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源於網路
01
節目中,主持人問大家:生活中打著“我為你好”的行為,究竟是不是一種自私?
話音剛落,張萌說道:
“為你好這個心情是沒有錯的,但是呈現方式有問題,不能打著這個旗號去要求對方”。
侯佩岑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這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並給出建議,不是自私的。只要不是硬把自己的想法加諸在他身上。”
黃聖依附和說:
“我為你好,本意不壞,只是用這個做開場白,很難接受。”
不難看出,她們所傳達的意思都是,假如我們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為你好這件事就是自私的。
回想生活當中,我們身邊有太多這樣的事情了。
回想起畢業那會,我想去大城市發展,媽媽勸我說大城市離家太遠,離家近也是為了我好,為此這麼多年,我常常感到非常遺憾。
結婚後有了孩子,我常常將自己的希望強加在孩子身上,每次脫口而出的三個字,也都是“為你好”。
其實,冷靜下來想想,所謂“為你好”的出發點都沒錯,是出於本身的經驗,出於對對方或自己有一種好的意圖。
但是,不考慮當事人的實際想法,就會有種道德綁架的感覺。
02
“我為你好”,若說是否真的“自私”,其實未必。
可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別人身上,這種令人窒息的操作,的確很難讓人接受。
就像節目中侯佩岑媽媽給女婿按摩。
節目中的黃柏俊雖然肩膀痠痛,可也滿臉寫著“不需要”的模樣。
可是幾次推脫之後,媽媽還是不由分手地直接上了手,鏡頭前的黃柏俊顯然一副很不舒服的樣子。
生活中,作為長輩,尤其是母親,似乎對於孩子的照顧已經成為了本能。
把干涉作為教育,似乎也成為了母親自然而然的一種自覺。
但是,節目中的楊子黃聖依夫婦,卻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做得很好。
黃聖依覺得班裡的孩子都報這麼多興趣班,比如圍棋、鋼琴等等。
所以,她想讓孩子自己嘗試,找到自己的愛好。
但楊子卻認為既然學了就要學好,教育應該嚴格要求,才能保證教育質量,為孩子負責。
否則興趣班的數量太多,孩子只會被壓得喘不過氣,這還能有什麼效果?
引導孩子進行正確的認識,並幫助他在其中培養好的習慣和品質,這些問題同樣重要。
夫妻倆協商溝通,讓孩子選擇最擅長的人生跑道。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可以給孩子提出建議、適當引導。
成年之後,親近的人,也不能以“為你好”為由,強制對方執行某些決定。
其實,不論是作為父母,還是夫妻,再親密的關係也要有邊界感。
提出建議,就是要尊重當事人的決定。如果決定權不在當事人,那就不是建議,而是命令了。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一聽到“我是為你好”就下意識地牴觸、叛逆,甚至還來不及思考,建議是否合理。
這種做法,也是消極對抗的。
為你好應該是情感上的支援,生活中的扶持,合理有效的建議,而不是打著愛的旗號的一種逼迫。
仔細想想,很多時候“為你好”,是因為溝通建議的方式有問題。
03
我們是本意想好好溝通,但說的方式不對,變成了一種強制的“綁架”。
正如《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到的這類語言暴力、情緒暴力等等。
“為你好”是出於愛,可是說出口,卻讓對方感受到不信任、被質疑,甚至傷害。往往也得不到好的迴應,自己也很受傷。
那麼,怎樣做到真正“為你好”的溝通,這裡有三點小建議:
首先,先摘除自己的“權威”帽子。
沒人喜歡被強迫,尤其是孩子,否則他們就會產生牴觸心理,用近乎頑強的抵抗來挑戰我們的權威。
所以,我們應該和孩子樹立平等意識。
有什麼事情都有商有量,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其次,和他們談談,多描述感受。
人與人相處,在放任不管與強迫之外,其實有第三個方法,那就是溝通。
把對方當成一個平等的物件,彼此尊重、互相關心,給出建議時,要友好而不是命令。
嘗試把:“你今天必須穿秋褲。”,換成:“今天天氣涼,不穿秋褲可能會感冒流鼻涕,我擔心你會因此難受,你說呢?”
這樣,對方才能感受到你的真心實意,更願意完成你的期待。
最後,多給對方正向的反饋。
比如,對方做了哪件事情滿足你的期待,那也可以給下獎勵,畢竟獎勵是維繫關係的一個很好的潤滑劑。
比如,可以是幾句誇獎,“老公你啥都會修,嫁給你可真幸福”;也可以是小禮物,比如他想要很久的樂高玩具、她喜歡的口紅、詩集等。
獎勵,是一個“強調”的動作,越強調什麼,對方越會加強什麼。
“為你好”,它應該建立在真正為對方好的基礎上,否則以此為名強迫對方接受是不可取的。
這時,我們可以稍微調整一點溝通方式。
這樣做,既達到了效果,又能讓雙方的感情不斷升溫,更是為幸福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何樂而不為呢?