捕,惹得西方世界一片不快。

在拜登的首場外交政策演說中,用大量的篇幅談到了緬甸問題,其地位僅次於“美國迴歸多邊主義外交”,遠超這場演說裡對於中國的論述。

原因在於美國如今急需在國際外交上表現自己的力量,證實拜登的口號——美國已經回來了,但是這件事又不能太昂貴。還要滿足拜登對於國內的政治利益——他所高喊的民主口號。

沒有比緬甸更合適的物件了,威脅緬甸放棄軍事政變,足夠彰顯美國在亞洲還有足夠的影響力。在這場演說中,對緬甸的所有表述中最重要的是這樣一句:必須尊重民主選舉的結果。

無論緬甸軍方出於什麼樣的動機武力推翻了昂山素季政府,對於拜登來講都是決不能接受的,原因當然不是拜登口中的民主,而是對於國內政治穩定的擔憂。

儘管“懂王”特朗普下臺,但特朗普在選舉中可是獲得了選舉歷史上第二多的票數,如果不是遇見新冠,特朗普十有八九還是要穩坐總統寶座,這說明一件事,特朗普有著非常龐大的支持者,而且他的支持者都非常激進。

衝擊國會的事還歷歷在目,拜登和他背後的民主黨更不會忘記,他們擔心過去曾面對的或者在未來將要面對的特朗普支持者要做的事——武裝政變。儘管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政治是敏感度非常高的一個東西,尤其是在這種很可能一夜天翻地覆的事情上。

所以拜登政府對緬甸的武力威脅,既是為了穩定國內政治環境,殺雞儆猴,也是為了向世界上的盟友展現自己的力量。

至於美國和緬甸是否會有直接戰爭衝突,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在吃了越南戰爭和帝國墳場的大虧後,美國越來越避免直接介入某一場戰爭,要冒著戰敗的風險,打贏了也得不償失。

美國,或者說世界上所有大國,只要有能力都會選擇代理人戰爭模式,就像俄羅斯在處理烏克蘭和克里米亞問題時,在大部分時候也不是自己下場,而是扶持反政府軍。

對付緬甸這樣一個小國,美國只需要在緬甸境內扶持起一隻叛軍,為其輸送武器、提供培訓就足夠了,這對美國是傳統手藝,熟能生巧,送死你去,收益我拿。

司空見慣的波斯灣航母

美國與伊朗相殺相愛的年頭實在是太長,戰爭、暗殺、聯合、制裁,現代國家能用得上的手段幾乎都能在兩國的歷史上找到案例。2003年,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解散了伊拉克阿拉伯社會復興黨,建構起民主選舉制度之後,出人意料的讓什葉派主導了伊拉克政權。

中東地區的政治局勢和其他地區不同,宗教因素在這裡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世界上大部分人的政治認同感和歸屬感都以國家為紐帶,也以國家為單位,但是中東地區卻是以宗教為單位,國家邊界,黨派名稱反而不太受重視。

所以在什葉派掌權伊拉克後,從伊朗到伊拉克,再到敘利亞、黎巴嫩真主黨的多個什葉派軍事政治組織聯盟慢慢形成,也就是“什葉派新月”。

隨著阿拉伯世界的顏色革命一場接一場,什葉派國家大都自身難保,敘利亞內戰不休,伊拉克被恐怖組織大傷元氣。但這個時期,卻恰好是伊朗休養生息喘過氣的時候,伊朗在阿蘇曼尼的帶領下成為“什葉派新月”的核心與領導。

之後,美國暗殺阿蘇曼尼,美伊關係再次陷入冰點。

如今,美國“艾森豪威爾”號、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法國“戴高樂”號三艘航母齊聚波斯灣,兵鋒直指伊朗。這不是美國第一次兵壓伊朗邊境,或者說已經司空見慣,在2003年和2012年也都有過類似的場面,根源也大同小異——伊核協議談判破裂

這次伊朗更是直接拒絕了談判,因為美國還沒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制裁。至於美國是否會真的開啟對伊戰爭,美國曾無數次威脅過別國,幾次臺海危機也是劍拔弩張,但最終並沒有爆發實質上的戰爭,這次對於伊朗,最後大機率私下談判後,雙方偃旗息鼓。

拜登上臺百天,國內局勢剛剛穩定,但新冠疫情依然不見好轉,國外世界局勢風雲變幻,美國重返多邊外交,應對中國挑戰需要時間、精力與金錢。開啟對伊作戰將會徹底打破拜登的藍圖規劃。

伊朗已經逐漸成為中東地區數一數二的強國,除了以色列,中東其他國家恐怕沒有伊朗的敵手,美國想要靠顏色革命那一套,搞分裂、打內戰對於伊朗也沒有太大效果,所以一旦動武難免牽涉自身。

這違背了美國的戰爭原則,除非有特殊目的,儘量避免親自下場。當然,美國也可能指使以色列出兵,但這種可能性還不如美國親自下場。

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地區插得最深也是最穩固的釘子,在過去幾次中東戰爭中,泛伊斯蘭主義國家合起手來都不是以色列對手。

所謂泛伊斯蘭主義國家主要是指敘利亞、伊拉克等國,伊朗和以色列並未直接交手過,儘管伊朗經常對以色列指手畫腳,以色列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譏,但兩國的關係卻詭異的不錯。

兩伊戰爭中,以色列派出大量後勤人員幫助伊朗維修戰機,情報機構向伊朗輸送大量關於伊拉克的軍事情報。這對硬擠進中東地區還佔了“應許之地”的以色列來說實在可貴。

對以色列來講,和伊朗開戰後果難料,必然傷筋動骨,他肯定是不願意的。對於美國來說,以色列一旦戰敗,他在中東地區的勢力將會被攔腰斬斷。

美國親自與伊朗開戰得不償失,伊朗可不是伊拉克那種軟柿子,顏色革命這種陰險套路效果不好,讓以色列去打更是無稽之談。

不可能開啟的戰爭

政權新立,最重要的事是穩定,拜登剛剛上臺,不可能發起一場大規模戰爭,更何況美國現在最重要的事是對付中國。

如果美國對伊朗或者對緬甸動武,那中國恐怕在夢裡都能笑醒。一場戰爭會牽扯到多少人力物力的消耗,美國不會不清楚,畢竟他們是近幾十年有過最多戰爭經歷的大國。

這場戰爭也必然影響美國對華戰略的施行,現在美國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與中國對抗上,在這個最重要的目標面前,所有可能對其造成阻礙的事都要避免發生,所以美國對伊朗和緬甸都不可能出手。

6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亞裔高舉美國國旗抗議仇恨犯罪,美版林永健高喊:我屬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