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教經》曾載:“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這句話簡單地概括起來就是“以戒為師”的意思。
在佛陀涅槃時,曾告誡佛弟子,要堅持持戒修行,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正果,如果不能堅持“以戒為師”,那麼將永遠不會取得正果,在佛陀涅槃後,佛弟子更是時刻謹記“以戒為師”的遺訓,嚴格的要求自己,恪守佛門的清規戒律。
然而,自佛法經歷了正法時期、像法時期,到現在的末法時期,更是讓我們難聞正法,以致於佛法甚微,從而讓人們難以正信佛法。
雖然我們身處在末法時期,難以聞聽正法,可是還有許多的佛弟子依然在堅守“以戒為師”的佛陀古訓,他們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引導著我們走向正知、正見的修行之路,更是讓我們正信佛法,而妙祥法師就是其中一位。
妙祥法師一生堅持“以戒為師”的古訓,更是時刻嚴格要求自己,持戒修行,還效仿歷代高僧大德,一生致力於苦修,真正的做到“日中一食、過午不食”,而且更是不接受金錢供養,做到一心苦修,後成為大悲寺的住持,被稱為“真正的佛弟子”。
善根成熟、得以遁入空門妙祥法師在1952年7月出生於遼寧營口的一戶王姓人家。
到19歲時入伍,曾在製藥廠工作,後來成為了醫院的一名藥劑師。
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妙祥法師得以遁入佛門,皈依於楞嚴寺體清老和尚,皈依後,妙祥法師更是時刻要求自己,恪守五戒,並一心參悟體清老和尚留給自己“唸佛是誰”的話頭。
雖然當時妙祥法師在家修行,但是他修行之心堅定,每天參悟佛法,還時常把自己對佛法的領悟,與師父交流,為此,曾得到師父的贊可,併為其開示,讓他對佛法有了一個更全面的認知和領悟。
隨著對佛法的深入領悟,他自感因緣成熟,便請安慈法師為他剃度,正式出家修行,後來又在山西五臺山廣濟茅蓬受三壇大戒。
苦行3000公里、閉關3年,只為參悟佛法妙祥法師自正式出家後,堅持“以戒為師”的古訓,恪守佛門的清規戒律,更是嚴格地要求自己,還常常謹記師父的諄諄教誨,一心參悟佛法。
而且自他皈依佛門後,便一直堅持每天只吃一頓飯(日中一食),還一心效仿歷代高僧的苦修生活,認為苦修可以讓他收攝六根、清淨身心,保持一顆平常心,從而更好的領悟佛法。
為此,在他43歲時,他曾發下宏願,開始了自己的苦行之路,一路上,他克服種種困難,更是堅持日中一食,從不接受他人的金錢供養,僅靠沿途託缽乞食,行程了3000公里,從五臺山一直苦行到蓋縣茅蓬。
正是這段苦行之路,讓他真正的領悟到佛法的智慧和慈悲,更讓他懂得了苦行的意義,認為苦行不是為了苦而行,而是為了去除心中的執著和我慢,真正的做到內心清淨和祥和。
隨後,妙祥法師更是立志要在深山裡苦修,在居士的推薦下,他來到本溪南芬區思山嶺鄉甬子峪村深山中,搭起了茅棚,在這裡閉關3年(1996年——1999年)。
閉關期間,妙祥法師更是嚴格要求自己,可謂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真正的用心領悟佛法,體會佛法的智慧,三年期滿,得以圓滿出關。
住持大悲寺,成為一股清泉由於妙祥法師持戒修行,一心苦修,更是做到日中一食、不蓄金錢,其德行和修行讓人為之感動,便有人前來皈依,而妙祥法師認為,一人弘法不易,便開始收他們為弟子。
後來,到了2000年2月8日,妙祥法師眾望所歸,身兼重擔,成為了大悲寺的住持,雖然當時的大悲寺坐落在遼寧省海城市毛祁鎮一山坳中,但是這裡比較清淨,是弘法、修行的場所。
而妙祥法師來到後,更是一切按照佛制的戒律去進行,還制定了常住的八大要求,更是要求僧眾要持戒修行,真正的做到日中一食、持不捉金錢戒等等。
而寺院呢?更是不收香火錢,而且為了讓人們不要私自放錢,還在顯眼處放置了禁止放錢的標識語,同時寺院不收門票等等,用妙祥法師的話說,這裡是弘法、修行的道場,不是旅遊的地方,每年大悲寺僧團還會出去行腳,用來歷練,讓人們正信佛法。
就是這樣一位住持,他一生堅持苦修,更是恪守戒律,而且從不接受金錢的供養,而他住持的大悲寺更是嚴格的恪守“以戒為師”的古訓,正是他們這樣的堅守,才讓我們看到了什麼是修行,什麼是佛法,而他們的修行,更是讓我們見證了真正的佛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