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垃圾桶今天快滿了,挺好挺好。”將垃圾桶桶蓋重新蓋好,張學華臉上樂開了花。
旁人路過垃圾桶,常見的姿勢是捂住口鼻快走幾步,但裕中東里社群的志願者張學華卻截然不同,不僅總是繞著桶站轉轉檢視周邊衛生,還常常往垃圾桶裡瞧,看淨分程度、看垃圾排量,每當看見廚餘垃圾桶滿滿當當,張學華就打心裡高興。
“廚餘垃圾桶滿不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居民對垃圾分類的參與程度。”這個結論,是張學華守桶兩個月、巡桶大半年後總結出來的。
“就跟自個家一樣,誰不希望自己家裡好啊。”以往,張學華作為社群志願服務的骨幹,總是忙碌在兩會執勤、平安守望、環境清掃、街巷治理和文體團隊中,但在去年,張學華卻有了新角色:垃圾分類志願者。
做好這個工作,扭轉居民的認識和行為習慣是關鍵。張學華和同伴們不僅要在桶站做好引導和宣傳,還少不了手把手地教和示範。“教別人的前提就是自己分得對。”說到做到,在原工作崗位上和圖紙、資料、精密儀器打了幾十年交道的張學華髮揮了自己肯用心的勁頭,從頭學習:微信上看科普文章,蒐集街道社群發放的圖解材料,廣播電視裡留意相關報道……最重要的是,張學華在家裡還操練起來,備好兩桶一袋,有了垃圾就先對照分類標準,做到在家裡分好類。
有了這個基礎知識做打底,張學華做起宣傳和示範時得心應手。有時候,人們常看到張學華忙碌的身影,看到有居民來到桶站投放垃圾,她就會熱情地迎上去,一邊提醒垃圾分類,一邊檢視分類情況,遇到分類不到位的,還協助居民現場分類。
除了過硬的知識和本領,張學華還有得力的團隊。張學華所在的裕中東里社群成立了老黨員初心團,老黨員志願者積極發揮餘熱,亮身份,見行動,積極參與志願服務。作為初心團成員之一,張學華就積極發動自己所在支部的老黨員們參與到垃圾分類志願服務中。
在與黨員團隊一起守桶,張學華不僅成了機動隊員,做到哪裡空位及時替補,還發揮著示範的作用。“只要有新隊員要上崗,我一定陪同,講好志願崗位的各個要點,再和隊員在值守的桶站做一遍衛生清掃,讓每個隊員都能明白自己的職責,更好地履責。”這樣總是出現在桶站的張學華也成了垃圾分類指導員的熟人,常常被問:“咋又是你,你是不是天天值班?”
後來,依照街道垃圾分類推進工作情況,隊員們逐漸改變了志願服務方式,從最開始的守桶變為巡桶,即檢視專職垃圾分類指導員的到崗和工作情況。工作變了,但張學華和隊員們的認真負責的勁頭沒有變。75歲的常蘭珠阿姨,腿腳雖然不便,但只要到了自己的排班,從不推辭,認真巡視;志願者李通,是個熱心人,雖然家裡有孩子需要照顧,但團隊只要有任務,他隨叫隨到;老黨員張幼琴是位高階知識分子,但無論是守桶還是分類,她從不遲疑。
“我和我的隊員們哪哪都好,就是太忙了,忙著垃圾分類,忙著志願服務,但我們也很喜歡這種忙,說明我們還沒老,還有用,我們忙一點,身邊的環境就好一點,我們挺樂意的。”如今,張學華和隊員們仍舊保持著忙併快樂著的狀態,努力讓家變得更好。
供稿:德勝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