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錢幣收藏一樣,歷史在經歷沉澱之後會更具有魅力,更有穿越時空的悠久之美。
1929年的一個春天,四川廣漢農民燕道誠在宅旁掏水溝時發現一坑精美的玉石器,因其濃厚的古蜀地域特色引起世人廣泛關注。1933年,前華西大學美籍教授葛維漢及其助手林名均首次對三星堆進行發掘,其發掘成果得到當時旅居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的高度評價。1986年,一批精美的玉石在廣漢三星堆一帶出土,兩個大型祭祀坑的發現,是三星堆遺址考古半個多世紀以來最為重要的發現。大型精品文物洋洋灑灑橫空出世,成為舉世轟動的重大新聞,三星堆從此名揚四海。
經考古發掘證實,三星堆遺址文化距今2800~4800年,延續時間近2000年,該遺址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發展至商末周初,曾為古蜀國都邑所在地,其影響之大,堪稱世界文化遺產。
三星堆出土的面像是為國內所僅見,學者普遍認為他們是表示王朝權威與尊嚴的禮器,是等級森嚴的奴隸制度的外在象徵。此外,三星堆青銅器上出現的鏤孔、弦紋、夔紋及饕餮紋等同時期中原地區常見的紋飾,說明早在夏商周時期古蜀王國青銅文化就已經深受中原青銅文化的影響,而並非“不與秦塞通人煙”。
2002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四川三星堆金銀紀念幣。下面就帶大家來品賞一下其中的1/2盎司金幣。
1/2盎司金幣正面圖案為四川三星堆博物館館景,並刊國名、年號。
三星堆博物館建築設計的靈感出自三星堆古城址殘垣斷壁“堆”體形態,出自出土文物帶有神秘色彩的超現實主義藝術特徵。正面圖案設計體現在博物館“堆”形建築和正大門“璧”狀雕塑上。
其中,“堆”形建築以象徵性的螺旋形結構逐步環繞向上,順勢漸次爬高,圓弧逐步縮小,最後濃縮為頂層的三角尖塔,有直聳雲天的豪放感。懸於尖塔中端的青銅雕塑掛飾——縱目面具,八方變異為三面,在鏡面工藝底面之上,猶如置身於茫茫星空,有“天下之大,捨我其誰”的雄壯與寂寞。“璧”狀雕塑同樣為縱目面具,呈現橫拉而開的氣勢。“堆”與“璧”是直與橫的對立,轉與平的映襯,更是空間與時間的轉換,烘托出三星堆博物館包含“堆列三星”與“人類歷史演進歷程”的雙重象徵。
金幣背面圖案為青銅縱目面具。據文獻記載,蜀人始祖蠶叢,生有一副奇相,特徵之處在於“其目縱”。上古神話中,掌控天地明晦的天神燭龍,人面蛇身,直目正乘。兩者近似。青銅縱目面具造型,或蠶叢,或燭龍,或兼而有之。青銅縱目面具分為大小兩型,均出土於三星堆2號祭祀坑。金幣背面圖案上的設計取材於有“千里眼”、“順風耳”之譽的面具。
幣面設計的不同之處在於選用了一個獨特的角度,同樣的平視,但面向略往左側,在威嚴之外又多了一層神秘氣息。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延伸至耳根的大嘴,單線三重唇紋,闊而深,寬而扁,口縫後延上翹,又隱隱露出一絲笑意。極度變異的一雙柱狀眼球,視角有別,前縱之態也有右高左低之分。狀似桃尖的雙耳也因構圖角度呈現主次強弱之分,左耳充分伸展並向上聳起,大有飛揚不羈之勢。
金幣背面的雕刻分為兩個部分,主圖“縱目面具”表現手法粗獷,其中大耳縱目、獅鼻闊口的獨特造型,大刀闊斧不作任何花哨的修飾;面呈扁寬,額中方孔猶如金印,深不可測;雙眼斜長,眉尖上挑,眼球由裡向外拉出,恣意而狂野;鼻樑尖聳,分兩側從面頰側面弧形而下至鼻翼處,卷為祥雲紋飾。所有這些都是粗放線條的勾勒,整體感覺類似於大寫意,筆力遒勁,表達準確的同時,還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背景青銅紋飾蘊含了古蜀先民的圖騰崇拜,具有深刻的含義,相較而言這一部分刻繪得更顯纖柔,細緻。看似雜亂實則有規律,規律之中又多變化,變化又別具創新,運筆之細密精巧,彷彿透過這些紋飾來聆聽來自古蜀文明的呼喚,又與這“千里眼”、“順風耳”的縱目面具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