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採訪:中外管理 辛國奇

2021年3月27日至29日,由《中外管理》主辦的第29屆中外管理官產學懇談會將在北京朗麗茲西山花園酒店舉辦,主題為:2021• 雙迴圈時代的“核”引擎。在會上,中國首任駐德大使、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原會長盧秋田將參加主題論壇:《後疫情的新現實: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與社會責任》。

中外管理官產學懇談會,這個堅守了29年的老牌財經會議,今年將提前“洩露”哪些經濟答案,給出怎樣的精準預測,搬好小板凳,佔座啦!

中國首任駐德大使盧秋田先生從事外交工作40餘年,其中28年是在歐洲度過,他對德國高精尖的製造技術一直很推崇,認為這是中國製造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並大力呼籲中國企業加強跟德國企業的合作。

中國製造和德國製造的差距在哪?

中外管理:對德國製造和中國製造的差距和差別,您想說點什麼?

盧秋田:德國的製造業主要位於高階,它是世界頂級,技術力量極強,德國有這麼一個國情:創造,智造——智慧的智,它是不斷升級的。德國製造業的發展,一是它的體制,它要承受的是自然經濟;二是德國的文化,德國人的嚴謹;三是德國人的創新,既嚴謹又創新,創新是企業的生命力嘛!四是職業教育搞得非常好,德國的職業教育、職業培訓是世界上搞得最好的。正在成長中的中國製造業,跟一些非常成熟的德國製造業,要進行全方位的合作,來一場新的產業革命。

我覺得德國製造業還有一個重要啟示,德國的中小企業發達,德國的經濟80%是靠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的特點是,百年老店很多,長期積累下去,第一它不斷創新,第二它管理上比較靈活,因為市場開拓的動力比較大。德國有大量的中小企業,都是不太有名的隱形冠軍。

中外管理:您談到德國的職業教育,您覺得中國目前的職業教育怎麼樣?

盧秋田:過去中國對職業教育不太重視,這幾年我們政府大力提倡職業教育,因為一個產品的質量,離不開有職業技能的、經過培訓的熟練工人和職業技師。我覺得中國在這方面的差距還比較大,還有很多路要走。

中外管理:中國的年輕人非要上大學。

盧秋田:這跟德國有非常大的區別,中國的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就比本科生低,中專生相當於高中生。在德國沒有這個歧視,就業前景很好,社會地位也很高,要從根本觀念上進行改變。

中國製造如何完成產業的升級和轉型?

中外管理:我們專門做過一期德國製造的封面文章,德國製造初期也有很多問題,但後來成了高階、精細的代言了。中國製造何時能完成產業的升級和轉型?需要什麼外力來支援呢?

盧秋田:你剛才講的那點很對,一百年前,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英國進口德國產品的時候一定要標出來,Made in Germany就是假冒偽劣產品的代名詞。德國人呢,一方面是受了刺激,一方面是原料很吃緊,只有鹽和煤,所以奮力追趕,經過這麼些年,德國產品成了高品質的、高品牌的代名詞。德國製造業往高階製造發展,他們現在提出工業的4.0,就是把工業化和資訊化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我們從深度去了解德國製造業,可以學到很多,所以我主張中國企業走出去,跟德國的製造業進行合作。

中外管理:您覺得中國製造究竟該怎樣提升附加值,中國目前很多產品都是低附加值的。

盧秋田:提高附加值我覺得第一靠科技創新,讓產品從低端往高階走,這恐怕是最重要的一點,科技創新就是你的核心競爭力;另外還可以引進一些人才、技術,我認為某些有條件的企業應該走出去,或者收購,或者進行合作,或者入他們的股,我們就是要走出去、引進來嘛!走出去、引進來結合,有條件的企業現在面臨很多新的機遇,特別是我們有些產能過剩的企業,就要進入國外的市場。

中國企業要向德國學習什麼?

中外管理:中國製造的從業者好像都很浮躁,用貸款去搞房地產、搞投機,德國企業主怎麼做到專心一致而不受干擾呢?

盧秋田:浮躁恐怕跟文化有關係,一個德國企業家跟我講,他們幾代人就做這一個領域,經得起誘惑,專心致志,他們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我們可能幾代人就做一個螺絲釘,但必須做到世界上最極致、最精美。精益求精,這跟文化恐怕有關係。所以說,做科研要清心寡慾,專心致志搞科研、搞研發,這樣才能做到極致。浮躁是做不到極致的。

中外管理:跟文化有關,是不是也跟一個民族的性格有關係?

盧秋田:那當然,德國人的文化就表現在嚴謹嘛!嚴謹表現在各方面,第一是嚴守時間,第二是精益求精,第三是追求完美,第四是誠信,這幾個方面值得我們學習。

兩個故事看德國人和德國製造

故事一:用放大鏡給自己的產品挑毛病

盧秋田:一次我到德國一個服裝品牌公司買衣服,買好之後服務員又問我有沒有興趣到次品車間看看,那裡有一些不錯的次品樣品。我說可以呀,看了看,我看中了一套西服,穿上特別合身、特別精神,原價1000歐元,次品就賣120歐元。我買下來後左翻右翻,找不出毛病在哪裡,心說既然德國人說是次品,那一定是次品,我得去問問他。結果人家說西服左側的口袋裡有一張紙,紙上標明瞭缺陷的位置。我一掏口袋,確實有張紙,上面說右肩有毛病。我仔細一看,還是看不出毛病,就到櫃檯上去問。他拿出一個放大鏡,看了看說:“你瞧!這不是有根線脫落了嗎?”這是很特別的一次經歷,我們是有毛病不講,他們不遮不掩,一定要告訴你毛病在哪裡,這就是嚴謹!

故事二:“傻不拉嘰”的德國人

盧秋田:一次我們向一個德國人問路:先生,某某地方怎麼走?走多長時間能到?誰知德國人不聲不響。我們覺得日爾曼人太傲慢了,問路都不搭理。但沒想到,我們往前走了五六十米的時候,那個人氣喘吁吁地追上來,說:先生,你們去的地方,往前走兩個馬路,右拐五十米就到了,時間是十二分鐘。我們說:剛才問你為什麼不答覆呢?他說:你們問的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好回答,第二個問題,我得看一看,你們的步幅大小,速度快慢,根據速度和步幅計算時間。德國人很少講大概、差不多、可能、也許,他要講出精確的時間。

盧秋田先生說,假如德國一個企業汙染環境,會被“罰得傾家蕩產”,假如出售地溝油什麼的,不僅“罰得很重”,更會“名譽掃地”。看來,加大犯錯的成本,或許也是德國製造從假冒偽劣走向世界頂尖的一個關鍵因素。

9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紙吸管利潤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