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在歐洲,疫情難控,疫苗緊缺,各個國家對疫苗的“吃相”也是醜態百出。歐盟甚至因此英國停止了疫苗出口,還送上了法院的傳票。剛“分手”的英歐,成了“敵對”的陌路人。
當地時間20日,歐盟再次對英國發起了威脅。歐洲聯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表示,如果英國阿斯利康製藥公司和牛津大學聯合研發的新冠疫苗不按照合同如數提供給歐盟,歐盟很可能會阻止阿斯利康疫苗的對外出口。
換句話說,歐盟在逼迫英國疫苗公司實行“歐盟優先”的策略。事出有因,在此之前,英國對歐盟一直採取“只進不出”的疫苗政策,導致現在英國已有一半人口接種了第一劑疫苗,而其他歐洲國家的接種水平卻十分滯後。
因此,歐盟選擇以毒攻毒,用同樣難看的“吃相”迴應英國,非要鬧個魚死網破。
禍不單行,在成堆的未解問題面前,新一輪的混亂卻悄然而至。
當地時間20日,數千人在英國倫敦市中心聚集,抗議有關疫情的嚴格管控。抗議者們高呼“自由”、“摘下口罩”的口號,與警方發生了衝突。據悉,數名抗議者已被倫敦警方逮捕。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不是倫敦民眾第一次“鬧事”了。早在去年12月份,英國首相約翰遜因為疫情難控、變異毒株肆虐等因素宣佈提升英國多地的防疫等級,而正是訊息釋出的當天,倫敦市民集體“出逃”,造成了當時無比混亂的局面。歐洲多國也曾因此一度限制了針對英國的出入境政策。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英國疫情正有向好的趨勢的時刻,渴望“自由”的英國民眾又站出來與政府抗衡。
在大形勢下,除了蘇格蘭的“獨立者”,約翰遜現在又將面對著數量龐大的“抗議者”。
同一時間,德國也“熱鬧起來”。
20日,德國黑森州卡塞爾市爆發大規模示威活動,以抗議防疫限制措施。期間,警方與示威者發生衝突,警方使用高壓水槍、警棍和辣椒噴霧等驅離示威者。
注意,德國不同於英國,由於疫苗供應不足的原因,德國的接種速度一直處於較低水平,儘管已經持續進行了數月的防疫封鎖措施,卻很難抵擋住第三波疫情。
而英國雖然疫苗接種率高,但畢竟患病率和死亡率也都高得嚇人,目前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再加上現在歐盟已經對英國暫停了疫苗出口,一旦出現疫情反彈,約翰遜或也是“吃不了兜著走”。
另外,同是20日,荷蘭、瑞士、奧地利等地都發生了類似的不同規模的抗議遊行活動以反抗政府的管控措施。
也就是說,在歐洲出現“疫苗荒”的緊急關頭,他們自己人卻跑出來火上澆油,這一次,默克爾或又要流淚了。
還是簡單分析2點吧。
歐盟和英國的疫苗之爭加劇,或會給整個歐洲帶來更為巨大的混亂雖然阿斯利康疫苗近來頻頻出事,接種者出現了不適甚至是死亡的情況,導致多國都停用了這款疫苗,但是隨著監測和實驗的推進,阿斯利康公司依然是歐洲的主要的疫苗供應商。
另外,美國正在瘋狂囤積疫苗,不大可能大批次地出口輝瑞疫苗,再加上歐盟本就缺疫苗,事關生命,“飢不擇食”總比“寧缺毋濫”來得好,對於“英國”疫苗的需求量也只會不斷加大。
所以,歐盟現在如此明目張膽地針對英國,把關係搞僵,或許不能讓英國低頭。因為現在佔據主動權的實際上是英國,“飽漢不知餓漢飢”,僅是限制疫苗出口的話或很難讓約翰遜買賬。
另一方面,按照歐洲各國對於疫苗的爭奪的趨勢正日益高漲,不止是歐盟和英國,歐盟內部或也將面臨著分割的局勢。疫苗分配本就難以均衡,更何況還有英國這樣“吃獨食”的表現,誰能忍得了?
歐洲多國對疫情的初期態度已然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現在已到了一觸即發的時刻首先,包括英德在內的歐洲各國,在疫情初期的不重視、不作為的態度,不但增加了後來的防疫難度,還讓如今的民眾覺得現在的高強度的防疫措施只是“小題大做”。
其次,歐洲已經歷了兩波疫情,而疫情為何能更為猛烈的捲土重來?就是因為各國在解封速度上過於“迅捷”。也就是說,傷痛還未痊癒,就想著爬起來“掙錢”,世上哪來這樣兩全其美的好事?
最後,疫苗問題難以解決,疫情轉好遙遙無期,民眾的憤怒值也就在日積月累,不斷升高。現在,歐洲各地爆發了示威遊行,也是很多政府“拖延”造成的結果。
而且,如此數量規模的聚集和抗議,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疫情的傳播。
接下來,歐洲要想應對第3波疫情,或只能靠所謂的“群體免疫”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